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古诗词传统文化

于娜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通顺街小学,010000

摘要: 古诗是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之一,在文化交流和碰撞日益激烈的今天,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重任。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推广,小学语文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语文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渗透到小学古诗教学中,利用古诗的历史文化特性,可以让学生认识、了解并感悟历史文化,传承历史文明,有益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所以教师必然要重视古诗教学,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
DOI:10.12721/ccn.2021.15704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就可以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利用古诗这个天然的载体让学生领悟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使学生在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提升文化素养,提高古诗学习效率。鉴于此,文章提出一些能够将中华传统文化有效渗透在古诗词教学中的策略,希望能够帮助教师提高古诗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一、诗中有画,发挥想象

小学中的古诗有很多描写大自然的篇目,作者通过短短几行字以独特的角度将绚丽的自然风光呈现出来,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联系生活景物,再现诗中的画面,品味和欣赏诗词语言的精妙,体会作者对诗词画面的深入刻画,给学生如诗如画的享受,将古诗的完美画面映入学生的眼帘,营造古诗的艺术氛围,将品诗赏画融于一体,让整个课堂沉浸在诗情画意中。

如贺知章的《咏柳》,第一句从总体上对春天的柳树拟人化,春天的柳树就像亭亭玉立的少女一样,穿着一身嫩绿的衣裳,彰显出春天的活力,作者通过“碧玉”二字将春天柳树的整体形态传神地表现出来,以“小家碧玉”衬托柳树的美。写完柳树的整体,开始写柳树的枝叶,一个“垂”字将柳树随风飘逸的神态描绘出来,“万条”表示出柳条之多,“绿”交代了柳条的颜色,“丝绦”描绘出了柳条的形状,七个字就将春天柳树的特点、风韵有效展现出来,并通过丝绦来彰显柳树的华贵和端庄。接着,作者用联想的方式发问,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传情地将柳叶细小如眉的形状写出来,赞叹大自然巧夺天工的技艺,最后一句进行回答,是二月的春风,点明了时间。作者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将设问与比喻融合,通过拟人赞美春天万物复苏,感叹大自然的巧妙,以新颖别致的角度描绘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现出春天无限绚丽的风光。贺知章既是写诗,也是描绘了一幅春天的画卷,从整体到细节,环环相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朗读古诗的时候,大胆想象,将作者描绘的景象画出来,将古诗与绘画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中优美的画卷。

二、还原形象,感悟情感

和其他体裁不同的是,古诗更加抽象,因此理解起来具备一定的难度。每一首诗歌中都有或多或少的意象,这些意象是诗词的核心,更承载着诗人的情思,只有正确理解意象和诗词的关系,才能准确把握诗词内涵。在早期的语文课堂上,当教师教学诗词一类的内容时,常常选择开门见山的方式,但采取这样的方法并不能凸显意象的重要性。因此,教师需要还原诗词中的形象,让诗中蕴藏的情思和形象相联系,帮助学生感悟诗歌情感。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墨梅》时,如果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直接诵读诗歌,理解诗意,学生很难用理智的方式解读意象的内涵。而且,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也很少为学生发掘意象中的象征意义,学生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诗词素养。因此,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方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形象的还原上。既然“梅花”是整首诗的核心元素,而这首诗又是诗人所画《墨梅》的注解,教师不妨从这幅画开始,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观察墨梅的形态、颜色、姿势,用直观的方式展示墨梅。在学生观察以后,教师和学生进行课上互动,让学生想一想王冕所画的《墨梅》,和生活中日常所见的梅花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凸显“墨”这一颜色,让学生从“象”回归“意”,揣摩诗人的用意。在揣摩过程中,学生意识到“墨梅”和一般意义上的梅花不同。墨梅洗净颜色,并不以俏丽的模样示人,和诗人所提的“只留清气满乾坤”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体现出诗人对梅花气节的赞誉和推崇。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从意象上领悟到诗人的情感。意象是诗歌的外显形式,想要把握诗歌内涵,必须还原诗歌形象,也就是探寻意象,发掘意象的深层次含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能从意象中定位诗歌的价值,体会诗歌中的情感。

三、借助媒体,再造“意象”

在学习古诗的时候,由于小学生受到年龄、阅历、经验等因素的局限,导致学生并不能完全领会意象的深层次内涵,甚至有的学生完全无法想象“意象”的表层含义。在这个前提下,当教师开展诗词教学,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因为“意象”是一首诗词的根本,当学生无法理解“意象”,无论教师如何口若悬河,都无法令一首诗走进学生的心里。鉴于此,教师不妨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再造“意象”,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让学生真正掌握意象的内涵。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夜书所见》时,诗中主要出现了“秋风、促织、篱笆、灯”等意象,当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理解难度。因为从这首诗描绘的画面,学生很难体会到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为了帮助学生体会诗中的情感,教师利用多媒体设施再造“意象”,用视频的方式展现诗歌内容,并引导学生认真观看。在观看的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从画面中体会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表示,“当我看到属于这首诗的画面,我的内心莫名产生一种孤独、凄凉的感觉。在那一瞬间,我好像化身为诗人,感受到了萧瑟的秋意。”还有的学生认为,“我想,当诗人在萧萧的秋风里看到远处的一豆灯火,一定会想起自己的家,想起自己的孩子,也许此时此刻的他正在灯下斗蟋蟀玩儿,还不知人间艰难。”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重造意象,学生很快领悟了诗歌的内涵。在诗词教学中,有的学生并不能完全跟着教师的节奏理解意象的意义。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拉近学生和诗歌的距离,让学生准确把握意象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诗词理解力。

结论:综上所述,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是国家和人民最宝贵的财富。利用传统文化开展小学古诗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古诗教学的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素养和能力,能够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就需要深入分析限制传统文化融入效果的限制因素,要重视积累小学生的语言知识,简化古诗学习的难度,要积极引导学生去体味古诗中的语言美,去感受小学语文古诗的意境美。同时,教师还要组织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教师才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感受传统文化,在学习传统文化时,深化对古诗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