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文学的形式,收集并反映当代社会所呈现的问题,再经由作家整合,拟定典型的人物,放入典型的背景,再通过典型的事件,抒写出旨在凸显当代社会问题的文学作品。笔者认为,报告文学,既然有了这个名称,就应该再加上一个特征:报告性。及时反映出当前种种好处,使人识之,以期扬其长,及时反映当前种种弊端,使人识之,以期避其短。当然,这里的“避”不是逃避的“避”,而是避免的“避”。我想,这应该才是报告文学的真正生命意义之所在。下面笔者要谈论的,就是报告文学要展现其报告性所必须面临的几个问题:第一是报告什么问题,第二是向谁报告,第三是该怎样报告的问题。
一、 报告文学应报告什么样的问题
报告文学报告的问题,必须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联的问题,包括农民问题,教育问题,环境问题等等。农民问题,是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首要问题,如同中国的革命从农村开始一样,中国的改革也是从农村爆发起来的,农民问题是人们首要关注的焦点。李延国的《中国农民大趋势》、李存葆和王光明的《沂蒙九章》、牟崇光的《站起来的农民》、王宏甲的《无极之路》等许多反映农村改革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迅速生动地报告了20世纪70一80年代农村改革的进程,政府激励农民发家致富的动人事迹,展示了中国农民走向富裕道路的可喜前景。凤章的《张家港人》,即真实地报告了江苏省张家港地区真正富裕起来的令人惊叹的现实。张家港人走出的富裕道路是今天富裕起来的中国农民的一个缩影,一个榜样。如今,千千万万个富裕的“张家港”已经遍布神州大地,许多报告文学作品也已经对这个辉煌成果作出了生动的反映。中国农民已经站起来了,不少农村已经富裕了,还有的正在走向富裕。农村城市化、现代化,是报告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教育题材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近年来在文学界和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何建明的《中国高考报告》《落泪是金》、黄传会的《希望工程纪实》《忧患八千万》《中国山村教师》,梅洁的《西部的倾诉》和许多其他反映教育方面的成就与问题的报告文学作品,向人们报告了中国对教育事业的极大重视、巨大投入,教育事业的新发展、新成果;同时也披露了教育方面许多令人忧虑的急需改革的重大问题。作品讴歌了千万个希望小学诞生的喜讯,千千万万个贫困生受到社会的赞助的感人事迹;作品促进政府、激励社会人士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极大地发挥了报告文学作为“文学轻骑兵"的应有作用。各种社会问题等等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威胁、破坏,是当代人们最为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报告文学作家们对此的关注尤为突出。众所公认的专门从事于生态环境题材写作而取得卓然成就的徐刚的《伐木者,醒来》、《中国风沙线》、《长江传》等,以及邢军纪和曹岩的《北中国的太阳》,陈桂棣的《淮河的警告》,沙青的《北京失去平衡》,凤章的《“球籍"问题》等等描写生态环境的许多作品,深刻地披露了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必须引起重视;同时也赞扬了许多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不懈努力而取得辉煌成就的感人事迹,讴歌了中国人民在植树造林、建设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防护林带、退耕还林还草、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的重大成果,表现了中国人民维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的决心、行动和成就……
二、 报告文学在向谁报告
社会存在了各种好的或坏的问题,我们的作家深入基层,查了,写了,到底反映给谁看,报告给谁呢,谁看了才有作用呢,无疑是所有人,硬要分个类吧,有二:一曰官,二曰民。官,就是政府,政府作为国家机关的掌控者,国计民生的筹划实施,无一不与其相关。记得毛主席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国家为了能更好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建和谐的新社会,在制定国策之前,都要作一些情况的调查,如五年一次的人口普查,还有水利调查司法调查等等。报告文学虽然不能像其它报告材料一样,能真实具体的反映出能给予统计的数据,但是对于社会风貌,生活习惯,制度实施,风土人情等,它却能给出一些上述数据所不能给出的意见。总的说来,报告文学在情况调查中不能忽视了它的辅助作用。这是一个态度问题。如果能做好了,报告文学就可能是一叶知秋的“叶”,也是见微知著的“微”。接下来要说的,就是报告文学对于“民”的报告作用了。自古以来,报告二字,在我们的印象里,似乎只适用于下级对上级,职工对领导,还从来没听说过对老百姓汇报问题的说法,对此,笔者找到了书中对此词语的解释:1、宣告;告诉。《汉书·王莽传上》:“虽 文王 却 虞 芮 何以加?宜报告天下。”2、对上级有所陈请或汇报时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3、在会议上向群众所作的正式陈述。知侠 《铁道游击队》第十三章:“ 李正把这次出去作报告的意义,要讲的内容,以及应注意的事项大体讲述了一下,最后希望大家一定要把报告作好。” 4、手下进领导的办公室,进门之前的一种告知:“报告,我来了”。5、告状:打小报告。术语:报告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时使用的公文。就第一和第三项涵义来说,对老百姓的“报告”这一说法,看来并不是笔者胡诌的了,在这里,报告的意思就是让人了解,明白的意思。“报告”的意思弄明白了,那就是“报告”的作用了,向政府报告,是因为政府机关对于国情民情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之后,能针对情况作出评估,并对这一系列的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策略,采取相应的措施,那向老百姓报告,有什么作用呢?众所周知,老百姓是这们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石,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老百姓的一言一行都与社会的和谐与否息息相关,而规范他们的行为举止。宋人苏轼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又有唐太宗在魏征死后曾说过这样一席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以人为镜,可以知对错。”现在不是提倡要丰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么,把《报告文学》这样的书当做常规刊物,发放在人们手中,让老百姓在阅读中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社会在良好风气的影响下,和谐就是很自然的了。
三 、该怎样报告的问题
作家对报告文学应该怎样写。要观人以全貌,仅有一面镜子是不够的,在理发店,理发师为了让顾客看到自己的后脑勺,往往会在后墙上也安上一面镜子。社会生活往往也是如此,要全面的了解一个问题,我们需要全方位的调查研究,可是要真实的看清问题,我们获得材料的手段和方式也必须是经得起推敲的,必须是真实可信的,那么我们的作家对于自己所写的报告文学,就不能只是根据自己对社会的道听途说在办公室里想象编排,所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报告文学要发挥其报告作用的根本所在。对此,就需要我们大家发挥我们的监督作用,对于其中不实的东西,要给予指出批评改正。确保报告与社会生活的一致。总之,报告文学应保持其报告性,以期名副其实。而要真正让它发挥的报告性,就在于作家要选准与国计民生紧密相关的问题,并针对事实情况真实描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家对它这一个特征的重视程度,无论是身居庙堂,还是处江湖之远,都一样。
参考文献:《中国新闻学大系》,沈从文,上海文艺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殷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超完全整版笔记。
《英雄无疆》,黄春翔,作家出版社。
《神农》,何建明,华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