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常规检查及全血细胞计数检查作为血液检查的两种常见形式,经济发展促使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全自动血液分析设备具有重复率高、诊断精准、污染低等优势,得到广泛使用[1]。因此采血部位不同,诊断结果也存在一定差异,鉴于此我院特对2018年10月~2019年5月进行常规体检的40例人员进行对照分析,效果理想,特作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纳入对象为2018年10月~2019年5月进行常规体检的人员,将40例纳入对象其依照数字双盲法分为AB两组,A组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1~60岁,平均年龄(39.4±2.1)岁,B组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21~59岁,平均年龄(39.3±2.0)岁,纳入对象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方法
1.2.1 A组纳入人员采集毛细血管血(末梢血),健康体检人员采取毛细血管血液进行血常规检查,采血位置选择左手的食指内部侧面位置,先行常规消毒然后进行常规采血穿刺,采血量设定为2ml,采集完成后将血样放入全自动血液分析设备中对纳入人员的血液常规指标进行分析。
1.2.2B组纳入人员则采集静脉血,健康体检人员采集静脉血管进行检查,采血位置为纳入人员左手手肘静脉血,需提示所有体检人员需在检查当天空腹入院,立刻采集当天的清晨空腹静脉血液,使用真空采血管,采血时对体检人员肘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行常规穿刺采血,采血量设定为2ml。采集完成后将血样放入全自动血液分析设备中对纳入者的血液常规指标进行分析。
1.3观察指标
分析完成后对纳入人员血常规指标进行如下对比。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A组纳入人员静脉血检查中PLT、Hb、RBC、HCT检查结果高于B组末梢血检验结果,而WBC检查结果却低于B末梢血检验结果(P<0.05),见表1。
表1 两种采血方式检查数据对比(x̄±s)3讨论
血液常规检查是临床最有价值的方式之一,该项诊断适用性广泛,对各类型疾病的诊治均有一定的检验价值,为医生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数据,对临床诊治工作具有极为积极的意义。但是长期检验发现,采血方式不同其诊断结果也不尽相同,目前采血常见的有静脉血及毛细血管血两种方式,研究发现静脉血血液检验指标具有一定的灵敏性,可确保血常规检查准确性以及诊断价值。
血常规指标中HB协助红细胞完成氧气传送,对血液疾病或出血有较高灵敏性,PTL与机体止血功能存在密切关联性。RBC则是一种运输细胞,负责平衡体内的血氧水平,WBC则是一种吞噬细胞,对机体内的感染密切相关。研究数据显示,A组纳入人员静脉血检查中PLT、Hb、RBC、HCT检查结果高于B组末梢血检验结果,而WBC检查结果却低于B末梢血检验结果(P<0.05)。实际临床诊断中,血常规检查可采取静脉血或毛细血管采集两种方案,但是血液随血管位置不同遍布人体周身各处,其内部的血液成分也不尽相同。静脉抽血检查时常取肘部静脉血液,采取真空方式,血量相对较多,而静脉血也就是末梢血,主要位于耳垂或指尖位置,血量相对较少,考虑末梢血不仅血量不理想,还会受到体温等因素影响,因此前者使用广泛性高于后者,但是在婴幼儿或长期静脉穿刺患者的采血操作时,则多采取后者进行去取血操作[2]。
综上所述,两种采血诊断均有一定差异性,考虑到毛细血管在采血时可能会因挤压对血管造成损伤,影响血常规检查结果,故将静脉血采血方式作为血常规检验常规方法,但需考虑PLT、H b、RBC、HCT、WBC等数据的检查误差,提升血常规检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廖博, 韩冰.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比较分析[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8,18(14):53-53.
[2]李小州. 血常规检验末梢血与静脉血的结果对比[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 12(11):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