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神经内科门诊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分析

罗海青

勐海县人民医院,云南勐海,666200

摘要: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门诊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据此实施相应治疗措施。方法:纳入108例抑郁障碍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基础,患者均于2023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并接受治疗,总结患者临床特点,并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MAHD)评估患者的抑郁障碍情况,以提出相关治疗措施。结果:108例患者中,男性44例(40.74%),女性64例(59.26%),女性患者人数占比明显高于男性(P <0.05);从发病原因上来看,54例患者存在不良生活事件,占比50.00%,41例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占比37.96%;HAMD评分平均为(16.95±4.23)分,其中轻度抑郁患者58例(53.70%),中度抑郁患者41例(37.96%),重度抑郁患者9例(8.33%);由表可知全身症状是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其次分别为入睡困难、躯体性焦虑、精神性焦虑、工作兴趣减退。结论:通过对神经内科门诊抑郁障碍患者的病情分析,发现其独特的临床特点,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疾病机制,也为制定有效治疗方案提供了实际依据,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 神经内科;抑郁障碍;临床特点;治疗措施
DOI:10.12721/ccn.2024.15767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方式和节奏的改变导致人们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尤其是情感和工作压力,直接导致精神疾病激增,其中抑郁障碍占据相当比例[1]。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广泛存在于社会各个层面。神经内科门诊作为抑郁障碍患者的首要就诊点,具有丰富的临床病例和深入的临床实践经验。患者常常表现为持续的心情低落和沉默寡言,对生活兴趣的丧失,以及严重的睡眠障碍等症状,长时间的自我封闭可能导致激烈行为,甚至自杀[2]。病情不稳定,难以彻底治愈,但通过心理和药物辅助可缓解。为深入了解这一病症的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了我院神经内科门诊的108例抑郁障碍患者,并总结了相应的治疗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108例抑郁障碍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基础,患者均于2023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并接受治疗,其中患者年龄18~75岁,平均(47.28±4.19)岁。研究对象需积极配合实验,不包括失语、耳聋或病情危重者。

1.2方法

设计研究方案,对患者进行全程观察,回顾性分析性别、年龄、病情、基础疾病等资料及治疗情况,包括心理咨询、药物控制和精神科就诊。

1.3观察指标

运用HAMD评估患者的抑郁状况,8~16分为轻度,17~23分为中度,24分及以上为重度抑郁[3]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21.0对本研究所得结果中的数据展开分析,比较数据间的相关性,P<0.05,表示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则通过x2检验进行处理,以(%)作书面形式呈现。

2.结果

2.1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108例患者中,男性44例(40.74%),女性64例(59.26%),女性患者人数占比明显高于男性(P <0.05);患者年龄18~75岁,平均(47.28±4.19)岁;从发病原因上来看,54例患者存在不良生活事件,占比50.00%,41例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占比37.96%,详细数据参考表1。

表1  临床特点分析(x̄±s)

截图1741841448.png

2.2患者的HAMD评分对比分析

HAMD评分平均为(16.95±4.23)分,其中轻度抑郁患者58例(53.70%),中度抑郁患者41例(37.96%),重度抑郁患者9例(8.33%);由表可知全身症状是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其次分别为入睡困难、躯体性焦虑、精神性焦虑、工作兴趣减退,详细数据参考表2。

表2  HAMD评分分析 n(%)

截图1741841485.png

3.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不断提升,医学模式也从过去逐渐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在神经内科门诊,抑郁障碍患者呈现出一系列独特的临床特点,这一病症不仅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深远影响,也涉及到生理和社会层面,通过分析临床特点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研究显示,在神经内科门诊初诊中,抑郁障碍疾病占比较大。通过HAMD评分发现患者临床症状多样,有助于避免就诊误区。很多患者将心理障碍误认为躯体化障碍,而在非精神科门诊就诊,社会对精神疾病的偏见也导致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治疗,浪费医疗资源。患者若治疗无明显好转,可能导致焦虑情绪、增加就诊次数,形成往复循环,最终失去治疗信心。

神经内科门诊抑郁障碍患者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从临床特点和病因学出发,采用多层次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心理咨询、药物治疗和精神科就诊。首先,心理咨询在治疗抑郁障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心理医生可以深入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解析问题根源,帮助患者理清情绪,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4]。心理咨询有助于患者主动面对问题,通过自我认知和情绪调适,逐渐恢复心理平衡。针对轻度抑郁的患者,心理咨询可能是足够的独立治疗手段。其次,药物治疗是治疗抑郁障碍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个体差异,医生可能选择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三环抗抑郁药(TCA)等[5]。这些药物通过影响神经递质水平,调整患者的情绪状态。药物治疗的效果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患者需要在医生的监督下使用,以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中度和重度抑郁的情况下,药物治疗可能与心理治疗相结合,以提高治疗效果。最后,精神科就诊通常作为治疗的最后一环,主要用于对症状严重、病情复杂难以控制的患者的干预。精神科专业医生能够更全面地评估患者的病情,提供更为专业的治疗建议。在一些需要药物调整或采用其他治疗手段的情况下,精神科医生的介入显得尤为重要。此外,精神科就诊也可以减少患者对精神疾病的社会偏见,帮助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会。

总体而言,神经内科门诊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性别分布、发病原因、临床症状等多个方面。在治疗措施的制定上,需要个体化、多层次的干预。通过综合运用心理咨询、药物治疗和精神科就诊等手段,能够更有效地帮助患者克服抑郁障碍,走出心理困境,实现康复。

参考文献:

[1]邓华.神经内科门诊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研究[J].名医, 2018, (06): 81.

[2]王云峰.试析神经内科门诊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J].人人健康, 2017, (10): 89.

[3]钟华,孙娇娇.神经内科门诊抑郁障碍患者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J].当代临床医刊, 2017, 30 (02): 2969+2966.

[4]卢健军,李志刚,唐晓梅等.神经内科门诊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J].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6, 9 (09): 823-825.

[5]吴建伟.神经内科门诊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及治疗方法[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5, 28 (11): 1645-1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