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是面向青少年的文学作品。其内容生动,表达易懂,种类丰富。学生阅读和鉴赏儿童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情,开阔视野,丰富阅历。以此为基础,对小学语文教育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情况下,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被有效地运用的非常恰当,充实教育内容,简化了知识,活跃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教育,经常能使学习。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有效、合理地运用儿童文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的现状
(一)忽视儿童文学教学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既要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对儿童文学教学有清醒的认识,也需要有更深层次的文学素养。只有把儿童文学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才能慎用。但在现实中,儿童文学并没有引起教师的重视,因为这部分的学习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的,教学单一,在教师的心目中总是把语言的基础知识来讲解,作为儿童文学的关键,作为附件,可有可无,这种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阅读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渗透性不强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对丰富语文教学资源、优化教学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儿童文学应该与小学语文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儿童文学的价值。但是,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着儿童文学的渗透力较弱的负面现象,小学语文教育的质量不可能提高。
(三)创新性不强
创新是推动教育稳步发展的动力源泉。它赋予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以适应新时期教育的需要。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离不开教学方法的创新。教育策略的创新性不强,已经成为综合效应降低儿童文学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立足于教学策略的创新,改革新常态,主动学习先进高效的教学理念,提高他们的教育创新能力,为儿童文学的有效利用奠定基础,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对小学生来说。他们活泼好动。他们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感兴趣。因此,培养小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非常重要。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小学语文教师的沟通,了解每个孩子的心理变化和个性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材料,让他们在自己的环境中快乐成长,让小学生成为儿童文学学习的乐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二)提高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渗透
要改变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的现状,必须改进儿童文学教材的选择,加大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渗透。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对教科书的调整进行严格的检查和审查,避免教科书选择的随意性和儿童文学作品的人性化。儿童文学作品的选择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要,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情为出发点,选择趣味性、易懂性、审美性、教育性的作品。只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目前阶段的儿童的生活状况,文学教育的时效性提高,儿童文学充分小学语文教材中渗透,充分发挥儿童文学的强大功能,可以随时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习习惯、人生观、价值观。
(三)把握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
儿童文学具有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同的审美特征。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是天真、自然、朴素。这些审美特征对无知阶段的小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进行儿童文学教育时,要把握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换位思考,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读书观念与小学生相结合。教师也可以积极地和小学生交流。从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中寻找适合他们的儿童文学教学方法。
(四)提高教师的学前文学素养
要提高儿童文学的人文教育功能,教师必须提高儿童文学素养。教师要有正确的儿童文学观。这与儿童教育是一致的。首先,儿童文学是文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语言创造生动的艺术形象,通过语言表现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其次,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孩子。孩子是有特殊审美和精神需求的独立个体。儿童文学是为满足儿童的审美和精神需要而创作的特殊文学,对儿童的精神成长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最后,儿童文学在艺术创作中,是以儿童的心理特征为基准和根据,具有特殊的意识和价值,是儿童喜欢的形式。
(五)创新儿童文学教育
不同风格的儿童文学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育指导中要充分认识儿童文学的语言、形式、风格、方法等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设计合理的教育方法。比如儿歌和寓言,儿歌教育可以选择朗读比赛或者语言训练和游戏。寓言可以选择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不同的方式灵活运用,可以吸引小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读书兴趣。
在小学,教师也应该通过儿童文学作品来革新文学教育。例如,通过关注作品的内容,可以构筑作品的意义。比如学习皇帝的新衣,就要把握“骗”字,紧密结合一对“真”和“伪”,拓展主题,发掘作品自身丰富的内涵。教师在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过程,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心世界。
(六)关于儿童文学审美特征的教育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首先需要教师结合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进行实践性教育。儿童文学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其文字表现更加自然而富有生命力。作者思维方式独特,富有想象力,思想纯粹,这与成人文学晦涩冗长的特点有明显的区别。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材中包括儿童文学的特征,挖掘优秀,然后根据其特点,小学生的认知规则结合在一起,实施教育,学生真正的“进”的文章,并指导课堂的教育质量提高利润。最后,教师要用更加生动的语言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自己成为书中的角色。这样,学生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学习语文知识的乐趣。
结束语:
本文阐述了小学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的现状和对策。从教育效果来看,各地儿童文学的重要性逐渐提高,应用的方法和手段也发生了变化,告别了以往的恶性循环。今后将继续深入文献研究,探索多种应用方法,使小学语文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减少过去的不足和不足,为今后的教育进步提供充分的支持。我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活动中,小学语文将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杜玉莲.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的有效运用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9,{4}(S2):38-39.
[2] 杨蜜霜.浅谈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4}(06):51.
[3] 郭晓莲.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7,4(24):238-239+250.
[4] 姜琴.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解析[J].才智,2016,{4}(31):78.
[5] 王金禾.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31(05):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