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地质矿产勘查指基于现场地质的观察结果,运用先进的地质科学理论采集、分类相应的地质资料,并将地质调查、物化探、钻探工程等地质方法进行有效整合。地质矿产勘查工作为矿产资源开发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还为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储备。因此,在新时代发展形势下必须深入研究协调地质矿产勘查与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的技术手段,通过多专业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开发全新的勘查技术及勘查模式。
1 地质矿产勘查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在实际开展过程中难免会对自然资源的使用造成一定的破坏,甚至对自然环境造成永久性损害。但将地质矿产勘查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就能在地质矿产勘查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避免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真正将自然保护工作落到实处,不断推动自然环境的绿色化发展。与此同时,推动地质矿产勘查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协调发展,还有助于更好地利用生态环境中的自然资源,并为矿产资源的开采和研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不但能满足现代矿产开发的实际需求,还能为国家和人民谋求更多福利。目前越来越多矿产勘查企业为满足地质矿产勘查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需要,不断引入了各项先进的勘查技术和方法,极大地提升了矿产勘查企业的发展空间。矿产勘查企业除了将重心放在矿产勘查一体化之外,还需要加强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在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同时积极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自身力量。
图1 某省地质矿产勘查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现场
2 地质矿产勘查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有效对策
2.1 组建一支专业管理队伍
矿产勘查人员作为推动矿产勘查工作朝着绿色环保方向深化改革的重要执行者,其在地质矿产勘查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影响。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应从思想层面增强矿产勘查人员的生态环保意识,要求其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环境保护水平,有意识地积累环境保护相关经验及优质的环保型地质矿产勘查技术要点。与此同时,矿产勘查企业还需要定期组织现有工作人员参与培训活动,从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等方面着手进行创新与优化,尽可能在培训内容中引进全新的环保理念、环境保护技巧等,在培训模式上则需要确定具体的培训周期、培训人数,确保每位工作人员都能接受系统地培训活动,同时有效提高地质矿产勘查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协调性。
2.2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在地质矿产勘查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中,应以完善的管理制度为支撑,这也是顺利实施地质矿产勘查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计划的重要举措。这就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地质矿产勘查制度,并向其中融入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制度。首先,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科学划分地质矿产勘查工作模块,确保每一环节都有对应的负责人,并由负责人督促下级工作人员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及工作计划,同时严格按照当前现有的环境标准管控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其次,采取科学可行的奖惩措施,确定工作标准与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后,相关负责人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奖惩制度,并在阶段性工作结束后评选优秀小组和落后小组。在评选过程中应以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环境保护程度等因素为参考指标,有效激发每位工作人员投入到地质矿产勘查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积极性,从整体上提高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3 加大信息宣传力度
站在现实角度分析,各行业领域在我国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下正积极与环保部门寻求合作,特别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正朝着绿色环保方向进行深化改革,而地质矿产勘查行业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对绿色化改革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真正为地质矿产勘查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协调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针对于此,相关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有意识地加大信息宣传力度,由相关负责人做好内部宣传工作,同时成立专门的信息宣传管理部门,对地质矿产勘查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信息做好宣传管理工作,定期召开工作研讨会议,并在会议上突出强调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实现绿色化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有效提高相关负责人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度,并为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系统性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结语
地质矿产勘查作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重要工作内容,其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存在密切的关联。这就需要矿产勘查企业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并在矿产勘查过程中运用先进的勘查技术,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并将矿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效整合,有效促进地质矿产勘查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协调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苏正党. 矿产地质勘查中的安全隐患及应对措施[J]. 中国金属通报,2021,(12):86-88.
[2]崔巍,彭应军. 复杂地质条件下矿产资源勘查方法探析[J]. 世界有色金属,2021,(24):79-81.
[3]周俊. 新形势下地质矿产勘查及找矿技术应用分析[J]. 科技风,2022,(07):64-66.
[4]张燕. 矿产地质工程的勘查特点及煤炭勘探技术[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22,42(06):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