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常见于Graves眼病,亦见于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癌及甲状腺功能正常者[1],其发病机制可能涉及细胞、体液免疫,受累部位包括眼眶组织、眼外肌纤维等,主要临床表现为眼球突出、眼睑退缩、闭合不全、视力下降、复视等,易出现外观及视功能受损,甚者导致失明,影响心身健康和生活质量[2]。西医治疗TAO主要以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眼眶放疗、减压手术等手段,但疗效欠稳定且不良反应较大。TAO可归属于中医“鹘眼凝睛”“突出睛高”等范畴。中医经典历史悠久,在治疗方面简便廉验,有独特的优势。闵晓俊教授是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常委、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硕士生导师,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多年从事临床工作,在甲状腺相关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经验丰富,主张灵活运用经典,中西医结合治疗。现将闵晓俊教授从“壮火食气,少火生气”角度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经验作一阐述。
1“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理论思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言曰:“壮火之气衰……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少火生气。”纵观各家见解,大致将少火对应于生理之火、药食气味温和,而壮火对应于病理之火、药食气味峻烈[3]。“壮火”可指人体五脏六腑之相对阳气亢盛者,火为阳邪,本易伤气,正如《类经·阴阳类》言:“火太过则气反衰”,过亢邪火燔灼正气。“少火”指人体正常之气,为阳可推动促进生长发育、温煦维持正常生理活动和功能,调节联系一身;《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提到:“气味之温者,火之少……吾人之气渐尔生旺”,指“少火”亦可作为气味温和之诸药,服之能生气以助机体补充正气[4]。闵晓俊教授提出“壮火”乃非常之火,壮火食气则易破坏机体阴阳气血平衡而致病,故应生“少火”以治病求本,借少火生之气使人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状态。
2 从“壮火食气”角度探析甲状腺相关眼病病机
2.1 肝阳亢而成壮火
闵晓俊教授认为脏腑功能障碍,发生病理改变,阴阳失衡,易形成“壮火”。甲状腺相关眼病与肝关系密切[5]:其一,肝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少阳,肝以血为本,以气为用,故体阴而用阳,《温病条辨》有言肝为刚脏:“内寄相火”,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具有刚强暴急的生理特性,在此基础上则易产生肝阳易亢、气机逆乱的病机变化。肝在志为怒,而怒又伤肝,若情志异常,肝阳上亢或肝郁日久化火,皆可导致其疏泄功能失司,出现肝用太过的亢奋之变[6],乃发为“壮火”,火热之邪更易耗气,终导致气虚本虚;
其二,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素问·金匮真言论》载:“东方色青……开窍于目,藏精于肝”,目乃肝通于外界的窍道,肝病可从眼部表现于外,方能以表知里,及时防治疾病的发生发展。在中医经络学上,《灵枢·经脉》有云足厥阴肝经的经络走行:“循喉咙之后……连目系”,不仅经过中医瘿类病之病位颈前喉结两旁,又直接上连至目,故甲状腺及眼部皆易受肝火壮的影响。《诸病源候论·目珠子脱出候》载:“目是脏腑之精华……肝之外候”、“肝气蕴积生热……使目睛疼痛”,认为本病是风热之邪害于脏腑, 肝郁气结久而化热,循经上冲至目所致[7],亦体现出肝病为目疾之根源。
2.2 壮火食气致脾虚
《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提出人体诸病的根源在于气。《素问·评热病论》又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五行学说上,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故肝克脾,当肝火过于壮亢或脾虚甚时,木亦能乘土。《兰室秘藏》言:“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升清,眼及眼周均需脾之精气升腾聚集,升降得宜, 九窍才得以通利。若壮火食气,气虚而脾气不升,各脏腑精气无法上承于目,故视物不清。胞睑在目为肉轮,属脾,脾主肌肉,故能司胞睑开合[7],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胞睑失养可出现眼睑退缩、闭目露睛、抬睑困难;眼肌亦为脾所合,脾运失常, 则眼球活动受限;及全身则可见神疲、乏力、气短、头晕、纳差等表现。
2.3 瘀血水湿由内生
肝藏血,体阴而用阳,血的运行亦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肝失疏泄易导致气血失和。气为血之帅,气虚运血无力,血行不畅可致血瘀,瘀血内停于目,可见眼突、视力下降,瘀阻心脉则可见心悸、烦躁等;有研究显示TAO患者突眼后期血液处于“浓、黏”状态,多以瘀血为主[8]。眼眶多普勒检查结果提示眼突者眼眶周围血流速度减小、眼上静脉出现瘀滞的相关指标[9],这些眼部结构伴发血流动力学改变,均体现出“瘀血”特点。
《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气虚脾失健运,气化失司,津液输布代谢异常,水湿内生,停聚于目,则可见结膜水肿,胞睑浮肿,畏光流泪等表现,甚者可见肢肿;TAO 病变累及角膜、结膜、视网膜等部位[10],均有赖于眼部各脉络分支的渗透和滋养,而房水循环系统可类比为津液输布之通路[11],循环出现障碍,水道不通,则易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有形实邪堆积,表现为目珠突出于外。有研究表明TAO患者眼外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T2期延长,提示眼外肌游离水增多[12]。水湿内停,阻滞气机,碍于脉道,则血瘀加重;又“血不利则为水”,二者相互影响,故见眼突明显。
3 从“少火生气”理论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经验
《素问·至真要大论》言:“疏其血气……而致和平”。闵晓俊教授认为甲状腺相关眼病因“壮火食气”,其本多在气虚,其标为血瘀、水湿之邪停聚,寓用“少火生气”和之,以益气活血作为主要治疗原则,兼以利水通络明目方药,多采用自拟方还阳五苓方加减治疗本病,药物组成如下:黄芪、赤芍、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地龙、茯苓、猪苓、泽泻、白术、青葙子、密蒙花,标本兼治,共同调节局部及周身的气血津液循环和代谢,达到互相平衡。
3.1 健脾益气,清肝明目
还阳五苓方中“生少火”之核心药物为黄芪和白术。黄芪入脾、肺经,药性甘温,与“少火”气味相似,方中重用之,既可大补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瘀去络通,又有升阳利尿退肿之功。有研究表明,黄芪主要成分黄芪多糖、黄芪皂苷甲等还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13],亦有利于甲状腺免疫相关疾病的治疗;白术性味甘苦温,入脾胃经,取“当先实脾”之意,防治肝病的同时健脾补气“生少火”以运化水湿,合茯苓既可彰健脾制水之效,又可奏输津四布之功;有研究发现白术内酯I具有促进营养物质吸收、调节胃肠道的功能,为气血化生提供保障,而白术多糖等成分能调节免疫细胞因子,缓解免疫器官损伤[16],一定程度上减轻眼部肌肉等组织直接受到侵害;黄芪和白术两“少火”配伍,共奏健脾益气生少火而平壮火之功,脾气健运,才可令胞睑开合自如,眼球转动灵活。
方中清肝之药选一花一子,密蒙花味甘,微寒,解郁泻火且以甘补血,养肝润目;青葙子苦而微寒,清热泻火,明目退翳,两药均归肝经,同用则加强清肝明目之力;兼以一虫:地龙性味咸寒,归肝、脾、膀胱经,有清热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并引诸药之力直达络中。三者皆清肝而平壮火,且能直治病所,改善视物模糊等症状。
3.2活血化瘀,利水渗湿
还阳五苓方中活血化瘀药以当归为首,当归入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而不伤血,故目得血能视,有实验证明,当归可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黏滞性[14];赤芍入肝经,味苦微寒,中和了当归等药之温性,其功效清热祛瘀散肿,善治目赤肿痛等证,有药理提示其中丹皮酚等多元酚类成分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等作用[15];川芎辛香行散,为“血中之气药”,活血行气,使补而不滞,促进眼部及周身气血运行;红花、桃仁药对助当归增强破瘀逐血之力;诸药相伍,共奏活血而不滞血,化瘀而不伤血,血行目得以滋养方能视,瘀去则目明。
方中利水渗湿药则取五苓散里泽泻、茯苓、猪苓。泽泻性味甘淡寒,入肾、膀胱经,有淡渗利湿兼泻热之功效,《本草经集注》载其可“逐膀胱三焦停水”,故能渗停聚于目之水湿而利,缓解眼突眼胀、结膜水肿;茯苓、猪苓皆以甘淡平之性共助泽泻增强利水渗湿作用,通水道而消肿,促进水液循环,改善异常流泪等症状。此三药同气相须为用,共同加强机体津液代谢,调节水液输布。
3.3临床用药加减
中医强调因人制宜,闵教授在诊治过程中重视个体化差异,加减用药灵活。若气郁、善太息,可加香附、郁金、合欢花疏肝解郁;若目赤红肿甚,则加夏枯草、菊花、龙胆草、车前子等加强平肝潜阳、清热之力;若苔腻、形体肥胖、痰湿重,可加陈皮、瓜蒌、苍术等理气燥湿化痰;若焦虑睡眠欠安,可加茯神、远志等宁心安神。临床上灵活加减对证用药,提高疗效。
4 病案举隅
患者王某,女性,43岁,主诉:双眼突出1年余。现病史:患者1年前因双眼突出就医,检查发现甲状腺功能异常,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曾口服中药(具体不详)治疗后效果不佳,自行停药;现规律服用复方甲亢片治疗。2023年11月28日初诊,刻下症见:双眼突出,自觉眼胀,视物不清,迎风流泪,左眼露白,闭合迟缓,易感乏力,时有烦躁、心悸,口干不欲饮,纳欠佳,睡眠一般,二便可,月经基本规律,量少,有血凝块,无痛经。查体:一般情况可,突眼(+),左眼闭眼露睛,手抖(-),甲状腺Ⅰ度肿大,质中,心率83次/min,律齐,舌质暗红,苔腻,脉沉弦。辅助检查:甲状腺功能三项: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4.52pmol/L,游离甲状腺素:9.65pmol/L,第三代促甲状腺素 1.712mIU/L;血常规、肝功能结果未见明显异常。诊断:西医: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中医:瘿病鹘眼凝睛,辨证:气虚血瘀型。治疗在目前药量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口服,治拟益气活血,利水通络,予以还阳五苓方加减,处方如下:黄芪30g,赤芍15g,当归15g,川芎15g,桃仁15g,红花10g,地龙10g,茯苓30g,猪苓15g,泽泻15g,白术15g,盐车前子15g,青葙子15g,密蒙花15g,共14剂,每日 1 剂,分2次温服。同时嘱患者注意用眼卫生,调畅情志,规律作息。 2023年12月12日复诊:患者服中药后自觉眼胀症状明显减轻,视物不清有所改善,闭目露睛稍缓解,乏力、口干较前好转,偶有心悸,继续守上方14剂,嘱患者按时服药,定期复查甲状腺相关指标。
按:本案患者患甲亢1年余,规律用药后目前甲亢症状控制尚可,甲功三项指标在正常范围内,但因长期处于甲亢高代谢状态下,机体耗能增加,正气有所损伤,则见乏力、闭目露睛、纳欠佳;气虚推动血行不畅,病久成瘀,为有形之邪,故见眼突、视物不清、烦躁心悸、经行有块;津液气化输布不利,易形成水湿痰饮,可见眼胀、流泪、口干不欲饮等。故辨为气虚血瘀型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治拟益气活血,利水通络,取“少火生气”之意,予还阳五苓方加减,其中重用生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盛则血行,瘀去络通;当归活血通络而不伤血;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协同当归以增强活血祛瘀之功;患者突眼日久,病深入络,地龙通经活络,作引经药以行药力;茯苓、白术健脾利水,温阳化气;猪苓、泽泻、车前子利水渗湿;患者视物不清,加用青葙子、密蒙花以清肝明目。患者复诊时自诉诸证有所缓解,遂守前方继续服药治疗。补阳还五汤益气行血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加以五苓散化气利水,共同促进气血津液运行输布,随证加减以更有针对性的达到缓解患者不适、减轻痛苦的治疗目的。
5小结
甲状腺相关眼病是一种与自身免疫相关的特异性眼病,是临床常见且难治的甲状腺外疾病,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西医以激素冲击、生长抑素类似物治疗、局部注射、手术等治疗为主,方法有所改进,但仍存在副作用和有效性等问题。闵晓俊教授主张中西医结合治疗,认为本病因“壮火食气”而气虚为本,血瘀、水湿停聚,故取“少火生气”和之,治疗以益气活血作为主,兼以利水通络明目,标本兼治,以减轻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未来应进一步验证,并深入研究作用机制和应用前景,为中医治疗本病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