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大学生网贷行为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张小梅

南开大学

摘要: 为了运用社会心理学研究大学生网贷行为,探讨了社会心理学知识:社会心理学基本概念,社会心理学涵盖的领域。分析了社会心理学与大学生网贷行为:大学生网贷现状,大学生网贷的利与弊,运用社会心理学分析大学生网贷原因。总结了大学生网贷行为的干预建议:教育和信息传递,增强金融意识,提供支持和建议,社群支持以及寻求专业帮助。
关键词: 社会心理学;大学生网贷;网贷行为分析和干预
DOI:10.12721/ccn.2023.15705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互联网金融与科技结合,促进了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网络购物的兴起给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网络贷款的办理与网络购物一样方便快捷,让许多人趋之若鹜,尤其是年轻的一代。花未来的钱,圆今天的梦是对网贷群体真实的解读。大学生是朝气蓬勃的年龄,对各类新鲜事物富有好奇心。由于社会、文化、信息、资讯等的引导,大学校园沾染了很多不良风气。虚荣心、攀比心、从众心理等,导致大学生网络贷款非常普遍。由于网贷存在着高额利息、隐藏费用以及存在其他潜在风险,致使大学生短短几年就背负了高额的债务,甚至因网贷引发许多不可挽回的悲剧,给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运用社会心理学分析大学生网贷行为,了解大学生网贷行为产生的原因,对大学生网贷行为进行干预,帮助大学生重塑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心境。

一、社会心理学概述

(一)社会心理学基本概念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社会心理学涉及了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1]

(二)社会心理学涵盖的领域

以下是社会心理学涵盖的领域:一是社会认知。社会认知理论是研究人们如何感知、记忆和解释社会信息,包括他人的态度、信念和意图。同时社会认知理论也关注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知觉和认知过程,以及自我强化等认知因素。二是社会影响。社会影响理论是研究他人对个体的态度、信念和行为的影响。这包括群体行为、遵从、顺从、归因以及对他人的评价和态度形成等方面。三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理论是研究个体之间的互动、合作、冲突和亲近等关系。人际关系理论涉及友谊、爱情、婚姻、亲子关系等。四是群体心理。群体心理学是研究群体的形成、发展和运作。群体心理学探讨了群体中的互动、领导、归属感、群体决策以及群体动态等。五是社会认同。社会认同理论是研究个体对自己所属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和认同行为。这包括种族、性别、宗教、国家等社会群体认同。六是社会心理学实验。社会心理学实验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一种常见方法。研究者设计实验来观察变量之间的关系,以便了解社会行为和心理过程。

社会心理学涵盖的范围非常广,也非常深,以上这些只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些概念,社会心理学还包含了更多深入的研究领域和理论。

二、运用社会心理学分析大学生网贷行为

(一)大学生网贷现状

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并与科技不断融合,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给人们消费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流行于年轻的一代。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将在校大学生划到重要的目标客户行列。大学生虽然超过18岁,但没有出过校门,对社会还很陌生。在大学这个年龄段,有着很多欲望,更有着不切实际的虚荣心。面对奢华的商品,高档的物件,都想拥为己有。但因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来源只能搁浅。互联网金融网贷的出现,使大学生能够几分钟轻轻松松就能获得需要的资金,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也因此网络借贷迅速渗入到大学生群体中。据2022年一份校园调查问卷显示,全校有半数以上大学生都在使用各类不同的网络借款平台,主要有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等。也就是说有半数以上的大学生都有网贷经历或正在经历着网贷。大学生运用网贷平台主要是方便在第三购物平台消费。运用网络平台,因无法进行一次性支付,多数大学生选择分期方式消费[2]。网络贷款针对大学生的心理,以及他们光明未来,将大学生设定为他们的目标客户,既满足大学生消费需求,同时能够实现平台的盈利。

(二)大学生网贷利与弊分析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出现是必然现象。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思想和观念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传统的消费观念受到超前消费理念的冲击。首先,分析大学生网贷的有利一面。可以说超前消费满足了很多大学生的消费需求,也丰富了大学生娱乐、休闲生活,使得大学生活过得丰富多彩。不得不说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繁荣了经济的同时,使社会经济充满了活力,甚至能够刺激大学生提前创业和就业。其次,分析大学生网贷带来的弊端。从另一方面来说,大学生应以学业为主。互联网消费金融让大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到借款,百般引诱大学生消费。大学生自律性差,抗诱惑能力较低,获得了资金,容易冲动消费,盲目消费,超前消费,甚至是攀比消费,大学生网络购物明显真多,其中大学生奢侈品消费增长显著,网贷使大学生过早背负了债务。由于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在不良网贷引导下,几千元的贷款无力偿还,拆东墙补西墙四处以借贷偿贷,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变成了巨额债务[3]。这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给整个家庭带来了很大负担,甚至出现许多因网贷而自杀的大学生,造成令人深思的悲剧,给社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运用社会心理学分析大学生网贷行为

当前大学生网贷行为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社会心理学可以提供一些观点和理论,帮助理解大学生参与网贷的动机和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社会认知和社会影响。大学生参与网贷可能受到来自同伴压力和社会认同的影响。如果大学生身边的同学或朋友都在网贷,他们可能会感受到这种社会压力,认为这是一种普遍行为,从而加入其中。二是即时满足和心理预期。大学生可能因为经济压力、物质诱惑或者对即时满足的渴望而参与网贷。网贷提供了不需要太多资料和信息就能快速获取资金的机会,可以满足大学生的消费欲望,被欲望迷住心智的大学生,往往忽视了借贷所带来的长期负担和风险。三是自我效能和控制感。大学生网贷行为的出现,有可能是大学生对自己的财务状况没有足够的掌控感,或者缺乏解决经济问题的信心,他们可能会寻求网贷来填补短期资金缺口,以获得一种暂时的控制感,暂时解决缺钱的方案。四是信息不对称和决策失误。在网贷市场中,有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网贷缺乏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导致做出不理智的决策。他们可能不够警惕高额利息、隐藏费用和潜在的风险。如只借了几千块钱,但不明不白就形成了几万十几万的债务,这些原因是多数网贷悲剧形成的根源。五是逃避和应对机制。大学生网贷行为有可能是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和生活压力,使他们寻求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网贷可能成为他们逃避焦虑和压力的一种应对方式。然而,大学生不知道,这种逃避行为只是暂时缓解,可能会加剧他们的负担和困境。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只是社会心理学分析的一些观点,具体情况会因个体而异。要全面了解大学生网贷行为,还需要考虑经济、教育和政策等多个方面因素。最重要的是提供正确的财务教育和债务管理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融意识和决策能力,避免陷入不必要的财务困境。

三、大学生网贷行为的干预建议

大学生过度依赖网贷,导致出现冲动消费、攀比消费等不良行为可能是一种不健康的习惯,需要给予一定的干预,以下是一些干预方法:

(一)教育和信息传递

我国大学生所处的学校,大学教师以及大学生的家长,应提前对大学生网贷行为进行干预。与大学生进行真诚对话,向他们提供有关网贷的信息和网贷带来的风险,以及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帮助他们认识到网贷行为可能带来的长期后果,并促使他们重新评估自己的决策。

(二)增强金融意识

我国教育部门应将理财教育纳入到学生课程中,家长也应该从小教育孩子,让学生了解金融知识。对于现代的大学生,应该鼓励他们参加有关财务管理和理财技巧的课程或讲座,增强大学生的金融意识和理财能力。让大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负债的影响,学会合理规划和管理自己的财务。

(三)提供支持和建议

对那些有贷款困扰的大学生,提供支持和建议,帮助大学生制定还款计划,并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鼓励大学生与债权人进行良好沟通,寻求延期付款,或是调整还款计划。此外,鼓励大学生寻求其他帮助。

(四)社群支持以及寻求专业帮助

干预人员可以组织受贷款困扰的大学生,参与一些与财务管理相关的社群,如理财俱乐部,或是由学生组织的受贷款困扰社群,让大学生有机会交流和分享经验,互相支持和启发。大学生有着光明的未来,帮助大学生度过艰难阶段,降低恶性贷款悲剧事件发生的概率。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大学生的网贷问题严重,建议他们寻求专业的金融咨询或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专业人士可以提供更具体的建议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财务困扰,以及在心理上的困扰。

重要的是,干预人员要与受网贷困扰的大学生保持开放和理解的态度,并尊重他们的个人选择。帮助大学生认识到问题,并提供必要的支持,但最终仍需要大学生自己决策,需要大学生自己勇敢面对,走出网贷的困扰。

结语:综上所述,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涉及社会认知理论,社会影响理论,人际关系理论,群体心理,社会认同理论,社会心理学实验等多个领域。当前大学生网贷现象较为普遍,总的来说大学生网贷弊大于利。站在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是受到社会认知和社会影响,即时满足和心理预期,自我效能和控制感,信息不对称和决策失误,逃避和应对机制才会出现网贷行为。干预受网贷困扰的大学生,从教育和信息传递,增强金融意识,提供支持和建议,社群支持以及寻求专业帮助,使大学生尽快走出网贷困扰,恢复健康快乐的生活。

参考文献:

[1]赵雅琦. 基于网络平台上的超前消费在大学生中的影响. 焦作大学学报,2021:99-102

[2]郭佳仪. 当前大学生网络借贷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营销界,2022(01):167-169

[3]蔡志琰. 大学生消费观和消费行为研究综述[J]. 商场现代化,2022(08):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