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心理干预与生活质量改善研究

毛润

黔西南州人民医院,贵州兴义,562400

摘要: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对其生活质量改善的效果。方法:我们选择了某医院疼痛科2021年至2023年进行住院治疗的100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患作为样本,平均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一组有50例病人。所有患者均在医院内接受常规的住院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心理干预。在经过一个月的治疗之后,对两组患者的精神状况和疼痛评分进行对比。结果:在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精神状况和要更好于对照组,同时疼痛评分相比对照组更低,P值小于0.05,表明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差异。结论:心理干预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有积极影响,心理干预的护理手段值得推广。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心理干预;生活质量;研究
DOI:10.12721/ccn.2024.15773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在国内定义为带状疱疹皮损愈合后1个月以上仍然持续存在的疼痛[1]。关于PHN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通常认为这可能涉及因素包括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导致的炎症反应、神经敏化、神经元损伤、疼痛感受通路以及神经可塑性改变等[2]。这种疼痛通常表现为持续性、刺痛或灼烧感,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改善PHN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心理支持和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一、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某医院2021年至2023年进行住院治疗的100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患作为样本,平均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一组有50例病人,每组患者均知情自愿参与实验,且均符合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断标准[3]:其中实验组26位男性患者、24位女性患者,平均年龄63.37岁,对照组23位男性患者、27位女性患者,平均年龄64.94岁。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接受医院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相应的常规护理工作。在这一基础上,实验组患者接受额外的心理干预,心理干预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放松训练、支持性心理治疗、团体辅导、运动与活动干预以及教育与自我管理等多种策略,CBT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挑战消极的非理性思维模式,例如“我无法忍受这种疼痛”,并教授他们使用放松技巧、问题解决策略及情绪调节方法,以增强面对疼痛的能力。

放松训练技术,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和冥想,能够有效减轻身体紧张和焦虑,其中腹式呼吸练习有助于减少焦虑,而渐进性肌肉放松则通过系统地放松身体不同部位的肌肉,帮助缓解因疼痛引起的不适感。医生通过积极倾听和共情,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并向他们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以增强患者对自身健康状况的理解,提升自我效能感。

通过为患者提供分享经验平台的方法,组织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参与团体辅导,使得患者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讨论各自的经历,分享应对策略,从而减轻孤独感并增强社会支持感,鼓励患者参与适度的身体锻炼和社交活动。

通过提高患者对带状疱疹及其可能导致的疼痛情况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其具体策略包括向患者提供相关书籍、网站或支持小组的信息,以帮助他们获取更多知识,并教导患者记录痛感变化、触发因素及应对措施,从而更好地掌握自己的病情。

1.3评价标准

经过1个月的相关治疗护理后,采用SAS量表和VAS评分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精神状况和疼痛评分进行对比。

SAS量表:一种自我报告式的焦虑症状评定量表,主要用于评估个体的焦虑状态,总分范围为20至80分,分数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严重。

VAS评分:一种用于评估疼痛强度的方法,评分范围为0到10,数字越大代表疼痛越强烈。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方面的数据处理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x2检验。采取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二、结果

2.1精神状况对比

在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不足0.05的P值表明,这些差别具有着统计学意义的差异。详细情况见表1。

表1:SAS评分对比

截图1741917571.png

2.2疼痛评分对比

在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不足0.05的P值表明,这些差别具有着统计学意义的差异。详细情况见表2。

表2:VAS评分对比

截图1741917579.png

三、讨论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皮肤疾病,其主要特征为局部疼痛和皮疹。尽管大多数患者在皮疹消退后疼痛会有所缓解,但约10%-20%的患者可能发展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这种疼痛通常表现为持续性、刺痛或灼烧感,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改善PHN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心理支持和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常伴随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与疼痛的慢性化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心理状态直接影响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和应对能力。因此,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心理干预不仅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疼痛,还有助于改善其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持续性发展及进步,对PHN疾病的干预措施也呈多样化,心理干预治疗对PHN的辅助治疗取得了一定成效[4]。本研究表明,通过结合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支持性心理治疗和团体辅导等多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心理韧性和应对能力。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应将心理干预融入PHN患者的综合管理方案,以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提升。同时,进一步的研究仍需探索不同心理干预方式对PHN患者的长效影响,以为临床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 

参考文献:

[1]王松, 陈家骅.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诊疗现状及进展[J]. 安徽医药, 2009, 13(1): 91-92.

[2]FORBES H J, THOMAS S L, SMEETH L,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postherpetic neuralgia[J]. Pain,2016, 157(1): 30-54.

[3] 申海燕,袁燕,孙灿林,申文.神经阻滞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研究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7, 23(1):59-63.

[4刘道远, 蔡梅.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心理干预治疗研究进展[J].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3, 第7卷(14):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