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荒漠化定义
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将土地退化定义为“在干旱、半干旱和干燥的半湿润地区,由于土地利用或单一过程或过程组合造成的农田、牧场、森林或林地等的生物性与经济性生产力和复杂性的降低或丧失,这些过程包括:(1)风和/或水造成的土壤侵蚀;(2)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或经济性质的恶化;(3)长期丧失自然植被等”。因此,荒漠化环境的特征之一是干旱和多风,多形成风沙地貌。干旱地区的降水稀少,加上高温和蒸发量高,导致土壤水分含量减少,植被生长受限。同时,荒漠化地区的风沙侵蚀加剧了土地的退化。这些干旱和多风的特点使得荒漠化问题更为严重,给环境和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2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导致土地荒漠化与土壤侵蚀的原因较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外在环境因素。首先,我国国民的生产活动也会影响到自然生态体系,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等问题的出现,主要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在我国西北部地区,受土壤不确定性以及气候变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致使其土壤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其次,由于土壤裸露在外,加之西北地区降水稀少,从而导致其地表裸露的岩石土壤极易遭受侵蚀。
最后,由于地面上缺少植被,降雨极易引起土壤的侵蚀问题,大量泥沙会随水入河,这种情况不但会引发土壤侵蚀,而且还会对河道产生较为严重的污染。土壤侵蚀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不规范的放牧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致使我国西北草地退化趋势日益明显,并已变成我国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从当前实际情况上看,我国对平原地区的过分开发,让许多农田成为大型工业基地和工业区,从而导致大面积水土流失的出现,甚至会对自然生态体系造成较为严重的破坏。
3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生态治理路径研究
3.1 建立治理标准
我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与资源分布情况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不同地区的生态服务体系、服务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在应用生态治理对策的过程中,应该从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等方面入手,制定相应的治理标准。合理的治理标准是顺利开展生态治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如果治理标准过低,就会出现生态保护物资与资金供不应求的现象,无法发挥应有的生态治理作用,降低区域内群众保护环境的热情。如果治理标准过高,又会降低治理措施的可行性,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不利于生态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应该根据当地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治理机制,明确治理的具体规模,利用随机估算法、类比法等方法,对地区、单位、个体的投资收益与损失进行估算。要重点统计经济产量与经济效益,利用绿色会计机制体现资源环境的损耗价值,并将其作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生态治理对策的制定依据。
3.2 增加地表覆盖物
保持植被覆盖是预防干旱地区荒漠化的最好方法。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植物覆盖稀疏,环境十分脆弱,裸露的土壤会被迅速侵蚀并失去肥力,而在土壤表面覆盖植物能够防止水分的蒸发,减缓表面土壤的水蚀和风蚀速率。此外,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荒漠化综合)中指出,植被覆盖可以有效维持干旱期间的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对人类的福祉至关重要。沙丘中的植被通常能够维持沙丘的长期稳定性,影响沙丘捕获气流和释放沉积物的速率,同时沙丘的泥沙输送速率也很大程度由沙丘中的植被决定。植物覆盖可以显著改善土壤质量。研究发现灌木丛之间的裸露区域具有气密性、不透水的特点,吸收的雨水很少。相比之下,植被覆盖的土壤通常更多孔,富含有机质且具有较高的渗透率,灌木下的土壤质量要比灌木间的裸露地区好得多。最近,我国实施了很多荒漠化预防和治理方法,包括节水灌溉、退耕还林、防风固沙、控制人口增速,并从立法、综合规划和管理方法、行动计划等多方面推进这些措施的实施。
3.3 加强治理过程中科学技术元素的融合力度
科学技术对于生态治理措施的推进落实有重要的支撑性作用。在治理工作落实开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选择和应用对提升实践工作效率、获得更好的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工作效果也能够起到同步的促进作用。在治理工作的落实中,需要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协同沟通,结合水土流失的引发原因以及荒漠化问题的发展趋势对可用的先进技术手段进行合理选择。并且对先进技术的应用原理应用方法进行有效的规划,确保先进技术在治理工作中的融合,能够有目标、有方法的有效执行落实。在具体的科学技术元素融入的实践中,运用先进的气象预报技术和气候分析系统对区域性的水土流失问题和荒漠化发展趋势进行基于准确数据的分析,是进一步做好防治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先进监测系统和技术的融入,能够通过数据的针对性分析和视频、图片类信息的生成,为进一步的治理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除此之外,治理工作的开展也需要保持原有环境中作物和植物生长的稳定性。因此,选择优良的植被和农作物品种,也是在治理工作中发挥重要指导性作用的措施。相关技术人员只要在引入相应植被和农作物的同时,匹配专业的技术团队完成好植被种植的管理和农作物灌溉工作的管理,就能够达到植被与农作物种植的预期效果。
3.4 推进退耕还林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滥垦滥伐、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等方面的问题十分明显。现阶段,我国政府出台了诸多土壤利用机制,以此缓解土壤资源短缺的问题。在全面治理荒漠化问题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应预防荒漠化的大面积扩散,并实行退耕还林政策。比如:在我国诸多地区已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经过不断的努力,这些区域中的土壤侵蚀、荒漠化问题有了明显的降低,生物多样性有所增加,区域自然生态环境质量也有了质的提高。基于此,在治理荒漠化问题的时候,退耕还林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经过持续改进各类政策举措,荒漠化、土壤侵蚀治理工作才能得以实现,从而让我国生态环境得到更加协调有效的发展。
4 结束语
水土保持以及荒漠化防治的工作是具有相辅相成关系的重点工作。结合实际对区域性的水土流失问题,以及荒漠化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是进一步明确上述问题引发原因的重要基础。而只有明确了相关问题的引发原因,才能更进一步地通过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为取得更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问题处理效果提供支持和帮助。落实好这两方面的工作,也是从宏观上践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科学路径。
参考文献:
[1]霍建华,杨述睿,白天霞,等.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生态治理措施研究 [J]. 大众标准化, 2024, (06): 111-113.
[2]马莉.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生态治理路径研究 [J]. 水上安全, 2023, (03): 66-68.
[3]贺勇.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生态治理对策 [J]. 科技资讯, 2023, 21 (04): 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