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航天外协外购产品质量控制的探索与实践

张晗

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201108

摘要: 本文深入分析研究了新形势下航天企业的国际协作配套特点、现状,及其面临的最新情况,并根据企业工作实际提供了完善外协供应链管理体系的最有效途径。通过建立厂际品质保证体系,达成与合作方长期或战略合作伙伴的品质控制,建立了完善的供方反馈制度,以及通过推行了“通用化、系列化、模块化”产品管理模式,并通过优化系统的产品设计,从而达到了对航天外协产品以及外购品质控制的跨越式提高。
关键词: 外协外购产品;质量控制;航天
DOI:10.12721/ccn.2024.15711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该文重点研究了新形势下国外航天企业合作的特征、发展趋势,及其面临的挑战,并根据项目实际提供了完善国际外协企业管理的可行方法。通过建立厂际质量保证体系,可以实现企业与合作方之间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通过流程控制,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体系;通过引入"通用化、系列化、模块化"等产品设计思想,实现系统的设计;进而实现我国航天外协外购质量的跨越式提升。

一、实行航天外协外购产品质量控制的意义

质量指商品内在功能满足要求的能力。可靠性是衡量与考核的术语,反映了技术价格比与用户满意。而航天生产的特殊性,给企业产品质量又带来了特殊的意义—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质量是生产效益,这几年来航空人自始至终坚持着周恩来总理曾指出的“十六字”服务方针,严肃认真、用心精细、稳妥安全、万无一失。但是,产品的质量又是绝对重要的,由于设计、制作、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的严格工艺要求和品质控制条件,是商品的内在特征。纵观中国航天产品的质量历程,整体发展虽然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稳步上升,但同时也经历了几次灾难性的失利,使中国航天系统的整体质量发展形势到了“失败不起、没有退路”的困境。此后,航天系统针对质量保证,出台了大量的规定和技术标准。近年,由于产品规模的扩大,航天体系内的产品质量管理情况一直保持得较好,而配套外协外购制品的质量却明显无法满足航天生产的需要,是造成中国航天产品整体质量的主要障碍。在外协外购商品的质量管理方面,各单位也在积极探索其质量管理原则和更有效的保障措施。

二、航天产品特点及外协外购产品质量的现状

(一)航天产品的特点

第一,的性能、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等要求较高,大量使用了新工艺、新材料、新工艺,因此技术开发难度较多,也决定了产品研发技术的高难度;

第二,航天技术涵盖的学科面广、行业多,研究的时间周期,工作面范围广,决定了航天工作的复杂性和技术工作的艰巨性;

第三,航天产业关系到我国全局发展,因而具有较强的国家安全和保密、指令性等重要战略意义,是国家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关系到国家国威、民心,安全责任重大。

(二)外协外购产品的质量状况

据各航天系统产品单位质量信息统计,外协对外购产品的质量问题占据系统产品单位质量问题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以上。总体而言,我国外协对外购产品的质量现状可以概括为如下:质量问题数量偏多,厂际质量保证能力尚显不足,产品设计和制造的质量过程控制难度较大,生产技术和管理上接口问题也时有发生,对航天质量控制要求的认识还不透彻。

三、航天外协外购制品的特点与产品质量管理问题

外协外购产品,是指通过外协外购的原材料、元器件、外协元配件和流程的等类产品。根据国家产品质量管理规定,外协外购产品的产品质量管理主要是通过有组织地对供方的客观评价和动态评价外协外购产品供应的充分和适合以及外协外购生产过程的有效性。外协外购质量管理的难点:其一,航天产品品种多,但数量较小,不易产生批量,因此无法使企业产生质量经济效益,在经济上也无法形成市场主导地位。其二,产方的选择范围受限,部分企业受制于技术水平不高,生产业绩较差的传统企业。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困扰,国内军品与航空产业的配套还不能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许多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经营意识的民营和股份制企业,却没有进人军品生产和航空技术领域的通行证。但由于一些国营军工企业内部控制困难以及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工艺进步和生产保障水平方面停滞不前,甚至呈现下降趋势。其三,合同的约束力偏低和合同相关质量条款的指导性内容多,而可操作性和执行性差,甚至部分合同条款停留在条款。

四、外协外购产品质量控制的探索性思路

(一)统一质量理念

质量的八个基本理论之一:与企业互利的合作,企业的选择与合作质量是一个企业的重要战略决策问题,在中外企业的发展历程中有数量众多的合作企业,由于缺乏固定的供方,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生产不断发生困难,供应时间无法确定的情况,造成企业的倒闭。在计划体制下,物资是中央的供给,不存在企业的控制问题。所以航天生产中长期要通过项目筛选,经过审核和会签的方法实现产品质量把关。对供方产品中的关键数据,没有归口处理的动态分析。例如:通过设计了解产品性能,而不重视供货的质量保证能力,特别是在后期的改善性能;外协外购业务更重视提供的时间和速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怎样做好企业的经营是给航天企业提出的一个问题。

(二)推进系统级产品的“模块化、系列化”设计

企业内部对供方的选择也不能无限制的扩大,应建立与企业的产品规模相匹配的稳定供方队伍,并形成优势互补,联合发展的合作关系,否则会导致企业外协外购和管理的成本急剧提高。选择通用产品一方面可以提高产品的性能价格比,同时由于产品的设计、生产工艺比较成熟,产品质量稳定。对选用电极片必须进行电气元器件的审查,着重检查:生产厂家的供货和质量保证水平是否能适应生产要求;是否严格控制对全系列型号电极片的选型;所选元器件的性能、质量等级、贮存期、环境适应能力等是否能满足整机或系统的要求;外协产品整机所选元器件的使用是否合理等。选用的进口元器件供货渠道是否正规,是否为元器件厂家的主流产品;是否选用了淘汰品种和禁用元器件。

(三)明确要求,增强检验、测试覆盖性和真实性

内容包括:生产可靠性、工艺特性、生产与测试环境、产品的使用操作和注意事项等。而外协外购产品纠纷的约百分之五十是双方要求不明确,尤其产品的研发和人员对产品条件不熟悉导致的问题。同时,为增加企业产品研发制造过程的“一次成功率”,产品检验、检测资料的覆盖度与真实性尤为重要。过程检测应尤其重视对边界使用环境的检验以及实际应用条件的有效仿真,这是过程品质管理较为有效的手段与途径。

(四)细化合同质量条款,并严格落实

在质量文件中,着重说明了下列事项:对产品的质量管理要求和在质量可追溯方面的特殊要求;与产品二次协作的质量管理;对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的解决途径;双方技术的交流;产品设计、器件送用、生产工艺上的特殊要求等。同时,产品也必须尽量能实现、可检验。要求一旦确定,重枉心就是落实。

结语

外协外购产品质量控制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在现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必然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需不断总结、探索和实践。但依然任重而道远,需广大航天工作者不断开拓和创新,把握源头,夯实基础,从而真正地实现航天外协外购产品质量的超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平,孙战贵.航天产品外包管理模式探讨[C]//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企业第九研究院.质量管理体系评估最佳实践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17:5.

[2]肖霞,吴向荣. 航天外协外购产品质量控制的探索与实践[C]//中国质量协会.第三届中国质量学术论坛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08:6.

[3]QJ 10016-2008,民用航天项目外协外购产品质量控制要求[S].

[4]袁慧铮,环夏,赵涛等.航天产品低成本研制体系研讨[C]//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学院.复杂系统体系工程论文集二.兵器工业出版社,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