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肺炎、高热均为儿科常见急危重症,危急重症是导致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1]。准确、快速识别危急重症,判断患儿已经存在或潜在的危急重症,启动早期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改善预后,降低患儿死亡率[2]。优质护理强调以患儿为护理中心,由责任护士提供连续的护理服务,旨在加强危急重症患儿临床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本研究旨在分析对急危重症患儿进行优质护理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接诊88例危急重症患儿随机分组。研究组男患儿24例,女患儿20例,年龄1~8(4.47±0.33)岁,疾病种类:重症肺炎15例,腹泻脱水14例,食物中毒10例,其他5例;对照组男患儿25例,女患儿19例,年龄1~9(4.49±0.35)岁,疾病种类:重症肺炎16例,腹泻脱水15例,食物中毒9例,其他4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P>0.05。
1.2方法
对照组:立即监测生命体征,协助责任医师评估患儿病情,准备好抢救药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研究组:(1)急诊收入危急重症患儿后立即安置于抢救室中,急诊护士协同急诊医师对患儿病情进行快速评估,了解当前症状,判断所需的急救护理,建立静脉通道防止脱水导致的休克,密切关注患儿体温、呼吸、心率值变化。(2)详细询问家属患儿病史,采集姓名、性别及既往病史等一般资料,了解患儿接触史,安抚家属情绪,针对急诊医生做出的初步诊断向患儿家属做简要介绍,解释下一步干预流程及注意事项,讲解家属需配合的要领。(3)高热惊厥患儿采取仰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物理降温,待患儿病情稳定后转至急诊留观室。转入病房时,急诊护士详细向对接科室医生及护士阐明病情,完善对接记录。(4)转入儿科后安排1名责任护士进行全程监护,建立患儿个人跟踪档案,保证护理的连续性。
1.3 观察指标
(1)抢救成功率。
(2)入院、出院时心率水平。
(3)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护理部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内容包括服务态度、检查说明、人文关怀等,出院前患儿家长填写问卷,每个项目包括非常满意、一般、不满意3项。
1.4 数据统计分析
运用 IBM SPSS 20.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推断;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推断。检验水准α=0.05。
2.实验结果
2.1 抢救成功率对比
研究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1)
表1 抢救成功率对比
2.2入院、出院时心率水平对比
入院时,两组患儿心率对比P>0.05。出院时,研究组患儿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2)
表2 入院、出院时心率水平对比
2.3护理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表3)
表3 护理满意度对比
3.讨论
危急重症患儿具有起病急骤、病死率高的特点,患儿年龄小,无法正确表达身心感受,治疗需正确识别,并采取有效护理干预措施,以最大程度降低死亡率[3]。护理人员在危重症患儿抢救过程扮演重要角色,需不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以挽救危急重症患儿生命[4]。优质护理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护理方式,以贴近患者、贴近临床为目的,以凸显基础护理中的人文服务,并以人文服务为核心,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整体提高危急重症患儿护理服务水平,进而提高满意度[5]。数据统计分析,研究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入院时,两组患儿心率对比P>0.05。出院时,研究组患儿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优质护理服务贯穿患儿入院至出院整个治疗过程,急诊入院护理人员积极配合主治医师进行病情诊断,做好家属安抚工作,针对高热惊厥患儿采取正确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转入病房时急诊护士主动与儿科医师做好交接工作,转入儿科后全程由一名责任护士进行跟踪护理,保证护理的连续性。
综上,对急危重症患儿进行优质护理可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心率水平,提高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赵元会,巨海春. 集束化护理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重症肺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凝血指标的影响[J]. 血栓与止血学,2021,27(5):894-895.
[2]韩雪玲,蔡露良,李莉,等. 儿科急诊危急重症患儿的无间隙护理模式应用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1,25(15):102-105.
[3]韦艳姬. 基于FTS理念的临床护理路径在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当代护士(上旬刊),2021,28(3):105-108.
[4]翟晋慧,李娇龙,徐威,等. 早期预警安全管理体系化护理对呼吸系统危急重症患儿的价值[J].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2021,9(4):296-300.
[5]关景超,刘嫣,王颖,等. 降阶梯思维在儿科危急重症患儿分诊中的应用效果[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1,27(16):2195-2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