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老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

苟莉

广元市中心医院,感染老年科,四川广元,628000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感染患者所表现出的在心理方面的特征及相应干预策略。方法:对老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100例予以选取,均为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2020年1月至2月期间收治,分析在心理方面的特征表现,并展开相应的护理干预,就护理干预前后希望及心理韧性水平、呼吸功能及运动耐力指标展开对比。结果:相较护理干预前,在护理干预后,患者希望水平评分、心理韧性评分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护理干预前,护理干预后,患者呼吸功能指标氧合指数明显上升、运动耐力指标6min步行距离明显增多,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因心理问题引发的毁物或自伤、他伤事件,无因心理问题而放弃治疗事件。结论:重视依据老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在心理方面的特征,展开针对性干预对策,可提升希望和心理韧性水平,改善呼吸功能、增强运动耐力,保障临床安全。
关键词: 老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心理特征;针对性护理对策;心理状况评分;韧性水平
DOI:10.12721/ccn.2022.15712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自2019年12月发生以来,至目前已在全球蔓延,我国在投入巨大医疗资源和力量开展防控工作后,目前形势向好,但全球特别是欧洲地区仍较为严峻。老年人因机体各项机能渐趋衰退,免疫力和抵抗力低下,是本次疫情高危易感人群。受社会因素及本病自身高死亡率问题的影响,加之危重症者又以中老年人占更高比例,故就老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而言,承受的心理压力更为严重[1]。分析该群体心理特征,并展开相应护理干预意义重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老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100例予以选取,均为我院2020年1月至2月期间收治,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2]相关诊断标准符合。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介于60-81岁之间,平均(68.72±3.91)岁;其中轻型22例,普通型56例,重型22例。
1.2 方法
(1)心理特征分析:在确诊后,老年患者多有恐慌心理,甚至会写遗书,悲观情绪严重;思维混乱,无助感较强;情绪易波动,有焦虑、抑郁;害怕孤独。(2)护理对策:1心理评估:对老年新冠肺炎心理健康问题密切关注,每日需对心理状况进行评估。2告知防护要点:入院即加强宣教工作,提高老年人对新冠肺炎与其他疾病存在区别的认识,增强其对自身和医护人员需做好防护工作的依从。面对医院紧张的抗疫环境,需引导患者关注有利于缓解心理压力的正性信息,如强调有效的药物已在临床应用,国家所提供的关注照护,以及讲述成功康复案例等,以增强患者康复信念。3提供精神支持:可就适宜老年人的娱乐活动予以举办,以对其精神和文化娱乐需求满足,排解孤独感,以及对家人的思想和对自身病情的担忧。4生活干预:强调保持规律生活、以及正常作息习惯的重要性,鼓励通过视频形式与家属保持沟通,也可通过微信群,及时将老年患者的情况向家属告知,以便家属对病情进程情况掌握。
1.3观察指标
(1)对比干预前后希望水平和心理韧性水平,其中希望水平依据美国学者Herth编制的希望水平量表评定,以12-48分为评测范围,分值与结果之间呈正相关;心理韧性应用心理韧性量表(CD-RISC)评定,为百分制,分值与结果之间呈正相关。(2)对干预前后呼吸功能指标即氧合指数,和运动耐力指标即6min步行距离进行测定。(3)观察临床安全性。

1.4 统计学方法
测验资料均在SPSS22.0中录入展开系列统计工作,计量资料希望及心理韧性评分、呼吸功能和运动耐力指标采用(x̄±s)表示,经t检验对结果获取,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希望及心理韧性水平对比
相较护理干预前,在护理干预后,患者希望水平评分、心理韧性评分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希望及心理韧性水平对比情况 (x̄±s)

截图1741850619.png

2.2 呼吸功能和运动耐力指标对比

相较护理干预前,护理干预后,患者呼吸功能指标氧合指数明显上升、运动耐力指标6min步行距离明显增多,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呼吸功能和运动耐力指标对比 (x̄±s)

截图1741850653.png

2.3 临床安全性情况

无因心理问题引发的毁物或自伤、他伤事件,无因心理问题而放弃治疗事件。

3 讨论
国家卫健委在3月18日,下发《关于印发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的通知》,旨在强调心理疏导对促进患者病情康复的作用。老年为此次疫情中重点被关注的群体,因老年患者多有合并症,在治疗时更具棘手性,也更易引发死亡事件,故身心均背负着沉重的压力[3-4]。本次研究中,通过依据老年人恐慌、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特征,展开相应关怀,如通过运用正念理念,以及举办文娱活动,让患者接受有利于保持良好心态的信息,并给予积极的引导,提供共情照护,可使患者感受到被关爱,增强战胜疾病的勇气,进而为希望和心理韧性水平的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础,对呼吸功能和运动耐力的提升具推动作用[5]。本次研究结果,对上述论点予以了证实。

结论:重视依据老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在心理方面的特征,展开针对性干预对策,可提升希望和心理韧性水平,改善呼吸功能、增强运动耐力,保障临床安全。

参考文献:

[1]操静,温敏,石义容,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焦虑抑郁及影响因素调查[J].护理学杂志,2020,35(9):1-3.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EB/OL].2020-03-03.[2020-03-04].

http://www.nhc.gov.cn/yzygj/s7652m/202003/a31191442e29474b98bfed5579d5af95.shtml

[3]马翠,严兴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心理应激反应和防控策略研究进展[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46(3):1-6.

[4]李杨,吴俊林,黄明金,黄国平.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心理危机干预重点及工作方式的转变[J]. 四川精神卫生,2020,33(01):1-4.

[5]蒲城城,王华丽. 新冠肺炎流行期老年人的常见心理反应及应对策略[J/OL].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0(03):257-258[2020-03-2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873.r.20200310.1528.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