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对人才多方面培育,将工作和学习进行有机结合,以此为基础,进行教育理念的贯穿,并且在专业设置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实际来说,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基础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育学生的语言能力、专业知识以及文学精神。高等院校的专业课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未制定出明确的发展方向,与高职院校的教育观点相悖。由于高等院校太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在开展汉语言教学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进而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例如部分高校生不重视汉语言学习,还有少部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涨。就发展前景来说,汉语言文学促进了学生和高校的发展。对高校汉语言文学进行优化创新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能有效提升学生整体的知识水平。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成为如何在高等院校中对汉语言教学进行深入改革,保证其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稳步提升,推动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
一、优化创新汉语言文学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与日俱增,为保证人才数量充足,社会开始培养技能型人才。汉语言教学可促进学生的沟通能力、欣赏能力以及文字水平以及理论知识存储量等,虽然无法精准定位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可以将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弘扬下去,人文教学价值较为充足。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亟需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在人才稀缺的大环境下,高等院校逐渐培养出专业技能强、理论知识丰富的人才,保证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各个行业的领导者不止注重专业技能,还会考虑一些人才的潜在条件,例如,工作责任心、思维技巧、社会交际技能等,部分高校生虽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但由于自身的潜在条件无法较弱,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条件,与良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从而给学生留下终身的遗憾。出现这种现状主要是因为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化的教育程度不够。因此,加快汉语言文化专业改革的步伐,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升高等教育的合理性,能保证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尽快适应社会的发展步伐[1]。
二、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所面临的困难
(一)未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受益者,教师只有让学生热爱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才可保证教学活动高效率进行,贯彻落实教育优化创新。但大多数的高校学生了解汉语言文学不够透彻,认为它是一门单纯的语言课程,无法为自己将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帮助。部分高校生会选择在汉语言文学课堂中学习其他知识,把专业技能放在首要位置。总而言之,多数的高校生对汉语言的价值认知不够清晰,无法理解提升文化知识对其发展有着深远的作用,这样不良的学习观点会严重阻碍高校生的自身发展。高校以及教师会忽略汉语言文学教学,投入更多的教学资源用于专业技能课程,以致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水平严重下滑,阻碍了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的长久发展。
(二)教育观点未及时更新
自我国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出现多种全新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模式,为当前高校课堂教学增添新的活力。但由于当前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较多,大部分高校选择用传统的讲授模式进行教学,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倾听的课堂模式,这种课堂模式下的学生缺少自主的思考能力。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彰显美的课程,在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已然变得僵硬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切身体会汉语言文学的美,也无法充分调动自己的学习兴趣,由于偏向书面化记忆,致使理论知识大于理解性知识,无法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真实感悟,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高校生无法体会汉语言文学的美,造成恶性循环。对此,高校汉语言文学的优化创新面对的困境成为如何快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
(三)考评体系尚未完善
大部分的高等院校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汉语言文学考试题已逐渐成熟,高校为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通常会选择在学期结束之前,安排专门的汉语言文学考试。但是这种考试大多数都为固定的考试题型,高校生为了追求考试分数,将考试重点死记硬背,考试时成绩会提高较多,但也因此高校无法准确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应试考试模式并不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知识,难以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也难以培育出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人才[2]。
三、高职汉语言文学教育改革的相关措施
(一)增强对汉语言文学的宣导力度
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严格贯彻正确的教育观点。对此,高校及教师应注重汉语言文学教育,充分掌握汉语言文学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学校还可积极鼓励教师参与相关培训活动,宣传全新的教育方针,使得汉语言文学教师对自身的责任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兴趣,相关领导可不定期走进教室,开展听课活动,使得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水平保持在一个良好的高度上。与此同时,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宣导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必要性,比如提升高校生的沟通能力、心理素养等综合能力,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汉语言文学,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汉语言文学课程教育的有效方式
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方针应时刻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基础。因此,教师应改善传统的教育模式,既要在课堂中进行授课,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入先进的教育模式,例如组内讨论、互动教学等,在创建高效汉语言文学课堂的同时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3]。此外,高等院校管理并不是封闭式的,学生很容易被社会中的其他思想影响。倘若只将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局限在学校内,学生较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更无法认真学习汉语言文学。对此,高校应时刻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教师要了解社会的热门事件,并结合学生的看法,适当的融进课堂教学中,让汉语言文学与现代社会连接在一起,使得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汉语言文学。此外,教师还可将汉语言文学与学生的发展方向联系在一起,培育出综合能力强的人才。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和精神素养有助于满足当前社会对高等院校提出的现代要求。高等院校对汉语言文学进行优化改革既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又与我国文化的继承紧密联系。汉语言文学与其他课程相比,虽没有较强的专业性,但从长远发展来说,起到了正面的作用,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文化知识既与人的职业道德相关,还可帮助其提升思想层次。因此,优化汉语言文学有着深远的意义,我们应在生活中不断对其进行实践,彰显汉语言文学的价值,同时有利于高校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勇, 于淼. 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J]. 北方文学(中旬刊), 2019, 000(011):215-216.
[2]卢玲玲. 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法研究[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9, 000(006):93.
[3]孟圆. 浅谈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的变革[C].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论文集卷四.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