PDF下载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市场化路径探索

连海波

​陕西地建矿业开发环境治理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710075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土地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了环境生态恶化、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凸显。本文提出了基于市场机制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路径,包括政策支持、土地权益划分、金融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对市场化路径在促进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方面的优势进行了阐述,旨在为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市场化路径
DOI:10.12721/ccn.2022.15710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土地资源的紧张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日益突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和学界研究的重要议题。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强调将土地的各种功能进行有机结合,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生态修复则旨在恢复破坏的生态系统,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在这一背景下,探索市场化路径,以市场机制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市场化路径

1.1 政策支持与引导

政府在制定法律法规体系的基础上,应当加强政策制定与实施,为市场化进程提供明确的指导。其中,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是政策支持的基础,旨在为市场化路径提供合法的制度框架。在此基础上,政府还应制定奖励和激励政策,以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这些政策可以包括税收优惠、补贴奖励、土地使用权划转等,以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并增强市场化路径的可操作性。政府在政策支持与引导中,还应当加强监管和评估机制,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和市场秩序的维护。通过明确的政策框架和监管机制,可以有效减少市场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为市场主体提供稳定的投资环境。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及时调整政策,以适应市场发展的变化。

1.2 土地权益划分与流转

土地权益划分与流转涉及到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和土地资源的流动性,在市场化背景下,土地权益划分与流转的调整对于促进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具有显著的意义。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是实现土地权益划分与流转的基础,传统土地制度可能存在着分散的权益、产权不清晰等问题,制约了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市场化路径下,应当加强土地产权的确权与登记,明确土地权益的归属,为土地流转提供清晰的产权基础。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地,可以探索灵活的产权划分模式,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的资源特点和发展需求。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可以通过竞价、挂牌、拍卖等方式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市场化的机制下,土地的流动性将得到增强,使得那些具有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潜力的土地能够更加灵活地被开发利用。此外,还应建立信息透明、交易便捷的土地流转平台,为土地主体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决策依据。

1.3 金融创新与投融资体系构建

市场化机制下,有效的金融支持和投融资体系的构建能够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推动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顺利进行。金融创新旨在满足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同时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金融创新方面,需要探索绿色金融工具的创新应用,这些工具可以涵盖绿色债券、可持续发展债券等,通过引入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标准,为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项目提供融资。这不仅有助于吸引国内外投资者,也将激励企业在环保和可持续性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投融资体系的构建包括多个层面,其中一个关键点是拓展融资渠道。除了传统的银行贷款和股权融资,还可以考虑引入信托、租赁、众筹等多种融资方式,以满足不同项目的需求。此外,应建立健全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项目评估和审批制度,确保项目的融资可行性和风险可控性。

2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市场化路径优势

2.1 市场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信号的传递,引导各类资源向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领域流动,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不同资源的价格反映了其稀缺性和需求程度,市场机制使得资源配置更趋向于效率和效益的平衡,从而推动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活动的有序开展。同时,市场机制的竞争性特点激发了创新和效率的提升。在市场化的环境下,各个参与主体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不断寻求技术、管理、组织等方面的创新,以降低成本、提高产出,从而推动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的工作不断取得进步。市场竞争促使各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推动了技术的迭代更新和最佳实践的共享,有助于提升整体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益。

2.2 提升土地价值与经济效益

在传统的治理模式下,土地的价值常常被局限于基础农业生产或单一功能,导致土地资源的潜在价值无法得到充分挖掘。然而,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可以更加灵活地实现多功能价值的发挥,从而为土地资源注入新的经济活力。市场化路径在提升土地价值方面的关键在于充分激发土地的多功能潜力,通过科学规划和差异化定位,可以实现不同区域土地功能的优化配置,使得土地在农业、生态保护、城市建设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例如,在城市周边地区,将部分土地用于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可以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吸引生态旅游等产业的发展,从而间接促进经济增长。而在农村地区,采用精细化管理和农业产业升级,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 增强社会参与及动力

传统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常常受限于政府的行政管理和资源分配,社会参与度较低,导致项目可持续性和效果受到一定制约。而引入市场机制后,社会各界利益相关者可以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整治与修复过程中,从而促进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在市场化路径下,各种经济主体如企业、农民和投资者等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参与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项目。他们有望通过投入资金、技术、人力等资源,参与项目的规划、实施和监督,进而实现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市场机制的引入使得项目的成本效益更为明确,从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的参与,激发社会创新力量,推动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的深入开展。

2.4 生态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发展

市场化路径通过提供经济激励,能够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和企业参与生态修复工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生态修复项目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提升土地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在市场机制的驱动下,生态修复项目的规模和质量得以提升,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生态修复项目的经济效益也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形成可持续的资金支持体系,保障生态修复工作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此外,市场化路径能够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市场交易和流转,土地资源可以更加灵活地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流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这有助于避免过度开发和滥用土地资源,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市场机制还能够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生态修复的效率和效果,为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

3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市场机制的理论基础进行剖析,提出了政策支持、土地权益划分、金融创新等方面的市场化路径。通过理论分析发现市场化路径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土地价值、增强社会参与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然而市场化路径也面临监管、制度创新、利益平衡等方面的挑战,未来研究应关注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地域适应性策略以及长效机制探讨。

参考文献

[1]刘天科,周静.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差别化路径选择——以乡村振兴为视角[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21,36(08):4-9+27.

[2]罗思华,邓婷,苏少青等.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康养产业发展路径探究[J].农业与技术,2021,42(21):156-159.

[3]游和远,夏舒怡,林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逻辑分析[J].中国土地,2021(11):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