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预防接种门诊减轻儿童接种疼痛的措施探讨

潘建民

北京市海淀区西三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市海淀区,100192

摘要: 观察分析预防接种门诊减轻儿童接种疼痛的措施及作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23年1月至2023年4月内就诊的90例预防接种门诊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常规护理)和实验组(30例,全面护理干预),收集分析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护理后的依从性评分更高,哭闹程度评分更低,预防接种疼痛程度更低,家属满意度更高,负性情绪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面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预防接种门诊儿童接种疼痛感,提升儿童依从性,降低哭闹程度,提高家属满意度,有较高应用价值。
关键词: 预防接种门诊;儿童;接种疼痛
DOI:10.12721/ccn.2024.15701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预防接种即将人工培育或处理过的病菌等注入人体,在不会引发疾病的前提下促使人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升对特定疾病的特异性免疫,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严格按照流程标准进行预防接种的实施,才能更好地发挥出预防和免疫效果,建立更加完善的免疫屏障[1]。主要面向的人群为年龄较小的儿童,生长发育尚不完全,免疫力和对流行疾病等抵抗能力较差。预防接种对于儿童健康生长发育、阻断流行病的传播、降低儿童群体感染风险有着重要意义。但在接种过程中,由于儿童对于疼痛更为敏感、容易哭闹、依从性较低等因素的影响,以及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有所差异等人为或客观因素引发的风险,预防接种易出现不良事件,对接种进程和效果产生影响,引发医患纠纷的风险增加[2]。本研究针对预防接种门诊减轻儿童接种疼痛的措施及作用效果进行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院2023年1月至2023年4月内就诊的90例预防接种门诊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男24例,女21例,平均4.58±1.23岁)和实验组(45例,男23例,女22例,平均4.24±1.25岁)。所有儿童都是自主选择自愿参与到本次研究当中。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的方式对儿童进行护理,包括讲解注意事项、心理疏导等,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儿童使用全面护理干预的方式进行护理,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预防接种前的护理:注意杀菌消毒,保持室内整洁明亮,定期开窗通风。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偏好等对室内环境进行布置,例如张贴动画海报、放置小玩具、放置卡通墙纸、播放轻松的音乐等,营造更加温馨舒适的环境氛围。与儿童建立连接,以更加童真、温柔、友善的态度和语气进行沟通交流,多表达鼓励与安抚,多称赞,建立较为和谐信任的护患关系,提升对接种人员的信任程度,从而提升儿童的配合度。引导家属积极配合,多对儿童进行鼓励,缓解紧张情绪,尽量放松身心。

(2)预防接种中的护理:对疫苗、注射器进行细致检查,确认疫苗包装完整程度、注射器漏液情况、针头锋利程度等。通过直刺法进行注射,可以有效减少通过真皮层的时间和距离,减少对真皮层内丰富的痛经神经的刺激,从而降低疼痛程度。严格消毒,待酒精干后再进行接种,避免入针后酒精刺激引发疼痛。推药的过程中注意固定好注射器,避免针头在皮肤组织内继续移。控制注射速度,在注射部位可以使用棉签或手指轻轻划动,有助于分散感受降低疼痛。

(3)预防接种后的护理:注射完成后避免儿童对注射部位进行抓挠、揉捏等,避免皮下出血。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提升自我效能感和信心。可适当提供小糖果等,多进行夸奖,引导儿童对接种中的疼痛感进行描述,缓解恐惧等心理。

1.3 疗效标准

通过院内自制的依从性评分评估量表、哭闹程度评分评估量表、负性情绪评分调查问卷对两组儿童的依从性评分情况、哭闹程度、负性情绪情况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满分均为十分)。通过Wong-baker脸疼痛评估法、家属满意度评分量表对两组儿童的预防接种疼痛程度、家属满意度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纳入SPSS23.0中进行比较分析,分别用x2和t进行,分别用百分占比(%)和(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儿童护理前后的依从性评分、哭闹程度对比

实验组与对照组儿童护理前的依从性评分(4.89±1.41、4.96±1.27)、哭闹程度评分(5.11±1.14、5.15±1.23),两组儿童结果对比(t依从性评分=0.253,P1=0.800;t哭闹程度评分 =0.162,P2=0.871)。两组护理后的依从性评分(7.67±0.78、6.12±0.94)、哭闹程度评分(3.13±1.01、5.07±1.22);两组儿童结果对比(t依从性评分=8.476,P1=0.001;t哭闹程度评分 =8.130,P2=0.001)。实验组护理后的依从性评分更高,哭闹程度评分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儿童护理后的预防接种疼痛程度、家属满意度对比

实验组与对照组儿童的预防接种疼痛程度(3.21±1.21、4.36±1.10)、家属满意度(9.11±0.79、8.23±0.96);两组儿童结果对比(t预防接种疼痛程度 =4.710,P1=0.001;t家属满意度 =4.732,P2=0.001)。实验组儿童护理后的预防接种疼痛程度更低,家属满意度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儿童护理前后的负性情绪评分对比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护理前的恐惧评分(6.89±1.34、6.77±1.31)、抑郁评分(5.23±0.79、5.11±0.86)、焦虑评分(4.01±0.82、4.12±0.86);患者结果对比(t恐惧 =0.432,P1=0.666;t抑郁 =0.693,P2=0.489;t焦虑 =0.607,P3=0.545)。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恐惧评分(3.21±0.56、3.96±0.61)、抑郁评分(2.33±0.61、3.01±0.56)、焦虑评分(2.12±0.35、2.63±0.34);患者结果对比((t恐惧 =5.998,P1=0.001;t抑郁 =5.514,P2=0.001;t焦虑 =6.851,P3=0.001)。实验组护理后的负性情绪评分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儿童作为特殊群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机体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体质较差,容易受到外界病菌等侵袭,导致疾病的产生,对身心健康和正常的生长发育造成威胁。预防接种可以有效提升儿童的免疫力,降低儿童群体感染风险,对特异性疾病产生预防效果,保障健康成长。在预防接种门诊接种时,儿童年龄较小,身处陌生环境容易出现紧张不安等情绪,儿童对于打针等存在恐惧心理,容易对整个医院产生抗拒,依从性较差[3]。儿童对于疼痛的敏感程度较高,在负性情绪的影响下,更容易出现哭闹等情况,影响接种进程,甚至可能出现打骂、与接种人员产生肢体碰撞的情况,促使家属引发医患纠纷。

全面护理干预在整个接种过程中针对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可能引发不良事件的风险因素进行改善,提供更加人性化、细节化、更全面的接种措施。加强接种前对家属及儿童的健康宣教和沟通,营造更加温馨舒适的环境氛围,引导儿童建立信任感,提升依从性。完善接种流程,严格按照标准执行[4]。选择合适的注射方式,确保接种器具等无误,避免人为因素导致风险事件的发生。通过播放音乐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多进行鼓励安抚,引导家属积极配合,纠正儿童对于接种的错误认知,以更加放松的身心状态进行接种,从而达到有效缓解疼痛程度,降低负性情绪的作用[5]。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理后的依从性评分更高,哭闹程度评分更低,预防接种疼痛程度更低,家属满意度更高,负性情绪评分更低。全面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预防接种门诊儿童接种疼痛感,提升儿童依从性,降低哭闹程度,提高家属满意度,有较高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全面护理干预对于预防接种门诊减轻儿童接种疼痛的应用效果良好,可以有效减少儿童接种疼痛感,降低哭闹程度,避免不良事件发生。有一定现实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余艳艳.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对儿童免疫不良反应信息管理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3,14(21):30-33.

[2] 高小红.儿童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在预防接种中的实施价值观察[J].婚育与健康,2023,29(18):97-99.

[3] 张艳苹.童趣化诱导对学龄前儿童预防接种疼痛、接种依从性的影响[J].黑龙江中医药,2022,51(06):325-327.

[4] 朱宇甦,周秀红.优化护理干预对学龄前儿童乙肝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及疼痛程度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9,40(09):1158-1161.

[5] 王晶晶,王书玲.童趣化诱导在儿童预防接种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21,37(06):1018-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