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作为小儿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经常引起家长的极度担忧和焦虑。这种心理状态往往促使他们急于寻求快速的治疗方案,而对于疾病的理解和治疗过程的耐心却相对欠缺[1]。家长对于发热的知识缺乏,以及对症状的过度关注,常常导致他们对医生的诊断和治疗产生误解,有时这种误解会演变为医患纠纷。自2003年以来,症状管理模式的引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该模式不仅关注症状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还强调了家长对症状所困扰程度和对症状意义的理解,这种方法的主观性和多维性特征在临床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2]。本研究聚焦于探讨通过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如何提升发热患儿家长的疾病认知水平,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干预措施提高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3]。通过对比研究前后家长对于儿童发热知识的掌握程度、他们对疾病治疗态度的变化,以及他们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改善情况,本研究旨在验证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的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06例发热患儿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这些患儿被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含53例。两组患儿的男女比例分别为30:23和31:22,年龄分别为(3.82±0.65)岁和(3.90±0.54)岁,体温分别为(39.60±0.40)℃和(39.57±0.42)℃。家长的男女比例分别为20∶33和21∶32,年龄分别为(30.82±2.65)岁和(30.90±2.54)岁。
1.2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纳入标准:研究的患儿均符合《实用儿科学》中与发热相关的诊断标准,包括体温升高≥38.5℃、病程不超过1周,并且近期没有接受过相关治疗。
排除标准:排除了身体重要脏器有严重病变、神经系统疾病、过敏体质、先天性疾病或传染病,以及拒绝或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干预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定时测量患儿的体温,最好使用电子温度计,并记录温度变化。体温超过38°C时应采取相应的降温措施。室温保持在舒适的范围内,大约为20-22°C。发热时,患儿的身体会通过出汗来散热,这可能导致脱水。因此,确保患儿定时饮水或给予含电解质的饮料。根据患儿的体温和舒适度调整衣物的穿脱。除了发热外,还应注意其他症状的出现,如咳嗽、呕吐、腹泻或疲乏等。如发现患儿状况恶化,应立即联系医生[4]。
观察组:除了进行这些基本护理外,为了提升健康宣教的效果,研究组采用了基于症状管理策略的健康教育措施,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建立健康宣教小组,成员包括重症康复科护士长和责任护士,由护士长负责组织成员学习健康宣教知识,并统筹、实施和协助疾病症状管理工作,确保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小组内设立护理评估组、药物干预组、康复护理组和随访宣教组,每个小组设立1名组长和3-5名组员,共同商讨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症状管理的干预措施,制定教育框架和方案。其次,设计症状管理计划表,以发热为例,内容包含如何缓解发热、发热的表现及干预策略,小组成员评价患儿家长对发热表现和应对方法的掌握情况,对未完成的部分进行备注并持续督促直至完全掌握。最后,根据计划表内容对发热症状进行管理教育,持续30分钟,干预5天后对家长进行评价,若达到理想的知识掌握程度,则进行下一轮症状自评与管理。未掌握的部分由小组成员进行分析总结经验,修正症状管理教育计划表,再次实施后进行评价。
1.4观察指标
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两组小儿癫痫患者及其家长在入组前和后一个月的疾病知识认知进行评分比较,并比较两组家长对癫痫疾病的了解程度。同时,采用药片计数法评估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将依从性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和不依从三种情况,计算依从率的公式为(完全依从数 + 部分依从数)/总例数 ×100%。此外,利用本院护理部统一制定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对家属的满意度进行比较。
1.6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进行χ2检验,当P值小于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疾病知晓情况
在入组前,两组患儿家长的疾病知晓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入组干预1个月后,研究组患儿家长对疾病各方面知识的了解人数占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 =12.862、10.074、14.159、17.555、13.684,P均<0.05)详见表1。
表 1 两组患儿家长入组干预前后疾病知晓情况的比较 [n( %) ,N= 53]
2.2依从性
研究组中有38例完全依从、5例部分依从、2例不依从,依从率达95.56%;对照组中有28例完全依从、9例部分依从、8例不依从,依从率为82.22%。研究表明,研究组的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050,P<0.05)。
2.3护理质量水平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发生意外事件的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 =7.704,P<0.05),而患儿家长的满意度评价则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3.950,P<0.05)。
表 2 两组护理质量水平的比较[n( %) ,N= 53]
3 讨论
家长是发热患儿护理干预过程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其参与程度和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临床治疗效果,而这又取决于临床护理健康教育的效果[5]。然而传统的健康教育多为机械化的口头宣教仍停留在疾病知识的普及和宣教上,缺少对患者主观能动力的改变。基于症状管理策略的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新型干预方案,近年来在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备受关注。
本文结果显示,入组干预1个月后,研究组患儿家长对疾病各项知识的知晓率人数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其原因可能为国外学者通过一系列增强记忆法来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改善预后,通过增强患者记忆力,帮助患儿家长意识到疾病的发生发展、住院过程中经历过的症状及采取的相应措施、自身存在的错误认知等等,以便日后对症处理。研究组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 <0.05),主要由于研究组中制定的症状管理教育计划表清晰罗列患者发热症状发生的原因和干预方法,并根据患儿家长所处的行为改变阶段,设计与之相符的干预对策,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在干预方式上尽可能符合个体化,从而能够使患者患儿家长的照护行为得到明显提高,从而提升患儿的依从性[6]。另外研究组意外事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评价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证实基于症状管理策略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吕莎莎,刘丽,李文艳.健康教育干预提高小儿癫痫患者护理满意度及疾病知晓率的效果分析[J].贵州医药,2019,43(4):666-668.
[2]於琦琴,盛燕莉,万一凤.健康教育联合家庭支持在川崎病患儿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9,25(17):24-26.
[3]赵杰,赵上坤,冯春月,等.层级链式护理干预策略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15):31-34.
[4]胡亚美,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07-808.
[5]赵彩薇,李尔琴,郑武田,等.数字故事方式教育对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雾化吸入方式正确率及依从性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11):76-79.
[6]陈阳,李秀龙.健康教育应用于小儿哮喘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9):1194-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