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土地勘测定界在农用地转用征收报批工作中的运用研究

李宏阳 范丽萍

曲靖市沾益区自然资源局​

摘要: 农用地转用实质上是把农用地改用到建设项目中,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得到批准后,由建设工程占用。而土地勘测定界的实施,能确保用地报批审查结果的准确性与规范性,有效管控非农用项目占用耕地,保护土地资源。本文从特点、一般步骤与操作方法介绍土地勘测定界,阐述农用地转用征收及其条件、报批程序。进一步探讨在该类征收报批项目中,勘测定界应用的主要技术,即GPS-RTK、RS、GIS。并提出保证土地勘测定界运用质量的举措。
关键词: 土地勘测定界;农用地转用;征收报批;勘测技术
DOI:10.12721/ccn.2023.15713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1土地勘测定界

土地勘测定界基于征收与征用、规划、出让、开发、复垦、农用地转用等诉求,现场定界土地资源各部分的应用范畴,确认界址坐标,绘制土地利用现状情况,解算出用地面积,为用地审批与资源管理提供参考数据。此项工作可用在各类建设工程用地与区域土地规划等用地的勘测中,包含自然资源管理的若干专业。该项工作的实际内容为确认土地应用范畴与界址等信息,基于此生成勘测定界报告及图纸等文件。

1.1工作特点

其一,综合性。勘测定界作业涵盖土地使用情况、地籍调查与测绘三个部分。其二,专项性。此项工作主要是为用地报批提供服务。其三,精准性。土地勘测定界为用地审批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参与到土地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其准确度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尤其在地籍管理过程中,都需有效衔接。外业要根据相应的技术规程落实,而内业需选择合理化的方法,实现常态化自检与互检,保障勘测定界结果的可靠性。其四,时效性。土地勘测定界环节会影响用地项目落地实施的正常进度,因此需要相关技术员在保证结果正确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作业时间,提升报批效率。其五,现势性。土地勘测定界结果,需能描述出工程用地区域内,土地权属与土地现状分类的实际情况,反映出土地使用现状。其六,法律性。土地勘测定界结果文件会用到农用地转用征收行政管理中,同时还是确认产权的关键材料。

1.2一般步骤

一要确定农用地转用征收的大致范围,这需要勘测定界机构按照有关部门提供的地形图、地籍图等相关图件,组织现场勘测,如果出现疑问需立刻提出,方便后续工作开展。二要布置控制点,对于征收面积不大的项目,将等级控制点引测到勘测区域,并适当提高密度,保障布置均匀。控制点布设通常会采取埋桩的方式布点。随后测算、复核空间界址点位置,确保满足控制规范要求。三要测绘目标区域地形图,通常利用野外实地测绘,以及按照手中文件安排现场调绘与补测工作。四要测定权属范围,该环节一般有两种测绘模式:现场测绘,技术员操作测绘仪器进行实地作业;调绘,按照现有地形地籍图,指导现场调绘,并把采集的信息整理成图。五要由权属单位确认,该环节通常会在实地测绘结束后立刻进行,防止在后期发生变故。六是现场调查得到批准的拟征收土地范围线,并绘制作业图,调查核对土地资源用途。

1.3操作方法

首先,平面控制测量。此环节中,勘测技术员需选择标准坐标系统,布置首级控制网,但倘若控制点密度无法达到勘测定界需要,可以额外增加一级、两级控制点。在提高布置点密度中,需先考虑导线网与三角网,或是直接选择单一导线,但插点只可在极少数的点位。其次,放样界址点与埋设界标。在放样作业中,技术员可选择直接坐标法或是关系距离法,大部分情况下会选用前者。直接坐标法可按照初步设计图以及规划文件,确认界标点位,通过图解法取得界址点坐标,也可按照建设项目的设计图纸确认。基于控制点与界址点的坐标,得出放样数据,如方位角。根据拟定界址点附近控制点,利用极坐标法完成放样界标。为保障勘测的精度,相邻界标间直线长度最大不可超过150米,在转折点上要布置界标。现场操作中,界标通常会选择喷漆、砼与带帽钢钉三种。对各个界址点编号时,通常是按照拟批准征收范围,由左至右、由上到下的顺序依次编号。对于公路与铁路等建设项目,编号可由“里程+里程尾数”组成。在核对放样与坐标准确度过程中,可通过解析法对埋设点位实施测量,使实际界址点和拟定点位之间差值得到控制。最后,计算与整理面积。勘测定界土地面积量算涵盖用地面积、征收农用地等。在建设项目征收用地中,需根据土地资源原本的用途属性进行分别计算,此处可选择几何图形等方式量算。

2农用地转用征收

2.1基本概述

农用地涵盖可直接用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土地资源,如草地、林地与耕地等。在农用地转用中,还有几个基本概念。(1)批次项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的城镇村建设用地区域内,为落实规划建设,包含农用地转用范畴的审批中,县级与市级政府进行汇总整理后,根据设定批次,逐一上报审批。(2)单独选址项目。超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城市范畴的部分,农用地转用审批会根据项目本身的设计,编制专项方案,直接安排上报审批,如军事、能源与交通设施等。

2.2转用条件

一方面,处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城镇村范畴内进行农用地转用,要求达满足的条件为:符合城镇村的总体规划;归纳到年度土地使用计划中;保证质量与数量补充占用耕地;满足国家现行土地供应政策的条件。另一方面,超出城镇村规划范畴的建设工程,如若要征用农用地,需满足下述几个要求之一: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认专门预留的土地;得到国务院与省级政府批准,关于交通、军事与水利设施等工程的用地;排污与水电设施等确实不属于城镇村规划区域内的特殊工程用地。

2.3报批程序

第一步是用地申请。得到批准的建设工程,需要占用土地,建设方需对县级以上的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填写相关申请表,准备基本资料。实践中,建设方需按照工程总设计实施一次性申请。但如果是分期工程,应当按照可行性报告确认的实施方案,进行分期申请、办理相关审批手续。第二步是受理。由县级以上主管部门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区年度土地使用计划等,审查申请征用工程,倘若达到农用地转用要求,便可受理。第三步,上报审批。受理主管部门会尽快拟定农用地转用与补充耕地的实施方案,编制专项呈报书,并且还会针对同时开展的征收与规划更改的项目,一起设置工作方案。通过县级与市级政府的审核,逐级上报拥有批准权政府进行审批。第四步是组织执行,批准征用方案是建设工程所在区域政府组织落实,按照建设工程的实际情况完成供地。需强调的是,在农用地转用申请得到批准后的两年间,倘若没有开展征地与用地的工作,批准文件会直接失效,建设方若要使用需重新申请。

3农用地转用征收报批中勘测定界应用的主要技术

3.1GPS-RTK技术

土地勘测定界绝大多数是外业,实际工作量较重,主要操作环节包括控制测量、界址点测量与放样,所得结果的精准度直接决定土地勘测定界效果,以及用地面积计算的正确性。实践中,勘测机构会按照目标土地的条件,选择适宜的技术和仪器。假设挑选普通全站仪勘测,就要搭配极坐标与解析法、关系距离法等手段辅助工作。在GPS技术逐渐成熟中,把其运用到土地勘测定界项目中,尤其是GPS-RTK,目前已经被大量运用到测绘领域中,借此完成实地测量处理,既缩短外业时间,提升定界效果,还能确保测量准确度[3]。在GPS-RTK的系统中,包含若干功能模块,分别是:基准站,负责接收卫星信号与不间断传输的数据链信号;数据链,支持动态化测量的重要模块;流动站,接收卫星信号与基准站发出的信息,同时处理这些数据,生成测量对象的地理坐标与精度;控制程序,将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标号,整理成征收土地面积与应用状况等资料,保证外业不间断勘测的稳定性和正确率。

3.2RS技术

该项技术主要是利用遥感器以及传感装置,实现对目标的探测,工作原理是利用电磁波的反射与辐射特点,由此采集到现场数据。随后通过记录与传输、分析、判断的形式,辨别出目标。土地勘测定界中,RS技术经过合理使用,能保障外业范围内勘测结果精度相同,控制信息误差,降低外业任务量。RS系统包含遥感设备、平台、图像接收处理与分析判读,具体可用在注释标志与外业勘测、内业绘制等环节中。

3.3GIS技术

此项技术是基于数字化发展产生的,如今的科技高速更新趋势,让数字化的自然资源作业不断深入,有利于提高勘测定界作业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并适应信息化总趋势。结合当前的局势,GIS依旧处于新兴学科的范围,涵盖多个专业的知识及技术,比如:计算机、地理学等。其中计算机在GIS中,可以完成地理信息数据采集与分析、保存、使用,保障该项技术的可用性。在GIS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以及自身成熟度持续深化中,土地勘测定界作业中其也有不小的贡献,特别是构建土地使用数据库,合理推动项目流动,避免简单重复的勘测定界任务,达到现代自然资源管理的高效性要求。根据近些年的实情得来讲,GIS技术比较成熟,使勘测定界由最初外业测量到后期管理,形成一体化的运行程序,保障了工作效率。

4农用地转用征收报批中保障勘测定界运用质量的举措

4.1严格按照程序工作

第一,待工程用地预审结束后,委托勘测机构作业中,必须确认作业程序,保障勘测人员顺利开展勘测定界工作。第二,现场调查中,需要用地单位与目标农用地权属单位协调,实地核查地籍、行政、基本农田等相关界线,确保勘测人员掌握资料的可靠性。对于部分荒草地与林地等有关权属单位不能准确指出界线,需查找各类资料,得到权属单位的肯定。第三,在生成测绘结果中,选择现有勘测技术与方式,依照设定程序开展作业。第四,注重对成果的验收。首先,由勘测机构进行自检。待勘测定界任务基本结束后,对工作结果精度、界址点设置合理性、界线调绘精准性、面积计算和整理正确性等进行自检。技术员利用质检系统检查,生成自检报告。其次,由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监察科、耕保科、规划科等人员进行审查,主要工作对象包含地类划分、土地权属、定界成果文件、界址点测量等实际情况是否达到工作标准。最后,由具有勘测定界验收资质的单位给出验收意见。除了落实常规工作程序外,勘测定界人员还要注重过程性的质量管控。自检方面,不仅要在勘测结束后进行验收检查,还需在外业实践中进行自检互校,一般是外业组的组长或是少数技术员负责。如今,随着测量方法与计算机技术日益成熟,外业作业由原本的全站仪等传统测绘方式,演变到GPS、RTK等技术广泛应用。这样既提高了勘测定界效率,又保证了勘测成果精度,从而维护土地勘测定界质量。

4.2注重勘测人员培训

勘测定界技术员本身的专业能力与素养对于工作成果具有较大影响,所以为提高土地勘测定界的质量,需要相关技术员拥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感,并保持足够的耐心。为此,借助不同形式的培训教育,使勘测技术员熟知有关法律法规、土地专业理论,保障勘测定界实操质量。另外,实践作业中,还需注重在普通大众范围内开展相关政策法规的推广宣传工作,相关人员要耐心回答群众的问题,保证勘测定界作业顺利推进。

4.3加强勘测定界管理

首先,鉴于土地勘测定界对于成果品质标准较高,应当构建并持续完善相应的监督管理体系,推行勘测定界机构的市场准入机制,配以针对性的筛选体制。利用强化勘测团队的管理,形成适宜的行业指导观念,注重从业者职业道德培养,优化其思维模式,提升服务意识,保障勘测技术与业务能力、测量仪器均符合如今的社会需要。其次,健全勘测定界的预申请体系,让该项工作始终受到自然资源部门的监管,使勘测定界机构及时、标准地执行。最后,明确自然资源部门和勘测定界机构的联系,保持该项工作向制度化、标准化与合理化的发展方向,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全面、高质量的服务。

4.4完善勘测技术规范

现行土地勘测定界的有关规程与制度,虽然对工作事项、技术指标等给出规定要求,但实践中,不能涵盖土地勘测定界项目所有情况,再加上技术本身的持续更新迭代,使得勘测定界标准逐渐多样化,所以为提高勘测定界的实效性,应当进一步细化勘测定界有关技术标准规范,指导实践操作,由此实现维护作业质量。同时,针对区域土地使用情况,有关部门也要积极调查,防止发生滞后的问题,给未来勘测定界项目予以更加贴合实际的数据资料和指导。

5结束语

勘测定界工作结果是土地资源规划、管理的关键依据。对于农用地转用征收报批期间,相关人员应当明确工作重点,结合占地区域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勘测技术,并注重动态化检测,保障征收报批的严谨性。

参考文献

[1]陈江玲,杨绍萍.土地勘测定界的技术流程及数据处理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1(8):194-196.

[2]李海伟,刘启福.国有土地使用权供地中的勘测定界技术方法探讨与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1(5):213-215.

[3]周洪,孙文财.土地资源管理中勘测定界技术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36):171-172.

[4]赵永军,刘加枚,周虎.GPSRTK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J].建筑与预算,2021(4):86-88.

[5]杨文联,胡君.土地勘测定界在推进建设项目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的改革探讨[J].吉林水利,2020(9):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