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浅谈在藏传佛教界培养汉藏佛学翻译专业性僧才的几点思考--以青海省藏语系佛学院为例

李杰加布1 却藏项毛2

1.青海省藏语系佛学院;2.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

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汉藏佛学翻译在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和铸牢藏传佛教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发挥的作用,在藏传佛教界培养这门学术研究的专业性僧才的时代要求和现实需要,探讨当前在培养优秀汉藏佛学翻译专业性僧才上面临或存在的困难问题,并试图从青海省藏语系佛学院作出的实践基础上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策略建议。
关键词: 佛学翻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藏传佛教中国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OI:10.12721/ccn.2021.15705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汉藏翻译,尤其是汉藏佛学翻译,为汉藏文化提供了桥梁,能够拓宽汉族与藏族文化融合渠道,成为汉藏交互发展的助推器,对于维护民族团结与统一,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汉藏翻译任务繁重,工作严谨,尤其从事汉藏佛学翻译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的要求比一般的汉藏翻译更高,需要积极探索创新的发展路径,解决好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其发挥的作用,就必然要注重人的发展、人的培养,尤其要注重从藏传佛教教职人员中培养优秀翻译僧才。

一、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时代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是中华民族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①是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我国宗教工作成功经验作出的科学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新发展,深刻阐明了只有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宗教,只有实现了中国化的宗教,才能更好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才能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步中发挥积极作用。佛经翻译是我国翻译史上一次重要的翻译活动和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从整个中国宗教史的角度来看,汉代和唐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佛教的传入是在汉代实现的,而到了唐代,大力扶持儒、道、佛三教,佛教文化作为唐代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达到了鼎盛阶段。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后,促使与周边民族加强了文化交流,同时也开始了佛经翻译,尤其是随着唐蕃舅甥关系的新一步稳固发展,佛教的引进与佛经翻译也成为汉藏关系史上重要的一环”②。这些历史能够充分证明,佛经翻译成为历史上一次浩大的文化传播活动和文化再生活动,同时与政治、经济密切相关。因此,汉藏佛学翻译研究是一门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学问,它有助于各族人民了解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历史,促进在宗教和文化上的相互理解,培养和建立起他们在文化和情感上的亲和力,对维护民族团结,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正面作用,是社会进步的现实需求的时代命题。这一命题应当贯穿汉藏翻译,尤其是汉藏佛学翻译的始终,成为这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的主线方向。藏传佛教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是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典范,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经历代传译师、翻译家的辛勤努力,与藏族传统文化相融合,完成了中国化的重要进程。藏传佛教界出现过章嘉·若必多吉、十世班禅、喜饶嘉措等爱国爱教、兼通汉藏的大德高僧,像章嘉·若必多吉在将佛经翻译成汉、藏、蒙、满等文字上留下来不朽的功绩。③现如今,藏传佛教界共有17万左右宗教教职人员,他们是传承和发展藏传佛教这一文化的主要群体,他们也是新时代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主要群体,因此在这一群体里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养汉藏佛学翻译僧才,对促进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对加快藏传佛教新时代的中国化进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现今培养藏传佛教界汉藏佛学翻译人才过程存在的问题和积极因素

笔者有担任青海省藏语系佛学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师3年的经验,在实践和调查过程发现,在藏传佛教界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达到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汉藏佛学翻译专业性僧才的目标,既有自身的困难、优势,也有在学习使用环境的消积极因素。

(一)存在的困难及制约因素

1.学术门槛高。“从事这门学术研究的人至少应该兼通汉藏,并具备必要的梵文知识和佛学素养”。④接受藏传佛教传统经院式教育的宗教教职人员一般具备较高的佛学素养和必要的梵文知识,但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基础较薄弱,这与长期没能接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育和没有相关环境有直接关系;反观接受国民教育系列全日制院校毕业学生,不乏兼通汉藏,具备必要的梵文知识的人才,但佛学素养基础较差。两者相比较而言,因国民系列毕业学生没有语言障碍,攻克对常用佛学名词的理解和互译难题相对较易,经锻炼能够担任这门学术研究的专任教师。总的而言,完全符合需求的专业性人才的相对稀缺。

2.语言障碍大。藏传佛教教职人员是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主体,在这一群体中学习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养符合条件的汉藏佛学翻译专业性人才是主要任务。但研究表明,0-12岁是学习非母语外语言学习最佳年龄,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对语言非常敏感,语言接受能力也非常强。但大部分藏传佛教教职人员非儿童学生,已经错过非母语语言文字学习认知的最佳时间。因此,面对藏传佛教教职人员群体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应有别于儿童学生。

3.课程设置难。在青海省海东市、黄南州藏传佛教寺庙中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各大学经寺庙僧人都表示对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着强烈的愿望,但只有7%的寺庙表示政府委派教师在寺内任教,尽管如此,这些寺庙僧人也由于学经任务的繁重,不能安排固定、充裕的时间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其中包括了循化文都寺、同仁隆务寺两大学经寺院;在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环境这项调查中,有95%的寺庙表示没有良好的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环境。

(二)自身的优势及积极因素

1.藏传佛教教职人员普遍有较高的逻辑推理、记忆、辩论能力。“藏传佛教的传统学经制度,尤其是辩经是按照因明学体系的逻辑推理方式,辩论是必经方式。辩经以逻辑学的法则为主要内容,结合佛教的基本理论进行辩论作为入门,然后逐步深入,推广到其余几部论典,无论辩经哪一部经文论典都是根据因明学的逻辑推断形式相互辩驳,以加深记忆,深入专研,促进学修。寺院把辩经活动作为衡量一个学僧的学识水平,辩论才能和思路迟钝敏锐的重要手段。”⑤辩经作为藏族的寺院教育的一种重要教育方式,在人才培养、练习形式、辩论技术和道德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藏传佛教教职人员除扎实的佛学功底外,还普遍善于强闻强记和言说辩论,这对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成为汉藏佛学翻译人才是一个正向积极的因素。

2.公办藏语系佛学院教育为培养汉藏佛学翻译人才提供了积极条件。以青海省藏语系佛学院为例,紧紧围绕“建设具有青海特色、藏区一流、全国有影响的藏语系佛学院”的办学目标,已经初步建立具有青海特色的三级学衔体系。该校重视教学科研与教师队伍建设,思政教育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并行的模式,对培养汉藏翻译专业性僧才创造了极佳条件,对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三、作出的实践探索与作用提升的策略建议

(一)青海省藏语系佛学院作出的实践探索。探索方向是符合青海藏传佛教特点,传统学经与现代教育相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宗教造诣提升相促进、长期学制教育与短期政策培训相结合的新型办学模式和僧才培养模式。多方聘请优秀佛学经师,聘请1名“千人计划”高端人才编写《佛学汉语》教材,招聘兼通汉藏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专业教师讲授课程。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涵盖佛教“十明”学科、思想政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学科的课程设置,课程比例为佛学占60%,思政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文化通识占40%。这样的探索对解决课程安排难、跨语言交流障碍等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策略建议

为了实现在藏传佛教界教职人员中培养出优秀的汉藏传佛学翻译僧才,从而在藏传佛教中国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需注重发扬藏传佛教僧人良好的藏文基础和思维记忆优势,要注重培养优秀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师,精细安排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思政课课程,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应加强对佛学翻译这门专业技艺的培养。从培养汉藏佛学翻译僧才,发挥他们自身优势特点的角度出发,提出以下建议。

1.把握特色,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提升汉藏佛学翻译水平。藏传佛教教职人员普遍有较为扎实的佛学和藏语文功底,普遍善于强闻强记和言说辩论,这对学习语言和翻译无疑是一大利好。我们要因势利导,在聘用和选派专业教师、教材的编印、课程的设置等全方面考虑这项主要因素,激发广大藏传教职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喜爱。

2.坚持创新,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合理科学的课程设置。教师是推动教育实施的关键要素,汉藏佛学翻译作为专业性强的学科,需要由专业能力强的教师团队来培养。笔者认为,可借鉴各高校将语言类科目按学生基础分高级、中级、初级或A、B、C级3个层次班授课,要求专任国家通用语言教师需兼通汉藏且具备一定的佛学素养。青海省藏语系佛学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实践说明,如此更有益于藏传佛教界僧人接受,更有利于他们突破语言障碍。除此,笔者还认为,应该细化不同层次的班级对教师的知识组成特点和水平的要求,如初级班,一般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很差或没有基础的学僧组成,应由兼通藏汉的教师任教,主要任务打牢基础,突破语言障碍;中级班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较好的学僧组成,应由兼通藏汉,具备一定佛学素养的教师任教,主要任务达到可以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日常交流,翻译简单佛学辞藻;高级班则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良好的学僧组成,对教师的要求也最高,应由兼通藏汉、具备一定汉藏佛学翻译能力教师任教,目标任务可设到能够校勘翻译汉藏佛经,能够与内地僧人进行思想交流。基于这样的目标任务,还建议开设实践课,并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专业水平较高且具备一定佛学素养的人担任会话交流实践课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建议推行课堂授课教学与实践交流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与佛学理论、思政教育并重的课程设置。

3.瞄准关键,编印合理合法的专业教材。“教材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之一,通常与教师和教学设备并成为教育的‘三大要素’”⑥,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信息载体、教学内容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和主要工具,重要性不言而喻。青海省藏语系佛学院为培养此类汉藏佛学翻译僧才,聘请1名“千人计划”高端人才编撰了适合初、中、高等基础班的3本《佛学汉语》教材,佛学内容充实,汉藏对照,这些教材的应用确实为培养这类人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笔者建议各藏传佛教寺院僧才使用学习。

4.坚持包容,扩大人文视野,搭建好汉藏佛学翻译专业性人才交流平台。开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本身就是一个扩大人文视野的过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切,语言意义的生成、语言结构的选择、修辞策略的运用都受到文化价值观、文化特性的影响和规范。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安排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举行汉藏佛学翻译演讲比赛,组织汉传佛教代表和藏传佛教界汉藏佛学翻译僧才的交流活动等,提高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养成文化交流的开放态度,提升交际能力,促进文化的交流交融,更好地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笔者认为,党和国家一直重视关心民族宗教工作和文化交流交融,全国的藏语系佛学院应当率先作为,因势利导,在培养更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汉藏佛学翻译僧才上挑起大梁,承担搭建更多文化交流平台。

四、结语

汉藏翻译对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和民族交流交融过程中,扮演者不可替代的角色。汉藏翻译能够增强相互了解的机会,还能相互吸收文化精华,尤其汉藏佛学翻译,对促进深层文化交往交流交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开拓藏传佛教界僧才人文视野,培养兼通汉藏的佛学翻译僧才,对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铸牢藏传佛教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中国座谈会讲话,2020,8.28-29.

[2] 旺多.  论汉藏佛教界的交流与吐蕃时期的佛经翻译[J]中国藏学,2009,58-63.

[3] 李毛才让. 浅析章嘉·若必多吉的翻译业绩[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9(04).

[4] 沈卫荣 汉藏佛学研究之管窥[J] 法音,2010,03;16-19.

[5] 杨川. 藏传佛教辩经制度对英语辩论人才培养的启示[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02:135-138.

[6] 周拉 仁乃杰. 汉藏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 民族翻译,2020:91-96.

[7] 达哇才让. 汉藏佛经翻译理论比较研究[J] 民族翻译,2018:25-31.

[8] 阿旦.  就汉藏翻译史分析翻译在汉藏文化交流中的作用[J]商业文化.

[9] 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 坚持中国化方向培养藏传佛教爱国爱教高素质僧才[R]中国宗教 2020:21-22;

[作者简介] 李杰加布,青海省藏语系佛学院助理翻译;却藏项毛,女,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