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地方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的实践路径

蒋伟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自然资源局,山东省菏泽市,274000

摘要: 现如今,各领域的不断的提高,我国土地整治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土地整治是增加我国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的一个有效措施,在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整治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 地方土地整治;规划实施;实践路径
DOI:10.12721/ccn.2023.15703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城镇化进程的全面、快速推进,使得区域土地利用率呈现差异化的特征,土地整治的内容、形式与目标发生了改变,综合性、系统性的特征明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建设项目。在开展土地政治实践工作过程中,政府应该从宏观角度出发,做好战略部署,统一粮食安全管理、新农村建设、经济产业规模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乡资源统筹等方面的发展目标,保发展、惠民生,更好地为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规划指导。

1地方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理论分析

1.1了解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的基础

在当前土地整治项目中,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是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其实施的基础,通过科学布置地方土地利用情况,确保土地整治规划的实现。即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布置情况相结合,确定土地开发利用的具体目标、方法和指标,并注意与土地规划整治区域的实际情况及各项工作相结合,实现资源的合理统筹和优化设置,全面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确保土地整治目标的实现。在当前农村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工作来讲,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农村土地资源的特殊性,并遵循土地规划利用相关政策规定,针对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全局出发,实现对农村土地开发利用的合理规划设计,全面提高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设计水平,确保土地各方面综合效益的实现。

1.2遵循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的原则

在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工作中,要针对地方土地资源的实际开发利用情况及环境条件,采取因地制宜的整治规划原则,确保土地整治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并进一步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全面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在地方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还要遵循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相统一,基于生态效益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制定科学的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方案,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确保地方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方案能够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并进一步提升生态效益。

2地方土地整治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存在的问题

2.1地方土地整治规划体系有待完善

从当前阶段来看,我国在地方土地整治规划方面的体系不够健全,没有形成专业土地整治的法律法规,在当前工作中主要以《土地管理法》为主要参考依据,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需要在以后逐步进行完善。此外,在地方土地整治规划的权威性上存在很大的不足,规划实施评价和监督机制不健全,随意调整规划的现象普遍存在,现行的法律法规在土地整治规划管理上针对性不强,不具备操作性,在进行土地整治规划方面发挥不了指导效果。

2.2公众参与机制缺乏

现行的地方土地整治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的深度不足,部门合作机制、专家咨询制度和部门协调机制不够完善;公众对规划的具体内容了解不多。地方土地整治规划从制定到项目实施各个环节的透明度不高,土地整治规划的信息公开制度还未建立。有利于规划实施的相关激励机制明显缺位。

2.3地方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管理制度不健全

从当前阶段来看,在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管理方面较为粗放,没有建立系统的跟踪检查体系,在项目计划实施考核方面不够健全。此外,土地整治资源渠道不够明确,很容易造成项目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未来土地整治管理中,要完善资金管理制度,确保资金来源的可靠性、及时性。

3地方优化土地整治建设规划的实践对策

3.1确立现代土地整治的任务目标

社会发展迈入了新的时期,土地政策的改革方向、管理形式、规划目标等都发生了改变。地方在开展新时期土地整治项目时,应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区域经济建设目标、土地整治的资源基础,对整治工作的基本方针、改革目标、工作任务、执行方案等进行调整,明确各项整治工程的规模、布局、内容、结构,如农田的建设标准、补充耕地范围与形式、城乡建设用地管理、农田复垦等工作内容。在此基础上,依照城市土地整治与生态保护结合的原则,深入整合土地资源,发挥土地发展潜力,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3.2合理对区域土地空间布局进行规划

依照地方土地规划整体目标、方案与相应的法规、制度等,全面调查、分析土地潜力,将高标准农田管理、耕地补充、农田复垦等工作目标统一起来,对土地空间布局进行合理规划、调整。为此,管理部门应全面、动态地分析区域内土地阶段性整治任务,根据土地整治潜力的分布情况,进一步划定规划期内土地整治规划重点区域和落实重点项目,结合新时期的土地利用、开发项目,对重点整治地区进行整体布局安排,依照整治方案落实改革目标,有序、科学地完成整治任务。

3.3完善配套的土地整治保障机制

为保证土地整治实践方案的全面、有效落实,地方应在评估规划建设工程投资渠道、筹资情况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基础上,对不同区域、性质的土地整治项目分类制定投资、筹资标准,对相关的激励政策进行调整,完善规划实施的科技、法制、社会管理手段,同时针对规划中城乡建设用地收入使用、比例等问题展开探讨,多角度地对土地整治思路进行分析。此外,应该重点研究土地改革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对土地规划的整体目标、布局、改革举措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对于不利于环境发展的工作进行减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均衡发展。

3.4加强宏观控制,突出政府的示范、引导作用

土地整治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因此,为保证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不仅需要对国家相关政策、社会效益、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土地潜力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同时,还需要对民众意见、工作执行情况、保障措施等进行分析,将规划方案的执行纳入议事日程,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调整管理条例,实现配套管理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该发挥自身的领导、带头作用,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加强控制,做好管理、监督、引导、示范方面的工作。同时,还应向各级联合工作部门宣传、推广土地规划具体内容,让工作人员树立起责任意识,自觉、主动地完成工作任务,在管理规范的指导下,推进土地整治设计、规划、实行流程的有效衔接。

结语

土地整治实践工作是新时期提升土地资源配置结构、保障产业均衡发展、推进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地方在开展实践土地整治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树立明确的规划目标、建立健全配套管理政策、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控制、对土地空间布局进行科学规划,对影响土地整治效率的实践问题进行针对性管理,为区域耕地、建筑用地的规范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郭香兰.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整理规划路径研究[J].地球,2019(1):107-107;

[2]吴维海.地方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与实施路径[J].新时代学刊,2018(1):34-38;

[3]胡英鑫.土地工程技术在城镇土地生态整治中的应用[J].科学技术创新,2019(23):135-136.

[4]李雪珍,赵中秋,原野,王翔.生态化土地整治研究[J].中国矿业,2019,26(S1):138-141.

[5]汤怀志,梁梦茵,范金梅,关小克.我国土地整治规划的发展历程、趋势与反思[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7(06):52-59.

[6]陈树皇.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J].科技展望,2019,25(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