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化系统疾病当中,胆囊癌属于恶性肿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其中组织学类型腺癌病例较多,与我国当代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具有较大关联,并呈现正相关趋势。在临床当中,因该疾病生理结构原因,早期很难被明确诊断出来,进而导致病情延误恶化,大部分患者确诊时,病情已处于中晚期,所以放疗治疗效果并不理想[1]。与此同时,中晚期胆囊癌患者预后效果相对较差,死亡率也相对较高。据统计,该疾病5年内的生存率仅5%~15%之间。而且,该疾病的不良预后与胆囊癌恶性生物学行为可能存在一定关联。因为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病情已发生转移,或对周围器官造成早期侵袭等。因此,临床上在治疗次疾病时,大多会选择胆囊切除术加胆管T管引流术或胆肠吻合术。胆管T管引流术在肝外胆道探查手术中较为常用,能够有效缓解患者胆管内压力,减轻胆总管下段与Oddi括约肌水肿,起到降低胆漏发生的作用。而胆肠吻合术的应用则是为了保障患者胆汁能够正常流出,然后将肝门部餐余的胆管,与空肠进行“Y“型链接,通过此种胆肠连接方法,让胆汁能够更加顺畅的流入到肠道当中,维持患者正常消化功能[2-3]。本院为探讨胆囊切除术中,胆管T管引流术或胆肠吻合术更加适合患者展开研究,分析二者短期疗效与并发症发生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3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入住本院的116为胆囊癌患者,借助计算机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58位患者选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加胆肠吻合术进行治疗,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38~67岁,平均为(53.19±12.82)岁;对照组58为患者选取胆囊切除术加胆管T管引流术进行治疗,其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9例,年龄37~68岁,平均为(54.49±13.02)岁,分析两种方法的短期疗效与术后并发症。经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并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胆肠吻合术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胆管T管引流术开展手术治疗,为保证研究不受其他因素影响,所有患者手术均由相同医护人员及麻醉医师完成。消毒铺巾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全麻处理,取头高左侧倾斜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需建立人工气腹,利用腹腔镜探查功能对患者腹腔内部情况进行探查,并留置胃管(一次性),充分暴露胆囊后将其周围粘连部分进行分离,术中若患者胆囊张力超出一定水平,则采用气腹针进行胆囊底部穿刺处理,发挥减压效果。明确胆总管与胆囊解剖关系,于适宜位置夹闭胆囊管,胆囊切除后检查手术创面,并进行止血处理。观察组联合胆肠吻合术,对胆汁进行辅助引流,距十二指肠空肠10cm位置将空肠及其系膜切断,空肠远端提至患者肛门相应位置后,采用2-0丝线对升支盲端进行缝合,缝合方式为间断缝合,缝合2层后关闭。采用5-0可吸收线于升支盲端5~8cm位置对空肠全层与残余胆总管进行Y型吻合。为确保胆汁正常流通,外层进行浆肌层缝合,于空肠升支40cm左右位置进行侧吻合(空肠近端和升支端)。对照组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联合胆管T管引流术进行处理,观察术中残余胆管情况,并在合适位置置入乳胶T管,胆总管前壁采用可吸收线进行缝合,注意控制针距,一般为3~4mm,采用间断缝合方法。缝合后于右侧穿刺孔将乳胶T管引出,并对其进行充分固定,避免脱落。
1.3观察指标
对比患者围术期指标,包含手术时间、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患者并发生发生情况,包含切口感染、腹腔感染、胆漏。比较两组患者短期疗效,主要评价术后14d与手术前情况,判断标准[4]:(1)显效:无腹胀、腹痛,对正常生活无影响;(2)有效:临床症状有好转,轻微偶尔腹痛或不适,对正常生活无影响;(3)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患者明显腹痛且频繁,对正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用X2检验,当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但手术时间、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中出血指标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详见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的比较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对比
观察组患者中,术后出现1例切口感染,2例腹腔感染,2例胆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6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14%,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比较结果n(%)
2.3两组患者短期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者短期疗效与对照组患者短期疗效并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短期疗效的比较n(%)
3 讨论
研究表明,胆囊癌患者早期诊断难度比较大,未作出明确诊断前,患者无明显症状,但是随着病情的逐渐进展,患者恶化程度往往高于消化系统其他恶性肿瘤,对放疗治疗效果产生一定影响[5]。基于此,目前临床主要采用胆囊切除术为胆囊癌患者进行治疗,腹腔镜手术属于微创手术,对患者机体所造成的损伤比较小。大量临床实践发表明,在为胆囊癌患者开展腹腔镜手术治疗过程中,辅助胆管T管引流术或胆肠吻合术,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其中,胆管T管引流术是肝胆外科常见引流手术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对胆管内压力予以缓解,还能避免对Oddi括约肌产生影响,并减轻胆总管下段位置水肿。而联合胆肠吻合术主要是通过将空肠与残余胆管进行Y型连接,促进胆肠吻合,从而确保胆汁能正常流入肠道,避免胆汁流出不畅问题,帮助患者维持消化道正常功能。
本研究选取胆囊癌患者作为样本,对比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管T管引流术、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肠吻合术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在围术期相关指标对比上,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肠吻合术治疗的患者,住院时间低于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管T管引流术患者,与文献[6]报道内容相一致,与胆肠吻合术能够有效促进消化道功能恢复有关。与此同时,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肠吻合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联合胆管T管引流术患者明显减少,通过总结临床经验认为,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胆管T管引流需要在患者术后留置一段时间,在未拔除期间容易引起错位甚至脱落,因而增加感染、胆漏几率[7],胆肠吻合术则不存在此类风险。而从短期疗效上看,两种手术方式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与胆管T管引流术相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胆肠吻合术,可降低胆囊癌缩短患者术后并发症风险,缩短住院时间。本研究亦存在一定局限,主要体现在样本数量少、术后随访时间短上,未来在进行相关研究时,应注意对此类问题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 范志勇,李晖,刘银,等. 腹腔镜经胆囊管汇合部微切开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 [J].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3, 28 (08): 588-592+598.
[2] 李顺文,王璐.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LTCBDE及LBEPS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比较 [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 22 (13): 1382-1386.
[3] 兰军良,周博,温自强,等. 经胆囊管汇合部微切开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应用 [J].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3, 28 (05): 355-358.
[4] 冯国勇,梁艳青.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预防分析及研究 [J]. 智慧健康, 2022, 8 (27): 131-134.
[5] 万雪贵. 双镜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与开放手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疗效比较 [J]. 医学信息, 2022, 35 (18): 102-104.
[6] 邱战明. 胆管内吻合在肝内胆管结石伴胆管口狭窄治疗中的应用 [J]. 中国乡村医药, 2022, 29 (06): 12-13.
[7] 刘明奇,谢智华,冯飞灵,等. 胆管T型切除端端吻合在胆囊癌根治术中应用研究 [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2, 42 (03): 303-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