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人工智能机器翻译发展下,高校翻译专业何去何从?

姜国会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济南市,250000

摘要: 近年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发展的如火如荼,对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个别行业带来的冲击不容小觑,甚至许多人宣扬,人工智能将会抢走一些人的饭碗,让人失业。就连高智能的翻译行业,都开始对人工智能有所忌惮。此前,就有00后英语系新生担心AI抢饭碗要退学。那么AI机器翻译到底有何优势,会让业界人士忧心忡忡呢?翻译人员真的会被抢走饭碗吗?为了避免让人工智能抢占风头,人工智能发展下,高校翻译专业及行业又该何去何从呢?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人工智能;高校翻译专业;机器翻译;译后编辑
DOI:10.12721/ccn.2021.15701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 AI机器翻译的优点

机器翻译如今在翻译界广泛应用,对于机器翻译的研究也数不胜数,那么相较于人工翻译,机器翻译究竟有何独特的优势呢?首先,翻译成本低。相较于人工翻译,机器翻译的成本要低很多,因为机器翻译过程中不太需要人工参与,基本上由计算机自动完成翻译,这就大大降低了预算。如果不是为了出版,对翻译要求不高的话,可以直接使用机器翻译,这就大大降低了成本。其次,翻译过程易把控。机器翻译时,流程很简单也很便捷,很容易把控翻译时间,也能对翻译完成预期时间进行较为精准的估算。再次,翻译速度快。计算机程序运行较快,机器翻译得益于此,所以翻译完成的速度较快。[1]AI机器翻译不仅应用于笔译行业,口译行业也使用机器翻译。科大讯飞就曾推出翻译机,可在会议中进行口译,据说翻译水平可达到大学英语六级水平,还有望达到专业英语八级。AI机器翻译能涉足于要求更高、难度更大的口译活动,不禁让人倒吸一口凉气,难道翻译人员真的要被机器取代了吗?

二、机器翻译待完善

尽管机器翻译相较于人工翻译在速度和成本方面有较大优势,但机器毕竟是死的,对于语言的把控还不够灵敏,机器翻译译文的准确性也堪忧,整体来说,机器翻译还有待完善。机器翻译译文错译严重。日本关西大学的山田教授曾在2018年做过一项对于谷歌统计机器翻译译文和神经机器翻译译文错误分布的研究,研究表明,机器翻译译文中,错译分布较多,这与人工翻译译文的错误分布一致。[2]在生活中,很多翻译让人见了会忍俊不禁。一包名为“福建特产-橄榄王”的包装袋上赤裸裸印刷着“The King of Football”(此“橄榄”为一种可食植物,而非“足球”的别称);某医院走廊的“B超”标识牌上印刷着“The B is super”;某饭店菜单上“干爆鸭子”的译文为“Funk the duck until exploded”;某物业的“灭烟台”警示牌上印着“Destroy Yantai”的译文。以上机器翻译错译大部分都是因为没有体会具体语境,仅仅译出了每个单词的意思,其原因归根到底还是机器本身属性的局限性。毕竟,人的思维是活的,语言在不同语境下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而机器却是死的。许多含蓄的说法,得与前后语境搭配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从这点上说,翻译软件再通顺,也仅能执行死板程序,局限于字面翻译,对“说话只表三分意”的情况只能抓瞎,没办法跟人类一样独立思考。因此,人工智能可以翻译上文提到的那类严谨的新闻,却未必能准确翻译出两人之间一句一句的对话。比如在对话中,A说“小李和小王人都挺好的”,B说“我觉得小李挺好”,B的潜台词是“不觉得小王有多好”,而机器翻译无法译出话语中的潜台词。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形式多种多样,语言含义深厚且一词常有多义,要想翻译好中文,绝非易事。“小龙女想过过过儿过过的生活”,这样一个句子,机器给出的译文是“Xiao Longnu wants to live the life she has lived”(小龙女想过曾经的生活)。凡是看过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的人,都知道小龙女与杨过的故事,所以即使一句话中有好几个“过”字也能读懂这句话的意思,然而机器没有这方面的信息储备,显然错误理解了句子意思,翻译出来的译文也与原文意思背道而驰。文学翻译一直被视作人工智能未涉足过的领域,只因相比于人工翻译,在处理有较强专业性或文学性的复杂语段时,AI翻译结果的可读性、流畅性还不够,甚至连正确性这一基本要求有时都达不到。要想得出正确译文,不仅仅要正确认识原文的字面意义,更要领会到它的言外之意。由此可见,与人工翻译相比,机器翻译尽管有其优势,但仍有待完善。

三、译后编辑是趋势

既然机器翻译有相较于人工翻译的优势,但还是有待完善,那么“机器翻译+译后编辑”的“人机交互”翻译模式就成了大势所趋。如今,由于计算机的先进发展,很多翻译领域的人员借助计算机、使用翻译技术来进行翻译。从广义上来看,翻译技术指的是包括口、笔译在内,涵盖计算机辅助翻译、机器翻译、语言识别 、语料库和语言资源库等在语言服务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综合性技术。[3]简单来说就是进行计算机辅助翻译(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简称CAT),在人工翻译之前,先利用机器进行翻译,然后再由人工译者修改机器译文的错误。目前,一些主流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有MemoQ、 DejaVu、雅信CAT等。计算机辅助翻译可以利用翻译记忆(翻译过程中,后台储存数据,建立翻译记忆库,当相同或相近的短语出现时,系统会自动提示用户使用记忆库中最接近的译法)和术语库(翻译过程中储存重复出现词汇的数据库),可以大大提高翻译效率。[4]目前机器翻译的可信度仍然未达到理想水平,尤其在文学翻译领域,所以人机交互是常态,译后编辑是趋势。如“Those who do not remember the past are condemned to relive it”,机器翻译为“那些不记得过去的人被谴责重温过去”,这样的译文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这时需要译者对机器译文进行重新编辑,“凡是忘掉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四、专家对人工智能翻译的态度:

人工智能翻译能否取代人工翻译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那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此有何见解呢?冯志伟是中国计算机学会NLPCC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他认为:“在目前的人工智能研究水平下,机器翻译仍然不能替代人工翻译,我认为目前的机器翻译还处于初级阶段,要实现全自动高质量的机器翻译,还要经过长期的努力。语言翻译是高智能活动,机器不可能替代人的翻译。”崔启亮是国内翻译技术研究领域专家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他表示:“机器翻译只是翻译的手段,帮助译者提高效率。在机器翻译大发展的时代,翻译专业大有可为,翻译专业的学生应该好好学习翻译知识和技能,完全没有必要转到其他专业。”另一位国内翻译技术研究领域专家王华树说:“机器翻译还远远未达到完全取代人类译者的境地。人类语言有其自身特殊性、模糊性和创造性等特点,机器翻译无法‘理解’自然语言。”[5]

五、高校翻译专业何去何从?

尽管以上专家一致认为人工翻译目前取代不了人工翻译,但人工智能翻译目前发展势头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一些译员感到惶恐。科技发展势不可挡,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拥抱技术,利用技术,让技术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那么高校翻译专业应作何调整呢?目前,翻译公司基本都使用“机器翻译+译后编辑”的模式,这种人机交互模式也大大提高了翻译速度和效率。在当前翻译行业,翻译人员与其说是翻译者,不如说是译后编辑者。那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译后编辑者呢?首先,提高基本的翻译能力。虽然译后编辑是对机器翻译译文进行修改,但是也需要一定的翻译能力来发现机器翻译译文的错误,润色机器翻译译文。其次,了解机器翻译译文常犯的错误,这就要求译后编辑者对机器翻译原理进行相关了解。相关研究表明,机器翻译译文和人工翻译译文的错误分布相似,这使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无法互补,也就是说,机器翻译所犯错误与人类所犯错误类似,使译后编辑更加困难。所以,掌握了机器在翻译时常犯的错误,以此来规避错误,与机器翻译进行互补,会得到更高质量的译后编辑译文。另外,译后编辑者还要掌握一定的翻译技术,充分利用好机器的优势来辅助自己做好翻译。那高校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应怎样改变,以迎合时代发展,并为以后的从业打下良好基础呢?首先,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翻译理论素养,提高学生基本的翻译能力。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发展。理论与实践并重,才能更好地做好翻译。翻译能力是从事翻译行业的基础,应在校园里就为学生打下良好的翻译基础,因此应让学生进行多领域的翻译练习,使量变达到质变。其次,学校应开展翻译技术实践课程。为跟随时代发展,高校应培养学生掌握当下主流的翻译技术,包括机器翻译原理、计算机辅助翻译、译后编辑、语料库加工等。另外,翻译不仅要求翻译人员掌握翻译技巧,还要求翻译人员了解一定的行业知识。所以,应注重培养学生涉略各领域知识的意识。

六、相关建议:

在当前人工智能和译后编辑的发展下,以下人员应做出相应改变:

(1) 翻译人员应顺势所趋,拥抱技术、掌握技术、引领技术;

(2) 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翻译能力,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及时更新翻译教学内容;

(3) 翻译研究人员要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构建翻译技术理论和翻译能力理论;

(4) 翻译技术研发人员应该了解翻译需求,开发出更先进的翻译产品。

参考文献:

[1]罗华珍. 人工智能翻译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电子世界[J], 2017,(21).

[2] Masaru Yamada. The impact of Google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on Post-editing by student translators. The Journal of Specialised Translation [J], 2019,(31).

[3]王华树. 信息化时代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研究.外文研究[J], 2014, 2(3).

[4]陈钟梅. 大学英语课堂开展计算机辅助翻译(CAT)教学的启示.神州[J], 2017.

[5]孙奇茹. AI翻译请“枪手”?人类同传短时间内无可取代[N].北京日报, 2018-9-25.

作者简介:姜国会(1998.1),女,山东省德州市,硕士研究生在读,汉族,研究方向:英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