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背景
小秦岭位于豫、陕交界,灵宝-潼关一带,东西长约70km,南北宽约15km(图1)。大地构造上地处中朝准地台豫西断隆(华—熊台隆)南缘小秦岭隆起,南与北秦岭带北缘(秦岭东西向构造带北亚带)毗连,北止黄河、渭河凹陷,呈近东西向带状分布。
图1 小秦岭地理位置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体特征
通过对崟鑫矿区主要矿脉矿体的观察研究表明,崟鑫88#脉矿体主要以石英脉型脉状矿体和糜棱岩化细脉浸染型矿体;石英脉型脉状矿体:走向延伸相对稳定,厚度变化较小,矿石品位较均匀(3-6g/t),倾角较缓 。平均35°左右,倾角变化范围20°-50°;糜棱岩化细脉浸染型矿体, 矿体厚度变化较大,沿走向长度相对较长,其平均品位较为稳定。崟鑫矿区探明一个较大矿体,矿体长100至250m,分段形成矿体三个,其中最大矿体位于903#脉以东120m处,倾向延伸近400m,位于1980米—1710m标高之间。
2.2 矿体、矿化带空间分布特征
崟鑫矿区属小秦岭金矿带的南矿带(大月坪—老鸦岔—杨砦峪矿带),矿化带呈近东西向展布,在研究区内近东西向矿化带以南倾为主,由于含金矿脉直接赋存于控矿剪切带中,因而矿脉在空间展布具很强的方向性。矿脉以近东西向为主,如V901脉、V507脉、V29、V11等,次为北北西向。
2.3 矿化特征及矿石类型
本区主要矿化为黄铁矿化型金矿化,其次为多金属硫化物矿化,多金属硫化物主要为黄铁矿化、方铅矿、黄铜矿化和闪锌矿化,特别是方铅矿在局部相当富集。矿化主要形式有星散浸染型、细脉浸染型、脉状黄铁矿型、裂隙充填型。
3 矿区控矿构造特征
3.1 构造特征
研究区主要出露岩石为太古界太华群古老变质岩系枪马峪组(Ar2q)、观音堂组(Ar2g),主要岩性为斜长角闪岩和斜长角闪片麻岩、花岗片麻岩、石英长石片麻岩、变粒岩等。同时该区也可见到从韧性剪切带到韧脆性及脆性剪切带发育的叠加特征。近东西向剪切构造总体走向90°~110°,倾向南,倾角30°~65°,是本区规模最大、最主导的一组构造,是本区最重要的成矿构造带。该构造带早期形成时是以韧性剪切带发育为特征。近东西向剪切带是本区主要金矿脉发育的控矿构造。
3.2 构造的叠加复合关系
构造体系的叠加复合主要表现为构造的联合和复合现象,研究区的联合和复合不仅比较发育,而且形式多样;本区主要是(构造的联合)指北北东向、北北西向共轭剪切带与近东西向剪切带形成一个统一的联合体系,如901、88、V6等与V903、V915剪切带互相贯通,最终在矿脉交汇部位成矿特征。因而我们在开采近东西向矿脉的同时,注意对其出现NNE向和NNW向分支矿脉的追索;(构造的复合现象)本区东西向构造的复合现象最为明显,当矿体或矿脉赋存于多组叠加剪切带中时,就形成“双胞胎式”或“多胞胎式”的矿脉,如88脉与706的关系,实为“双胞胎式。
4 88脉的矿床地质特征
4.1 88脉的矿床规模及产出状态
88脉是目前南山分公司崟鑫矿区主要矿脉之一,该脉东起仓朱峪,向西延伸至西牛角稍子,地表出露长度约800余米,走向近东西,南倾,倾角22°—50°。控制标高2010~1100米,单个矿体长100米~250米左右,无矿间距220~350米左右,矿体呈透镜状,在走向和倾向上有尖灭再现的特点。矿体主要由黄铁矿化或黄铜矿化石英脉组成,控矿剪切带比较发育,在石英脉上下盘经常发育破碎糜棱岩,钾化硅化发育,在糜棱岩中黄铁矿化较强,因此经常与石英脉一起构成矿化体,有时在石英脉不发育的部位,形成糜棱岩化蚀变岩型金矿体。
4.2 88脉的矿体特征
该脉共计十二个中段进行分段探明和对比分析。根据工程接露情况,共圈定矿体三个,由西向东依次为Ⅰ、Ⅱ、Ⅲ号矿体。Ⅰ号矿体:位于西段(4坑-7坑),矿体长170米,倾向延深164米,平均厚度0.55米;矿体最高品位126.0g/t,最低品位1.38g/t,一般3-12g/t,平均品位4.0g/t。Ⅱ号矿体:位于中部(5坑-13坑), 矿体长270米,倾向延伸397米,平均厚度1.3米,矿体最高品位145.0g/t,最低品位1.68g/t,一般4-15g/t,平均品位4.65g/t。Ⅲ号矿体:位于东段(5坑-9坑),矿体长90米,倾向延深150米;平均厚度0.66米;矿体最高品位22.05g/t,最低品位1.25g/t,一般3-6g/t,平均品位3.80g/t。 三个矿体赋存标高在1980-1710米之间,矿化较好地段为1900-1820米标高之间。
5 88#脉的地质特征与找矿方向
5.1 崟鑫88脉18坑一中到七中倾角变化
本次对88脉进行了产状分析工作,结合之前的坑道采样分析数据提出了新的预测靶区。
在中段内实测产状表明,在一中段1548米,产状总体以陡倾为主,走向上从东到西呈陡-缓-缓-陡-缓-陡的波状起伏,在七中段1294米,产状总体以缓倾为主,走向上从东到西呈小幅度起伏。
从垂直于走向的剖面图上分析,由X-1公里线的剖面图可知,在一中段以下与七中段之间必定存在倾角小于40°而大于该段平均倾角27°的缓倾区。
表5-1 一中88脉产状统计表
表5-2 七中88脉产状统计表
利用实测倾角数据,结合剖面上所推测构造线的倾角做出等值线图,见图2。由图可知,18坑一中至七中之间整体呈由陡逐缓的趋势,结合实际工程揭露情况,第一个大致位于7960至8140,51870至51980之间,第二个位于7980至8160,51660至51740之间,总体上两块缓倾区有一定的侧伏,约为20°。根据产状变化部位有利于成矿,缓倾区有利于成矿的原则,在六中及八中这两个标高可能为矿体赋存的有利部位。
图2 88脉倾角等值线图
5.2 88脉18坑1中与18坑7中地质特征
在18坑一中,13号点至20号点,为矿化较强部位,形成了一个小采场,石英脉宽10~30cm,小团块状或粗条带状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化,上盘片理化带宽约1m,下盘片理化带宽约30cm,发育硅化,钾化蚀变。
在18坑七中,0号点至6号点主要为弱矿化段,以石英脉为主,片理化带宽0.3-0.5m。
在这两个中段,靠近石英脉下盘处经常出现破碎角砾岩,角砾主要为石英,不规则状,1~5cm不等,胶结物中发育绢云母化,弱黄铁矿化。该种破碎角砾岩的出现证明中段内存在张性环境,而张性环境正是有利于成矿的。
总体来说,18坑一中段虽然只形成了一个小采场,但从七中揭露的矿体及矿化显示信息上来看,在七中段上下部应该有一个大矿体,该中段是有利于成矿标高。
5.3 88脉地球化学样品分析
本次工作共在88号沿脉工程采集地球化学样品42件,从化验结果分析,除采场中样品金够品位之外,其余的金品位都不高,呈弱异常,但是与金相关的其他元素例如W、Pb、Cu等显示了一定的异常。
总结16坑一中至18坑一中虽然整体金品位不高,但是与金相关的Bi、Ag、Cu、Pb等元素异常明显,而且沿脉工程内局部地质情况显示矿化信息良好,尤其是该段存在缓倾区,属于成矿有利部位,虽然该中段没有形成大的矿体,但从预测区及一中段、七中段揭露的地质情况来看,七中段向上向下存在具一定规模的矿体。
5.4 88脉的成矿特征
通过探采资料的收集整理,对88脉的产出规模形态、矿体特征、矿化特征、矿化参数变化规律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总结88脉的成矿特征如下:
1、88脉严格受东西向断裂构造控制,矿体赋存于糜棱岩顶板。
2、含金石英脉成透镜体状产于糜棱岩底板,矿体走向一般长50—250米,倾向延深100—350米,矿体沿走向相隔220—350米,在1900-1820米标高成矿较好,矿化均匀,品位较高。
3、88脉被南北向含矿构造V903#、V915#脉切断,分为东、中、西三段,对18坑一中段沿脉作了详细工作,沿脉控制2200米,揭露两段石英脉体,对88脉成矿特征研究总结,在1300m、1100m标高布置了沿脉工程,在西段方向取得较大突破,说明88脉成矿不受南北向构造影响,在走向上具有不定等距间断产出特性。
5.5 88脉成矿预测
根据七中段88脉矿化特点表明,其目前揭露的只是矿体头部,向下还有富集的趋势,根据本区矿脉延长与延伸比在2:1~1:0.75之间,因而其向下延伸至少还有100~150米。并有向东南侧伏的趋势,因而预测88脉深部(下两个到三个中段)还应该存在矿体。提出以下三个预测区。
88-1,大致位于中段间,该区段为构造缓倾区,总体产状预计在28°~32°间,该缓倾区向南西有一定的侧伏,倾向延伸较大,侧伏角在30°左右。
88-2,大致位于西段,该区段也为构造缓倾区,总体产状预计在32°~40°间,缓倾区有一定的南东向侧伏,倾向延伸较大,侧伏角也在20°左右。
88-3,大致位于东段,长100米,走向延伸较好,该区段为构造缓倾有利区。
以上三个预测区都处于缓倾有利部位,且从走向上看,由西向东有由NEE向SWW变化的趋势,也属于成矿有利部位,在七中至16中高差250米范围内,建议优先布置一定工程进行验证。
通过88号脉矿化特征和蚀变特征可以看出,该脉石英矿化强,另外在石英脉的旁侧蚀变岩中裂隙发育,浸染状黄铁矿化非常发育,可以与石英脉共同构成矿体,因而对矿体的重新圈定可以扩大矿体储量。根据本区矿脉延长与延伸比在2:1~1:0.75之间,因而其向下延伸至少还有100~150米。并有向东南侧伏的趋势,因而我们预测88号脉深部(下两个到三个中段)还应该存在矿体。预测远景资源量大于1.3吨,现在1#靶区已经得到验证。
6 结论
(1)小秦岭地区的矿化主要为黄铁矿化型金矿化,其次为多金属硫化物矿化,多金属硫化物主要为黄铁矿化、方铅矿、黄铜矿化和闪锌矿化,特别是方铅矿在局部相当富集。
(2)本区东西向构造的复合现象最为明显,当矿体或矿脉赋存于多组叠加剪切带中时,就形成“双胞胎式”或“多胞胎式”的矿脉。
(3)88脉严格受东西向断裂构造控制,矿体赋存于糜棱岩顶板。在1900-1820米标高成矿较好,矿化均匀,品位较高。
(4)88矿脉向下延伸至少还有100~150米,并有向东南侧伏的趋势,预测88号脉深部(下两个到三个中段)还应该存在1.3吨的矿体,并在1#靶区已经得到验证。
参考文献:
[1] 刘崇民. 金属矿床原生晕研究进展[J],地质学报,2006.80(10):1528-1538.
[2] 栾世伟,陈尚迪. 小秦岭金矿主要控矿因素及成矿规模,地质找矿论丛,1990(04).
[4] 冯建之,岳铮生,肖荣阁等. 小秦岭深部金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地质出版社,2009.
[5] 孙卫志,冯建之,燕建设等. 小秦岭幔枝构造与成矿预测,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