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支持概念及研究
社会支持最早被认为是个体从他人或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获得的特定或一般的可以帮助个体应对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危机的支持性资源,后来逐渐出现了两类不同的理解。一种是现实客观的、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的援助和群体关系的参与;另一种是稳定或不稳定的社会联系的建立和获得,包括家庭、婚姻和非正式团体等。后者体验到的支持是主观的,主要是个体在社会团体中的被尊重、被理解、被支持的情绪体验。此外,也有研究者利用心理健康和社会心理刺激定义社会支持,Caplan(1981)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与个体间的或者个体与团体间的一种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关系可以改善应对短期挑战、应急、社会关系剥夺的能力。
相关研究认为,社会支持可以通过消除一定压力实现对身心健康的正向作用,可以在压力事件对个体的消极影响上起到缓冲作用,其中家庭关系对社会支持的状态贡献度最大。
二、家庭教养方式的概念与分类
家庭教养,指的是家庭中年长者对年幼者的教育,主要指父母对个体的教育抚养,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教养方式是指家长通过养育行为传递给青少年、由青少年感知并吸收的信念、价值观、人生态度。不同家庭的家长的教养方式会在不同方向、不同程度上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发展,决定未来的发展方向。
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在研究中将不同的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接受——拒绝;接纳——容许。前者是父母对待个体的情感态度,后者指的是父母对个体的控制和要求的程度。据此两个维度可以将教养方式分为以下四类:
(一)独裁型 要求高、接纳低。父母对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要求非常严格,
期望值高,强调个体的顺从,同时,父母对个体的忍耐度很低,往往因个体没有完成父母既定的目标而苛责个体。
(二)放纵型 要求低,接纳高。在情感上表达了充满爱意的接纳,但父母
对个体的行为模式和思想观念采用了过于纵容的方式,溺爱个体。
(三)忽视型 要求低,接纳低。父母基本不会对个体有特定的要求,但
不会向个体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与鼓励,很少关心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
(四)权威型 要求高,接纳高。家长扮演着权威角色,对待个体刚柔并济,
既有尊重与爱,也有严格要求与适当约束,合适情况下允许个体参与家庭决策。
三、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
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方式影响青少年的个性与心理发展,特别是在情绪情感活动方面,抑郁症状、躯体症状、人格品行和注意问题与家养方式关系最密切。
(一)独裁型,青少年面对父母的严格要求,无法达到父母期望时,很容
易产生焦虑情绪和无力感。家长态度过于强硬、要求过于严苛,往往会导致个体胆小怯懦,情绪不稳定,容易产生暴躁愤怒情绪或偏执个性。
(二)放纵型,青少年对规则和要求的意识不够明显,往往会缺少耐心和
专注力,自制力比较差,不能对自我的情绪进行合理调控,容易情绪失控。
(三)忽视型,父母很少关注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不了解个体内心的想法,不主动和个体进行交流,个体常常受到冷落。这导致青少年缺乏归属与爱的需要,对待生活事件比较悲观,在情感上较为自私,不善于站在他人角度上思考问题,容易出现人际关系困境。
(四)权威型,青少年较为积极乐观,比较自律性,对待他人的态度善良友好,高情商。父母乐于鼓励给与支持,适时督促并提供合理性建议,这样能够培养青少年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激发其更加敏捷活跃的思维方式。
四、学生情绪调节能力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互作用
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状态发展之间的关系,早期被认为是一种由父母影响青少年并且塑造个体行为与心理的单向作用过程,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得出结论:不仅是父母通过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与身体发展产生影响,青少年的表现也反过来对父母产生影响。
此外,心理学家Bell对青少年社会化的一系列研究进行了剖析,他认为青少年的个性特点决定了其日后人际上的攻击性或顺从性,而父母是根据青少年的特点来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的,部分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能针对父母一些特定的教养方式作出良好的反应,二者是有相互作用的。
五、中学生情绪调控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情绪调控障碍的产生与发展及其相关家庭教养因素的研究是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儿童早期以及儿童期的某些问题行为,尤其是较为典型的外显问题行为和内隐问题行为的发展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稳定性。家庭教养方式、情感态度和行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儿童产生情绪调节障碍的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这些研究为改善家庭教养态度和行为,预防和解决中学生情绪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学依据。
(一)案例分析
初一男生,平时的他热情大胆,充满温暖。但他特容易情绪激动,时常因老师或同学的一句话触动他的敏感神经而发脾气。有次语文作业没有及时上交,课上老师多说了几句,他便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面红耳赤的大声重复:不就是没交作业吗?随即开始撞墙,行为尤为夸张,当时把老师和所有同学都吓到了……类似事件发生多次,情绪安抚过程中几乎没法缓解他的激动。
据了解,孩子的父母离异,父母关系紧张,孩子缺失母爱及父爱。孩子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从小有求必应,在行为准则上没有清晰的规矩感,习惯自我中心。不难看出男生的家庭教育方式是放纵型,隔代教育带来的是对他的溺爱,他很在乎他人的评价,面对不如意时情绪很容易失控。随后进行了干预。
(一)培养沟通意识,提升沟通能力。研究表明,情绪自我调控有障碍的学生较少与父母积极地进行沟通,父母与学生间更多地采取消极被动的问题解决模式。需要强化父母和学生的沟通意识和能力,以提高学生情绪自我调控力。
(二)家校紧密联合,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进一步了解学生家庭氛围
与教养方式,针对学生的情感表现与家长联系进行家庭教育方式的修正,从而实现家校合作,制定学生个性化的情绪管理辅导。
(三)注重班级氛围建设,培养良好同伴关系。学生是班集体中的个体,
团体内同伴关系会影响学生在校的情绪体验与生活态度。通过主题班会课、团建和集体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团队意识、集体主义荣誉感,建立信任,营造良好的团结互助氛围,充分发挥榜样示范效应,帮助学生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通过一个月的努力,该男生的情绪相对稳定,遇到不同意见时,不再情绪失控,能接纳身边同学的友情提醒,做深呼吸平复情绪。学期结束时,该男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有明显改善,能心平气和的面对同学间的玩笑,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还能积极主动的为班级同学提供帮助,周末回家愿意主动和家人分享学校的见闻。
参考文献
王雁飞.(2004).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05),1175-1177.
李晶晶,陈亮.(2020).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个性形成的影响及其应对. 生活教育(07),53-56.
蒋奖.(2004).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 健康心理学杂志(01),72-74.
马存燕,邹泓 & 左占伟.(2007).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03),279-283.
吕勤,陈会昌,王莉.(2003).儿童问题行为及其相关父母教养因素研究综述. 心理科学(01),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