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常见心血管类疾病中,冠心病一直属于发生率较高的病症类型,属于威胁中老年群体健康的主要病症。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属于冠心病患者最为常见的突发症状,在病发前患者多无明显不适感,该症发展速度快,对患者造成的影响较大[1]。在急诊治疗过程中辅助以胺碘酮治疗逐步在临床得到运用。本研究就针对胺碘酮在该部分患者治疗中的具体作用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对比治疗的方式展开研究,选入患者共计为60例,为本院在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所接诊,取组中30例,急诊治疗中对应治疗方案都以常规模式展开,即对照组,余下30例则额外借助胺碘酮治疗,即观察组。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56—79岁间,均值为(68.12±1.38)。而观察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在58—76岁间,均值为(67.98±1.74)。对比以上数据,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在入院后各方面治疗方案都按照常规方式进行展开,主要选用低分子肝素、安托法他以及阿司匹林等进行治疗,针对存在有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则需要借助利多卡因进行治疗。而观察组则需要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借助胺碘酮进行治疗,首次用药150mg,在10分钟内完成给药。随后持续用药,给与剂量维持在1mg/min。在治疗过程中结合患者恢复情况对用药剂量进行调整。若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存在心律持续不稳定则需要追加150mg。若观察到患者由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度转变为窦性心律则需要将给药剂量调整为0.5mg/min。
1.3 观察指标
研究中需对两组症状改善用时、用药中不良反应以及整体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在治疗中,若患者在用药后5h内心率下降,且在10小时内恢复到正常窦性心律,且各方面异常症状消失,即为有效。若在用药后患者心律仅得到改善,未完全恢复窦性心律,但各方面指标均趋于正常水平,即有效。若在治疗后,患者各方面症状未得到改善,且存在有更加严重的趋势,则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与两组有关数据都借助SPSS19.0进行处理,以百分数对计数数据表示,卡方检测,计量数据则借助均值±标准差表示,t检测,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整体治疗效果对比
结合对两组整体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以93.34%(28/30)存在有明显优势,P<0.05,详见下表1。
2.2 两组症状改善用时以及并发症统计
对两组症状改善用时以及并发症对比,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下表2。
3 讨论
随着冠心病的临床发生率持续增加,临床以及社会对于该症的治疗也越发重视。在病症影响下,容易促使患者出现多种并发症,其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属于最为常见症状,若未对患者该症状及时进行处理,将对患者健康造成更为严重影响,甚至危及到患者生命安全。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运用于该部分患者的药物存在有多种,但何种药物为首选方案,促使各症状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改善尚未有明确定论。
胺碘酮已经逐步运用到临床对该类患者急诊治疗中,该药在本质上为抗心律失常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存在有负性肌力作用,能够促使患者心律失常症状在极短时间内得到改善。此外,该药更具备有抗氧化的功效,能够针对患者体内多余的自由基进行处理,针对患者心肌细胞进行保护[2]。患者服用后能够在极短时间内针对β受体进行阻断,并针对心脏中钙离子、钠离子等离子通道进行关闭。此外,因胺碘酮属于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存在有多通道的特点,能够帮助患者心率自律性得到恢复,更能够达到提升心率触发活性的作用,使得折返激动功能得到改善。虽然胺碘酮在治疗该症中存在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但结合实际可以发现,部分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血压异常降低症状,部分患者消化系统同样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需要加以重视[3]。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就将胺碘酮运用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结合观察可以发现,在该用药方案的作用下,能够有效提升临床对该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促使患者心律失常症状在短时间内进行改善,进一步证实胺碘酮在治疗该症中的优势。
总之,结合本次研究可知,在急诊对冠心病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可优先以胺碘酮进行治疗,帮助患者各异常症状迅速得到改善,提升临床对该部分患者的综合治疗效果,促使该部分患者能够迅速脱离危险,加快恢复速度。
参考文献:
[1]尹立钢. 胺碘酮在冠心病快速型心律失常急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治疗的总有效率探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67(54):12.
[2]卢梓添. 胺碘酮治疗急诊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 2019,64(19):12.
[3]李丹丹, 朱志良. 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在冠心病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7,78(3):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