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眼症是由泪液分泌的量或排出异常引起的眼表受损或泪膜不稳定的疾病,导致视觉障碍和不适感。在我国,干眼症患者数量正逐渐增加,这可能与生活方式和眼部保健习惯的改变有关。该常见疾病对个人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根据严重程度划分,干眼症可被归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类。轻度干眼症仅表现为主观上的不适感,在显微镜下检查时未发现明显的眼表受损迹象;而中度和重度干眼症则伴有更明显的主观不适感,并在显微镜下可见到明显的眼表受损迹象,但通过合理治疗可以缓解这些迹象。统计数据显示[1],轻中度干眼症占所有患者案例超过80%,属于最常见类型之一。基于此,本文研究了非甾体抗炎药在眼科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将我院收治的86例轻中度干眼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男19例,女24例,年龄41-76岁,平均(54.03±12.10)岁。病程2个月-4年,平均(1.69±0.44)年;观察组:男18例,女25例,年龄42-75岁,平均(53.19±12.03)岁。病程1个月-4年,平均(1.71±0.45)年。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治疗前均进行眼部相关检查,通过角膜地形图仪对角膜进行病变观察。对照组采用人工泪液治疗:选择玻璃酸钠滴眼液(中山万远新药研发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13567,规格:5ml:5mg)治疗,1滴/次,4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非甾体抗炎药治疗:选择普拉洛芬滴眼液(广东众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3099,,规格:5ml:5mg)治疗,1滴/次,4次/d,两种药物需间隔5min用药。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4d后复查。
1.3观察指标
(1)相关指标:包括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It)、角膜荧光素染色(FL)。(2)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眼睑发红、异物刺激感、结膜充血或水肿、瘙痒等。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以x2检验。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相关指标对比
观察组BUT、SIt、FL分别为(9.13±1.85)s、(8.23±1.63)mm/5min、(10.57±3.94)分;对照组分别为(8.13±1.84)s、(9.05±1.54)mm/5min、(9.18±1.03)分。观察组BUT、FL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SIt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明显(t=2.513,P=0.014;t=2.398,P=0.019;t=2.238,P=0.028)。
2.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9.30%):眼睑发红2例、异物刺激感1例、结膜充血或水肿1例;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25.58%):眼睑发红5例、异物刺激感3例、结膜充血或水肿2例、瘙痒1例。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明显(x2=3.957,P=0.047)。
3.讨论
随着社会环境的演变,干眼症的患病率有所增加。这种疾病导致泪液分泌量不足、油脂分泌不足、黏蛋白释放不足以及过度蒸发等问题。干眼症是一种长期慢性疾病,需要持续进行临床管理。目前人们提出了多种关于其发生机制的理论,其中包括认为主要机制是由于身体内部存在某些因素引起的免疫反应和细胞凋亡等假设[2]。尚无确切治愈该疾病的方案,因此缓解其相关表现仍然至关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BUT、FL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SIt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明显(P<0.05)。提示非甾体抗炎药可有效减轻轻中度干眼症患者眼表炎症。分析原因,是因为非甾体抗炎药具备抑制炎症因子生成和减少参与炎症的酶和脂质介质合成能力。此外,它们还可降低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并促进淋巴细胞凋亡。普拉洛芬滴眼液是一种常用于临床实践中的药物,已被发现对缓解干眼相关症状并具有显著效果,在抑制炎性因子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具体而言,普拉洛芬滴眼液通过阻断环氧化酶活性来预防前列腺素从亚油酸中生成,以发挥其抗炎作用[3]。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明显(P<0.05)。说明非甾体抗炎药在眼科临床中安全性较高。这是因为普拉洛芬是一种常用的消炎滴眼液,它能够有效地抑制前列腺素,并对轻中度干眼症的治疗效果影响较小。多项广泛专家测试结果表明,在临床应用中,该药物的效率超过90%,不良反应非常少,并且几乎没有对治疗效果产生任何显著影响。医学专业人士进行的动物实验显示,在停止使用普拉洛芬后,任何不良反应都会自然消退,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持其治疗效果[4]。
综上所述,非甾体抗炎药在眼科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轻中度干眼症患者眼表炎症,且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