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象诗词描绘的情景
诗词语言高度凝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时,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甚至一个字、一个词,就是一重景。
以《秋思》教学为例。“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无形,何以见得?作者见到的究竟是什么?如果仅仅停留于字面意思的理解,描绘不出诗人眼里的萧瑟秋景,也就体会不到诗人满怀的愁绪了。我们需要把当时的情景再现,这不仅可以助力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对诗人情绪的感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广东名师彭才华老师执教的《渔歌子》,其中有一个教学环节亦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让诗词中的景象一一呈现在学生眼前,历历在目。引用其教学实录如下:
师:多动听!好的诗词就像一首歌!其实,好的诗词啊,还是一幅画!所以,我们读诗词,还要“历历在目”地读!(板书:历历在目)什么叫“历历在目”地读呢?
生:读着读着,就好像亲眼看到了一样!
师:那么,我们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看到了什么呢?(稍顿)大家也可以在书上标出来。
生:标记词中写到的景物。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景物。
多生:1白鹭,2西塞山,3桃花,4流水,5鳜鱼,6箬笠,7蓑衣,8斜风,9细雨。
师:你看,短短27个字的一首词,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那么多景象!完全就是一幅画啊!(点击课件,呈现插图)
(学生看插图)
师:但是,这仅仅是一个画家心中的景象。我们可以比他更高明一些!因为当我们闭上眼睛,(示意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我们的想像,我们会看到更多更美的景象。
让孩子们闭上眼睛看,其实就是让孩子们想象,因为诗本身就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画,一处有声有色的景,老师要做的,就是用恰巧的方式引导孩子们想象,看见。
(师播放音乐范读)
师:(引导想像)你一定会看到西塞山,它有着怎样的颜色?它有多高?白鹭飞翔的姿态你看到了吗?……
(生闭眼想像)
恰切的音乐、声情并茂的范读、字字珠玑的导语,是这一环节引导孩子们想象的策略,恰如其分、自然顺畅。
彭老师引导学生看到诗中的景象,是为了更深层次地感受诗人的心境,而知人论世,悟到一种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所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可以让学生把诗意参悟得更为通透。
二、了解诗词写作的背景
对诗词的深入理解,离不开对其创作背景的了解。以《秋思》为例。《秋思》一诗,只言传其意,学生就会有疑问:那么想家就回啊!干嘛不回家呢?当诗人的创作背景呈现在孩子们面前的时候,他们知道了诗人的际遇,明白了他想家又不能回家的苦楚,感同身受于他只身一人他乡做客的孤苦,自然对诗人“思”的内心更为理解,也就理解了“意万重”。再比如彭才华老师在执教《渔歌子》时,拓展了解诗人背景,可谓点石成金。摘录其课堂实录如下:
师:大家一定发现了,这首诗里前边的全是景象,只有三个字不是写景,哪三个字?
生:不须归。
师:(板书“不须归”)那么,不须归是什么意思?
生:不想回家。
师:不想回家,没错。他仅仅是不想回家吗?(稍顿)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它的作者。
(出示幻灯片:【张志和】简介(……)
(师请一位学生朗读)
师:他仅仅是不想回家吗?
生:他被景色迷住了,所以不想回家。
师:除了不想回家,他还不想回……
生:还不想回到官场。
师:是啊,他厌倦了官场的生活,他再也不愿意回到官场,只愿意陶醉在这优美的山水中。因为,在这样的山水之间,他才过得安闲自在,过得津津有味。 (板书:津津有味)来,让我们津津有味地来读这首词。
如果不引用诗词创作的背景,那么,此词在学生的印象中,也许就只是一首山水田园诗了,对词的认识仅仅停留于品赏的第一重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之中。补充词人当初境遇的背景资料,给启发学生思考一个桥梁,学生就能很轻易地品出词的弦外之音、韵外之味了、词中之志了。
三、领略诗词蕴含的意境
这里的意境,是指诗中描绘的情景与作者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让读者产生的一种心里境界。以《秋思》为例。教学时,故意发问:为何是秋思,而不是春思、夏思?难道作者只是在秋天思念家乡和亲人?出示题为《秋思》的多首诗词,引导学生思考体会,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象征着希望;夏天一片繁荣,万物蓬勃,发展热烈,象征着旺盛。只有这秋天,萧瑟逼人,落叶、归雁、西风,自然给人一种萧杀之气、悲凉之感。只有这“秋”,才与诗人此时的心境情绪吻合,原来这“秋”是一种意象,它代表了思念、愁苦、落寞。在情景的想象中、对诗人内心的体会中,孩子们慢慢领会了“秋思”的意境。
彭才华老师在执教《清平乐 村居》时,准确定位“溪”这一物象,进而带领孩子领略诗词中那宁静祥和的意境。摘录课堂实录如下:
师:同学们,你在溪边玩过吗?那溪水是怎样的?当时的感觉怎么样?
生:我曾在乡下奶奶家那里的小溪玩过,那溪水特别清澈,冰凉冰凉的,我们在里面捉小鱼虾,好开心!
生:我记得我在云南旅游时,在小溪里玩过。那溪水声啊,叮叮咚咚的,特别好听!
师:那次你玩了多久?舍得离开吗?
生:我大概玩了一个多小时,就被爸爸妈妈带走了!好遗憾!
生:有一次,我在森林公园那里看到一条小溪,我们全家打了赤脚,在小溪里慢慢走,特别舒服!
师:看来,大家都喜欢小溪,它总是带给我们宁静、轻松、舒服的感觉。
彭老师不仅联结生活,打开此首词的意境之门,还溯源比较,进一步发现意境之秘。课堂上,彭老师链接不同诗人的诗:——
还有辛弃疾自己的诗:——
给予学生明确、清晰的直觉:溪,代表着快乐安详,营造的是一种宁静、喜悦、生机的氛围。读着读着,《清平乐 村居》的意境也就出来了,那是一家人的滋润、和谐之感;那是萦绕着整首诗的清浅安宁、静谧祥和之境。领略了诗的意境,也就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诗词的中心立意了然于心了。
诗词是汉语言的精华,它隽永美好、意味幽远,但它又跟孩子若即若离。若能循着诗中情景、创作背景、蕴含的意境去追寻,一定能带着孩子们感受到诗意的美好。
【参考文献】
[1].彭才华.诗词教学的入口—以《清平乐·村居》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9
[2]覃慧.提高小学古诗词教学吸引力的策略[J].名师在线2019(28):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