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前言
知识经济时代,衡量企业成功的尺度之一在于知识,而非有形资产。对于企业而言,知识资产能为企业带来独特、持久的竞争优势,难以复制和模仿[1]。知识不仅有助于孕育企业文化,规范企业运营,实现卓越绩效,而且有助于催化创新。更多情况下,隐性知识往往存在个体中[2],需要将企业员工实践活动中的经验总结显性化,不断产出、积累、转移、复制和推广。本文尝试以培训项目实践探索企业知识场与人才培养融合的有效路径。
一、知识场基本理论
场看不见、摸不着,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与实物一样具有能量、质量和动量[3]。知识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平衡,具有场效应[4]。知识场是物理学中“场”概念和方法的移植,主要应用于知识管理领域。
二、知识场的运行规律
知识比数据、信息更加复杂,通常是主观的,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5],具有特定场景。
1.知识的特征
无损性:知识和实物不同,使用知识不会损耗知识,分享和传递知识不会丢失知识,在知识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知识还可以创造知识。
动态性:在知识场的作用下,知识的状态持续发生变化。目前,得到广泛支持的分类方法是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6]。隐性和显性不是互斥关系,可以相互转化。
无序性:自然状态下知识分散在各个角度,无处不在,无序流动。知识常以隐性的状态存在,随着人员岗位变动,组织内的一部分有价值的知识最终会流失。
2.知识场的运行
针对性施加组织作用,建立相关机制,就会形成知识场。知识场高效、有序运行的三个重要过程:
(1)知识的获取、转移过程,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通过自然社会化过程或在机制引导下完成,形成的隐性知识通常为个人心得,表现为观察发现、经验习得和感性触动,如观察模仿优秀同事的工作表现、试错改正直到找到适用方案、探究事物规律获得感悟。
(2)知识的创造、共享过程,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通过知识场的外显化作用,把隐性知识清晰表达为显性知识,并借助载体存储于组织资料库中,这个中间媒介可以是概念、图示、案例和模型,也可以是更具体的专利、论文或者课程,其中,课程有更清晰的传播路线和更广的辐射范围,能将个人心得转变为群体经验。
(3)知识的使用、应用过程,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企业系统整合、有序规划显性知识,形成知识体系,通过知识场的内部化作用,影响员工个体的观念思维、行为习惯,拓宽员工的隐性知识库、延伸并重构相关知识。
知识场的三个过程并不完全遵循时间逻辑,受限于企业空间壁垒,而是在某一时间会同时存在,时刻与企业外知识场交互[7]。
三、实践应用
长征培训中心是火箭院教育培训组织实施服务保障、党校日常管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专业机构,近年来,长征培训中心结合知识场论深入开展培训项目的实践。
(一)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移
1.导师制
导师制是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转移的典型方法,能够实现知识从“自然流动”到“定向流动”的高效管理,员工从“自然生长”到“有序成长”的快速赋能。新员工到岗位后,建立广泛的师带徒机制。新任或转岗的领导干部,建立一对一的新型“师徒”模式,在岗位实践中实现隐性知识的快速借鉴、反馈和获取。
2.专家队伍建设
火箭院建立了管理、技术、技能三支专家队伍。目前,专家队伍带领团队完成了多领域的项目攻关和创新研究,指导青年员工成长成才,充分发挥了其在知识管理、人才赋能、领域创新等方面的带领作用。
(二)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
1.航天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是企业知识成果的重要载体,在人才队伍培训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课程开发工作,可以快速促进企业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1)激励员工广泛参与课程开发
通过举办课程大赛的方式,吸引员工主动参与、贡献智慧。在大赛设计上与业务部门的深度合作,紧密围绕中心业务,设置赛项主题,每年结合形势任务要求、重点领域业务问题,动态调整、细化主题方向。
(2)为员工提供课程开发工具方法
开发简易课程开发工具,解决业务专家缺少称手工具的难题,形成了企业内部知识资产。在全院组织课程开发方法培训,将课程开发方法普及到每位员工,提升课程开发质量和知识产出效率。
(3)以工作坊的方式高效产出课程
为快速开发出某一系列精品课程,以工作坊的形式,汇聚全院具有相关经验的领导、专家,聘请外部专业顾问,快速研发精品系列课程,开发的课程融合了火箭院特色,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制定规范的课程评价标准
为了完善课程评价机制,建立规范统一的课程评价标尺,在课程评价标准制定中引入CMM成熟度的概念,研究课程成熟度划分依据,建立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促进课程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规范产出。
(5)拓展课程线下、线上的应用渠道
基于产品化思维创建了课程货架,对课程进行动态管理和“菜单式”使用,培训项目根据需要直接在货架中选取,提升培训设计效率和实施效果。
(6)发布课程管理办法统一课程管理
发布火箭院培训课程管理办法,办法包括职责分工、组织管理、选购及开发、流程步骤、审核评优、共享使用、经费与激励等内容,为全院课程管理提供制度层面的保障。
2.其他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渠道和载体
除了课程、教材、论文、著作等方式,在隐性知识显性化层面,奖项申报、专利、国标、国军标、行标、集团级标准均是知识显性化的渠道。
(三)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换
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换,往往伴随着知识的跨界流动,既包含知识从一个主体转移到另一主体,知识请求者和知识贡献者间的知识流动。
1.知识请求者模式-培训项目实施
培训是典型的企业知识请求者模式,显性知识通过培训实施转换成员工、组织的隐性知识。培训项目整合了内外部课程知识资源,促进员工能力提升,实现显性知识的内化和向外输出。显性知识的隐性化,不仅让优秀课程在内部“动起来”,发挥其员工赋能、业务推动的作用,品牌课程也逐渐“走出去”,创造了经济价值。
2.知识贡献者模式-内训师队伍建设
内训师队伍建设是常见的企业知识贡献者模式,显性知识借由内训师向外传播。火箭院发布了《培训师队伍师资管理办法》。根据办法,规范兼职讲师的选聘、培养每年组织院级内训师的选拔和评审工作。
结语:企业内生知识场高效推动知识在员工与员工、组织和员工、组织与组织间的流动。隐性知识隐性化,获取、转移了知识,提升员工的能力;隐性知识显性化,创造、共享了知识,将个人能力转为组织能力;显性知识隐性化,使用、应用了知识,反哺员工成长,促进人才队伍培养,促进组织知识资产形成到员工能力增值的闭环。
参考文献
[1]孙丽艳,陈浩义,张毅君.知识场背景下企业内部知识共享运行机制研究综述[J].特区经济,2019(4):89-92.
[2]野中郁次郎.商业模式创新实践-如何将知识转化为价值[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
[3]赵洁.知识场论与知识流动—兼论科学引文机理分析[J].情报探索,2020(3):53-56.
[4]李婷婷,刘在洲.知识场视域下学科融合的内在动力机制[J].煤炭高等教育,2010(5):23-25.
[5]王晓红,张宝生.知识场的构建、测度与演化研究——基于知识流动视角,情报杂志[J],2011(3)124-130.
[6]吴价宝,卢珂.层级视角下的组织学习知识场效应模型研究,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2013.
[7]刘宗凯.基于场理论的企业知识转移研究[J].山西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