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体裁之一,而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并带动其他词人创慢词,而使慢词逐渐成为宋词的主流。正因柳永对词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故本文以柳咏的词为例来探讨语文教学中的词。由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限制,在进行宋词教学时,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由抽象的语言文字慢慢地转换为具象的图画是必要的。
一、形式的韵律
宋词形式极具韵律的美感,极富表现力。其句型错落有致,参差多变,保留了唐五代词作中的形式韵律之美。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如此具有韵律美的词作,教师应该适当地制造一些教学情趣,在读中引导学生从读中领悟词的美。
首先,大量联绵词的运用是宋词在语言上的的第一点。其中主要包括叠声词和叠韵词的运用,“避行客,含羞笑相语。”的双声词如“羞笑”(《夜半乐》),“拆桐花烂漫。”的双声词如“烂漫”(《木兰花慢》)皆是联绵双声词。
其次,大量叠词的使用是宋词在语言上的的第二点。柳永创作的《击梧桐》一词作中“试与问朝朝暮暮,行云何处去。”其中叠字“朝朝暮暮”即引自《高唐赋》,此句柳永熔裁前人诗句,又自出境界,有联想之妙,有不尽之意。除此之外柳永词作中还有大量叠字。例如,“岸边两两三三,浣溪游女。”的“两两三三”(《夜半乐》),“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的“细细”、“黯黯”(《凤栖梧》),“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的“喧喧”(《戚氏》),“嬉嬉钓臾莲娃。”的“嬉嬉”(《望海潮》),“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的“耿耿”(《二郎神》)……总而言之,联绵词的使用使楚辞和宋词的语言具有更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
再次,善用齐整的对偶句,也是宋词艺术特征方面的的特点之一。柳永的词作中对偶句也颇多,例如,“金鹅扇掩调累累,文杏梁高尘簌簌。”(《木兰花》),“奈泛泛旅迹,厌厌病绪。”(《定风波》),“念岁岁间阻,迢迢紫陌。”(《轮台子》)……后两例去掉“奈”和“念”字,即都成了整齐的对偶句。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宋词这类在语言形式上极具韵律美感的文体时,必须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全过程。不仅要引导学生体会词作音乐般的语言之美,体会它比一般的声音更加重视音韵、节奏,更加讲究句式、结构的特点,也要训练孩子按照语言的节奏和韵律诵读,尝试训练学生掌握吟诵的朗读方法。让学生在抑扬顿挫,延绵细致的诵读中体会词人起伏的情感。
通过吟诵词中的句子,其韵律美和句式美跃然纸上,不仅在语调有急有缓,情感也有浓有淡。诵读中的词作不再只是静态的文字,它与词人动态的情绪、情感更加契合。这是仅仅从文字上欣赏词作所不能感受到的。
二、情感的寄托
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感受词作中语言的美、画面的美以外,还应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词中意象所寄托的词人的情感。词本贵有寄托,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提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中所提到的境界是与现实环境所相反的地方,词人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情感便寄托在词中寻求安慰。
柳永词作善于说愁。他的一生十分坎坷,其词作中那些悲哀的小市民生活正是他个人经历的折射。‘哀愁’是他大多数词作的情感基调。他把自己在仕途上的失意,生活道路上的坎坷都通过词作寄托出来。在进行柳词的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透过景象,体会寄托在大自然中词人的‘哀愁’之情,这里用他的一首《诉衷情近》为例,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
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
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
脉脉朱阑静倚。
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
愁无际。
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
竟日空凝睇。”
(《诉衷情近》)
这首词从反面写愁,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欣赏词中“雨晴气爽”的清爽之美,“断阳幽径”,“孤烟”,“残阳”等幽深景物的衰败之感。更要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愁意,通过“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这一系列意象层层推进,体会词人惆怅的心境。并引导学生在体会词人情感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词人所运用的寄托之法,甚至在后续的学习中能够运用这种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
三、思想的比兴
在词的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欣赏词的形式美,感受词的情感美,还应该继续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讨,引导学生讨论:词中的意象与现实中的人的关系是什么?要让学生明白,词中的意象不仅是词人抒发情感的重要对象,更是词人思想外化的表现体。
“词本为艳科,是花前月下,舞榭歌台,娱宾佑欢的歌词。”所以自词产生以来,其一直作为官宦文人在酒后宴席之后的点心,被视为艳俗的代名词。相较于词作,诗可以言志,可以兴观群怨表达民意,而散文也有“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赞誉,即便似赋那样铺衍绚丽的文体在放肆铺排之后也能够做到“劝百讽一”的效果。如此这般,词可能就会慢慢湮灭。词人们不愿让这样优美的文学就此消失,故许多词论家便寻求各种途径提升词的地位,改变词流于艳俗的的现状。其中就有词人通过吸收楚辞中的香草美人等比兴手法,刘勰言:“才高者苑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不少词作也就变成了雅正之作。
古诗词中的意象不仅能表意抒情,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健康人格也有重要作用。所以在词的教学中,除了要引导学生体会词作形式的优美,教师也要引导学生从中寻找生活的哲理,体味其通过比兴之法寄托在爱情上君臣大义,花草树木上的高尚人格。这样学生对词作的学习一步步加深,由“喜爱”到“关注”,由“关注”到“思考”,层层递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不知不觉中也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国维著,徐调孚校注.人间词话(卷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2]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3][龙榆生编选.唐宋名家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4]赵崇柞.花间集校[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5]郭绍虞编选.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
[6]丁放,余怒诚.唐宋词概说[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