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厌食主要体现在食量减少、食欲不振,甚至是拒食,并不会出现器质性病病理改变,仅在日常饮食上厌食表现明显,在儿科当中比较常见,各年龄段儿童都可能出现,1岁到6岁的儿童中居多。一般在夏季时症状会有所加重,主要是由于脾常处于湿困状态[1-2]。
1.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2020年8月到2022年12月在我院接受儿童厌食症患儿72例展开此次研究,结合随机方式展开患者分组,划分成对照组以及实验组,各组均为36例。对照组中,男患儿为20例,女患儿为16例,患儿年龄在2岁到6岁之间,平均为(4.02±0.25)岁,实验组中,男患儿为19例,女患儿为17例,患儿年龄在1岁到5岁之间,平均为(3.96±0.38)岁。患儿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其中P>0.05。排除标准:存在精神异常患儿;出现心脏、肺部、肾脏等严重器官衰竭疾病患儿;对于研究比较抵抗的患儿。纳入标准:经检查,确诊患有厌食症的患儿,年龄超过6岁患儿。
1.2方法
对照组治疗时,结合健胃消食口服液,生产企业为济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家医保编码:ZA14AAJ067010301453,产品规格为10ml*12支,服用方式为口服,3岁以内一次5-10ml,3岁以上一次10-20ml;一日2次,连续服用两个疗程后观察治疗效果。实验组治疗时,基于对照组使用的方式,采取刺四缝方式进行治疗,就四缝来讲,其处于除大拇指外,其余四个手指掌面当中1、2关节横纹位置中点,在正式进行刺四缝时,需进行常规性消毒,然后通过三棱针刺各穴位,进针深度为1mm左右,在出针以后对相应穴位进行挤压,挤出无色或淡黄色液体,直到挤干净为止,然后用干棉球按压2分钟,针刺频率为每周1次,操作过程中,确保处于无菌操作状态,如果患儿存在血液疾病,或者是出血倾向,则不能使用此种方式进行治疗[3-4]。如果患儿出现发热症状,则需将治疗停止,一般1疗程为2周,通常在连续进行2个疗程的治疗后患儿症状明显改善。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食欲、食量恢复时间、体重增加情况,以及治疗有效率。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过程中,通过SPSS24.0,对于计量资料来讲,在表示时,结合均数加减标准差,使用t检验,对于计数资料来讲,在表示时,结合率,使用卡方检验,P<0.05时,数据体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照组和实验组食欲、食量恢复时间对比
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无论是食欲恢复时间,还是食量恢复时间,均更短。数据呈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对照组和实验组食欲、食量恢复时间、体重增加情况对比
2.2对照组和实验组治疗有效率对比
在有效率方面,对照组获得了72.22%,实验组获得了94.44%,实验组相对更高。数据呈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对照组和实验组治疗有效性对比
2.3对照组和实验组治疗不良反应对比
对照组当中,不良反应实际发生率为22.22%,实验组当中,不良反应实际发生率为2.78%,两组相比,实验组更低。数据之间呈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其中,P<0.05,见表3。
表3对照组和实验组治疗不良反应对比
2.4对照组和实验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对比
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相比,在血清因子水平方面,明显更高。数据之间呈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其中,P<0.05,见表4。
表4对照组和实验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对比
2.5对照组和实验组瘦素对比
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相比,在瘦素方面,明显更低。数据之间呈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其中,P<0.05,见表5。
表5对照组和实验组瘦素对比
3讨论
从西医角度来讲,儿童厌食出现原因为患儿在胃肠蠕动方面的功能有所减弱,以及胃肠当中消化酶发生分泌异常,长此以往,营养物质吸收会产生不良影响,患儿生长发育也会受到阻碍[5-6]。也可能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被人体内部、外部环境的的刺激所影响,造成肠胃在调节消化功能方面失去平衡,其中主要体现在父母并未形成科学喂养知识,由于不合理喂养造成小儿厌食出现,其中主要体现在强迫进食、未能及时添加辅食、贪吃零食等。
从中医角度分析,儿童厌食原因在于受到脾胃影响,患儿由于乳食未能节制,因此脾胃比较虚弱,摄入的水谷不能通过脾胃向精微物质转化,在聚久影响下化湿,在湿聚影响下产生痰,进而导致脾胃功能受到了损伤[7-8]。脾虚者一般病程会比较长,有可能会出现素体不足、运化无力、脾气虚弱、胃阴亏损等问题,进而导致不思进食出现。儿童厌食会导致其自身免疫力下降,日常生活中容易生病,体质相对较弱,也不具有良好的运动耐力。因此,在出现儿童厌食以后,运用合理方式展开治疗十分必要。一般情况下,在进行治疗过程中,会运用支持治疗、营养治疗、心理疗法、药物治疗等方式,结合支持治疗方式在于使儿童获取足够能量,确保其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涉及到水、电解质代谢问题,一般会给予患者足够热卡,使患者获得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的补充。结合营养治疗方式在于推动患儿体重恢复到正常状态,进行营养治疗过程中,由小量摄入开始,在患儿生理功能获得恢复状态下,运用有步骤、有计划的方式增加。处于初始阶段时,引导幼儿食用无刺激,并且比较容易进行消化的食物,蒋病情恢复情况作为依据,使幼儿选用半流质、流质食物,进而使其维生素、蛋白质摄入充足,身体各项功能逐渐恢复,并且体重有所增加,恢复至正常体重。患儿出现厌食很可能是由于过度紧张,或者是慢性精神刺激,在此情况下,可以运用讲故事方式,向患儿讲授不合理饮食产生的危害,进而使患儿不良饮食习惯可以获得纠正。并且在患儿产生好行为情况下,通过鼓励引导方式对行为进行强化,这对于厌食的恢复,具有一定作用[9-10]。结合药物治疗,为解决患儿厌食问题,比较常用的一种方式。使用药物时,往往会结合健胃消食口服液,在健胃消食口服液当中,含有太子参、山药、山楂、陈皮、麦芽(炒)等成分,其中的太子参可以使机体免疫力获得明显提升,陈皮可以发挥燥湿化痰、理气健脾作用,山楂属于消化积食时比较常用的药物,对于消化肉积食效果明显,将山楂、炒麦芽进行煎服,可以促进胃蛋白酶分泌,推动胃酸增强。几种药物联合和使用,能够起到健脾消食功效。同时,刺四缝此种中医治疗方式,也比较常见,刺四缝的运用,能够特定刺激患儿相应部位,能够起到健脾助运效果,并且对患儿脏腑功能进行调节,推动患儿厌食症状改善。摄食活动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以及消化系统之间进行共同调节,通过食欲调节因子进行调控,其中GAS对于胃酸以及胃蛋白酶的合成分泌具有促进作用,能够推动肠道蠕动,Orexin-A能够使患儿对于事物的欲望明显提高,并且对胃酸分泌进行刺激,确保患者增加摄食量,这三者的降低,会导致患儿出现厌食症。实验组经过治疗以后,这三方面的水平明显提高,这说明针刺四缝的运用,能够推动消化酶合成,使胃部排空速度明显加快,以及肠道功能获得改善。瘦液属于脂肪组织分泌存在蛋白质结构类型的肽类激素,是基于和丘脑当中瘦体瘦素进行结合,对存在刺激食物摄入作用神经肽Y分泌进行抑制,进而将食物摄入减少,将能量消耗作用增加,通过动物实验以及临床进行分析,瘦素和厌食之间具有紧密联系。和收素相关研究一般是将血清瘦素作为切入点,当前的报道一般和脑脊液、卵泡液、龈沟液等身体当中液体含有瘦素疾病以及含量相关。为避免儿童厌食的出现,应保证运用喂养方式的正确性,使儿童做到饮食起居有度、按时,避免偏食零食、甜食冷饮,或者是妄加滋补,应将儿童年龄作为主要依据,使其食用易于消化、富含营养、品种多样食品。同时,在儿童出现食欲不振情况时,需及时查明具体的原因,结合针对性方式进行治疗,在儿童病后刚刚恢复胃气的情况下,逐渐将饮食增加,避免在暴饮暴食影响下造成脾胃再次受到损伤。同时,应重视对儿童进行精神陪护,在变换生活环境时,应通过引导方式使其逐渐适应,避免其发生惊恐恼怒损伤。
上述研究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无论是食欲恢复时间,还是食量恢复时间,均更短,体重增加更多,治疗有效率也更高。两组相比,实验组不良反应更低。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相比,在血清因子水平方面,明显更高。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相比,在瘦素方面,明显更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健胃消食口服液+刺四缝运用于儿童厌食治疗当中,获得的效果比较明显,整体疗效较为显著,能使患儿厌食获得改善。
参考文献:
[1] 陈爽,刘华一,甘永康. 健胃消食口服液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效性的Meta分析[J]. 临床消化病杂志,2022,34(4):258-265.
[2] 俞萍. 健胃消食口服液联合多潘立酮对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外医疗,2022,41(36):163-166.
[3] 许珊珊,黄克勤,娄冉,等. 小儿推拿联合刺四缝治疗脾虚夹积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32(20):60-62.
[4] 袁崇江. 补脾养胃膏治疗儿童脾胃虚弱型厌食症临床疗效观察[J]. 健康之友,2022(14):269-270.
[5] 李蓉. 健胃消食口服液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及赖氨葡锌颗粒治疗厌食症患儿的疗效分析[J]. 黑龙江中医药,2021,50(1):100-101.
[6] 于乐,姚翠婵,邓健,等. 两种消食口服液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疗效比较[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1(10):88-89.
[7] 韩严,杨宗保. 推拿联合中药治愈厌食症案1例[J].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3(6):59-60.
[8] 韩淑莉,林少侨. 运脾方联合刺四缝对小儿厌食脾失健运证患者血清胃泌素的影响[J]. 西部中医药,2021,34(8):139-142.
[9] 王建明. 健胃消食口服液治疗小儿厌食(脾胃气虚证)的临床研究[J]. 药店周刊,2021,30(28):24.
[10] 黄河. 益脾降胃方联合摩腹捏脊法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研究[J]. 现代养生(下半月版),2021,21(9):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