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多由先天原因导致,如先天性脊柱裂或骶椎发育不良,少数由于获得性原因所致,如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损伤、脑瘫等,严重损害患儿的身体健康,降低患儿的生活质量。清洁间歇导尿常用于本病的治疗中,但部分患儿依旧存在上尿路损害情况,为此,本文探讨了眠时留置导尿联合清洁间歇导尿对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患儿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于本院治疗的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患儿共计60例,通过抽签法将其分为2小组,对照组(30例)有男患儿17例,女患儿13例,年龄为2~9(6.10±0.48)岁;试验组(30例)有男患儿18例,女患儿12例,年龄为3~9(6.24±0.51)岁。对2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清洁间歇导尿治疗,患儿在白天需依照饮水计划摄入水分,导尿方案则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确定,即通过患儿液体摄入量以及残余尿量确定导尿的次数与时间,通常1日导尿4至5次,时间调整为一天的清晨、中午、下午、傍晚以及入睡前,每次导尿的时长需由患儿的尿量来定,一般控制在1次400mL以内。
试验组则采用眠时留置导尿联合清洁间歇导尿,百天的饮水计划和清洁间歇导尿和对照组一致,在此基础上不限制患儿夜间饮水,于睡前对患儿的阴部进行清洁处理后留置一次性无菌双腔导尿管,将其连接至排尿容器保持导尿管的引流开放,晨起后将导尿管拔除。2组均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
1.3观察指标
对患儿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指标进行检测,包括有膀胱安全容量、膀胱顺应性均高,逼尿肌露尿点压。同时统计2组尿路感染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通过统计软件SPSS 25.0 实现,其中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x̄±s和%的形式表示,并通过t和χ²值分析组间差异,若P<0.05,则表示两组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对2组尿动力学指标进行比较
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膀胱安全容量、膀胱顺应性均高,逼尿肌露尿点压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对比2组尿动力学指标(x̄±s)
2.2 对2组尿路感染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对照组有6例发生尿路感染,尿路感染率为20%,试验组有7例,尿路感染率为23.33%,2组尿路感染发生无显著差异(χ²=0.098,P=0.754>0.05)。
3讨论
小儿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并非罕见情况,尤其在一些特定的儿童群体中,如脊髓损伤患儿、脑瘫患儿中。据统计显示这类患儿学龄期会出现膀胱活动低下情况,发育至青春期部分患儿还会出现上尿路损害,而上尿路损害可至肾衰竭,这也是导致儿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1]。清洁间歇导尿属于治疗本病的一线手段,可帮助患儿及时排空尿液,保护膀胱及上尿路功能,但临床研究发现部分患儿在经清洁间歇导尿后依旧存在上尿路受损情况。
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患儿上尿路受损之所以会发生,是由于膀胱处于高压状态引起的,清洁间歇导尿一般在白天进行,夜间则不进行,而夜间患儿由于膀胱感觉迟钝,无法及时意识到膀胱充盈的情况,导致尿液滞留时间过长,进而增加膀胱内压,引发上尿路损伤。因此本文在探讨了清洁间歇导尿的基础上采取其他措施,即眠时留置来控制膀胱充盈和排尿,以保护患儿的上尿路健康[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膀胱安全容量、膀胱顺应性均高,逼尿肌露尿点压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果说明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患儿采用眠时留置导尿联合清洁间歇导尿,可有效提高膀胱安全容量,提高膀胱顺应性,同时降低逼尿肌露尿点压,这是因为眠时留置导能够帮助患儿及时排空膀胱,避免膀胱过度充盈,使得膀胱处于低压状态,有效阻止了膀胱纤维化的出现,自然膀胱的顺应性和安全容量得到提升。尿路感染的发生和留置导尿管的时间有直接关系,本次结果还显示对照组尿路感染率为20%,试验组为23.33%,2组无显著差异(P>0.05)。本次研究和既往研究[3]结果一致,结果说明眠时留置导尿联合清洁间歇导尿不会增加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患儿尿路感染风险。
综上所述,眠时留置导尿联合清洁间歇导尿有助于保护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患儿的膀胱功能,降低上尿路功能损害,且不会增加感染风险,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忠英,李忠蓉,李玲,等.膀胱功能训练联合自我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影响[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2021,8(11):356-357.
[2] 文建国.小儿神经源性膀胱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15,1010(36):169.
[3] 陈旎,孙萌.间歇清洁导尿联合综合康复干预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困难症状及膀胱功能的影响[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2,3(19):14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