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属于糖尿病并发症,在临床上很常见,该类病变的发生与血糖代谢异常有密切的相关性,人体长时间处于高血糖状态,会对视网膜微血管结构进行破坏,从而对视网膜正常功能的发挥产生影响,对患者的视力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如果情况严重的话,还会导致患者失明,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症状。对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除了要尽早地稳定血糖外,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眼底的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不但病程很长,还要接受很长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患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会被这种疾病所影响,精神上会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此外,因为患者对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了解,对自己的自我照顾能力也不强,这一切都加大了患者对疾病的治疗难度。如果不加强对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很可能会出现多种副作用,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疗效。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通过眼部护理干预可提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觉质量。因此,本次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眼科整体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生命品质的影响效果,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试验于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间进行,全部受试者在本院眼科就诊,属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共30人。研究组中,男8人,女7人,年龄在47-72岁,中位年龄为62.18岁;对照组中,男10人,女5人,年龄在48-74岁,中位年龄为63.7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1)护士对患者说明治疗中的注意事项,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患者的身体状况,可以第一时间报告给当值医师,并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2)及时提醒患者用药,并注意观察患者用药后有无不良反应。(3)当患者有任何问题和需要时,应立即给予回答和解决。(3)日常护理,在平时的生活中,建议患者在出门的时候一定要带上墨镜,特别是每天上午十点到十五点的时候,可以带上墨镜或者使用其他的遮光器,以防止强烈的紫外线对视网膜造成伤害。患者应该要注重自己的用眼卫生,不能长时间的读书、写字,在读书、写字的时候,应该对室内的光照强度进行适当的控制,不要让患者在太暗的房间里进行看书、写字等用眼活动,如果患者用眼太久,眼睛酸涩、流泪,就应该远眺户外,多休息。
研究组:眼科整体护理干预。(1)成立专门的眼科整体护理干预小组。定期对组中的护理人员进行专门的知识培训,保证他们可以熟练地掌握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等眼科疾病的护理治疗方案措施,并且可以灵活地应对患者发生的并发症,利用考核和经验技巧分享的方法,持续提升护士的业务水平,增加治疗成功率,减少治疗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的身体和心理伤害[1]。(2)运动指导,运动可以对机体的血糖代谢进行调节,除此之外,剧烈运动还会使患者的眼压升高,因此,护士应该建议患者每天进行1-2次有氧运动,可以进行的有氧运动方式有:散步、慢跑、健身操等,每一次的锻炼时间都在十到二十分钟之间[2]。(3)心理护理,在患者入院之初,对其进行心理评估,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引导其负面情绪,缓解其心理压力,树立对医护人员和自己的信任,通过心理上的积极主动,促进其对医护工作的配合和依从[3]。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程和治疗周期的加长,护士在执行日常用药指导时,应该注意到疾病对患者的心理影响,向患者提供以往干预的有效案例,让患者对相关诊疗干预措施的重要性、必要性有正确的认识。由于患者的病程较长,所以护士应该把患者的治疗过程分成若干个较小的阶段,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分类,制定不同的预期目标,这样才能保证患者能够持续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长期治疗,并取得较好的疗效。(4)饮食护理:对于这种疾病,护士应该根据患者24小时血糖图的变化,来调节患者的三餐所需要的能量,并要求患者在遵守定时定量进食的前提下,坚持低糖饮食。总体来看,早餐、午餐和晚餐三餐的能量摄入比例为1:2:2[4]。(5)眼睛保养。当血压小于160/90 mmHg,血糖小于10 mmol/L的时候,在为患者治疗时可以选择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另外,护士也要提醒患者多饮水,以利于对比剂的排出,减少眼部受到刺激。在治疗完成后,护士也要为患者的眼睛做好清洁工作,并且要用抗炎滴眼液。采取上述有效的防治措施,既能减少患者不适,又能提高疗效,最大限度地维护患者的眼睛健康。
1.3观察指标
1.3.1比较两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从服务态度、教育指导、心理疏导三方面进行评分,每项评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则表示患者的满意度越高,反之亦然。
1.3.2对比患者的心理状态差异,当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大于41分表示处于焦虑状态,当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大于51分表示处于抑郁状态,分数越高则焦虑和抑郁程度越深。
1.3.3统计血糖指标和视力指标情况差异。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护理满意度、心理评分、血糖指标、视力指标)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护理满意度差异
研究组患者各项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表明研究组患者满意度更高,存在显著差异(p<0.05)。如下表1所示:
表1两组患者满意度差异统计表(,分)
2.2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对比分析
研究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如下表2所示:
表2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统计表(,分)

2.3两组患者血糖指标和视力指标情况差异
护理后的研究组患者各项指标改善更加显著,有统计学差异(P<0.05)。如下表3所示:
表3两组患者血糖指标和视力指标统计表()
3.讨论
虽然目前为止,临床上还不能完全确定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理,不过很多研究表明,它与患者的血糖控制、血压控制以及血脂控制效果等都有很大的关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目前临床上尚没有根治的办法[5]。当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治疗主要是在控制血糖和血压的基础上,对患者的视网膜微循环进行改善,这种疾病的患者需要长时间地进行治疗[6],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会对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和并发症的发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为了提高患者的预后,必须在患者治疗期间,加强对患者的护理。
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日常护理中,护士对患者进行药物指导,忽略患者在长期用药过程中所受的疾病对患者的心理影响,另外,在日常的护理中,除了药物的使用和眼睛的健康教育外,其他的护理介入并不多[7-8]。眼科整体护理干预与患者的心理和疾病认知相结合,从总体上着手,考虑到患者对自己的疾病和相关的诊断和护理干预措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的现状,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同时考虑到患有该病的患者病程很长的特点,在患者接受治疗时,把疾病的治疗目标分成几个次要的目标,鼓励患者对治疗的合作,以保证患者能遵照医生的指示,不断地将相关的诊疗干预措施贯彻下去[9],避免患者因为自身疾病的认知不足,对疾病诊治护理干预效果产生不科学的期望,并防止患者因疾病治疗中达不到治疗预期,而产生消极的情绪。除此之外,在眼部整体护理干预中,护理人员对饮食进行了强化,并对患者进行了指导,让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10]。
此次研究的结果表明,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视力水平、血糖指数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眼部的整体护理干预不但能提高糖尿病视网膜病患者的视力,而且在改善血糖水平方面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高血糖不但会加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还会引起其他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对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患者展开眼科整体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的身心状态均发生积极有效的变化,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参考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卢兰芳,韦春婵,韦利菊.针对性护理干预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全视网膜光凝术后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0,26(1):93-96.
[2]张润红,梁雪英,叶彩顺,陈俊华.眼科整体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分析[J].智慧健康,2022,8(13):171-173.
[3]李淑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眼科整体护理干预价值体会[J].糖尿病新世界,2020,23(16):124-125,133.
[4]褚战亚,张倩倩,张赢赢,等.基于KANO模型的眼科护理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觉康复及满意度的影响[J].河北医药,2023,45(22):3517-3520.
[5]迟静,吕娜珺,冯亚妮,等.音乐放松疗法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焦虑抑郁情绪、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7,44(2):332-336..
[6]黄瑞枝,张瑞娟.家属参与性延续护理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健康行为习惯、服药准时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14):54-56.
[7]宋红梅,陈洋洋,牛廷廷.眼科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系统医学,2020,5(08):157-159.
[8]张金兰.家属参与性延续护理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健康行为习惯、服药准时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糖尿病新世界,2019,22(10):121-122.
[9]季红,陈晶,孙颖慧,等.眼科整体护理干预用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效果探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12):176-178.
[10]杨福珍,整体优质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治疗中的应用研究.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五官医院,2023-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