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传感器应用于物理教学中,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加入传感器,能够使实验现象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实验现象背后的原理。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加入传感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此外,通过传感器对实验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通过将传感器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好传感器这一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和学习质量。
一、什么是传感器及其优点
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传感器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教学仪器、一种新的实验方法被引入了高中物理实验的课堂。传感器是一种可以把物理量或者是化学量转化成为更好使用的电信号的器件。传感器在某种程度上与人类的“五官”极为相似,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信息采集。在做物理实验的过程中,传感器能够感受比如压力、温度、湿度、位移、速度、流量、声强、光照度等不是电学的量,而且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把它们转换成电压、电流、电阻等的电学量,并且在此过程中还能把它们放大、传输或控制等。和我们日常所使用的实验器材相比较,在运用传感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还可以将实验过程变得可视化,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看到并理解所学的物理概念。不仅如此,传感器还可以使暂态现象凝固化,学生因此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本质。传感器还可以利用其可放大的功能使微观现象变得更加直观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过程中的微观变化。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做实验的时间增多了,也会更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探究教学。所以,传感器的使用可以使学生对于物理实验更加感兴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效率自然也就会提高。
二、合理使用传感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将传感器应用到物理教学中,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传感器能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到实验中,亲身体验实验过程。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物理知识。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些实验器材,如弹簧秤、皮筋、铁锤等。将这些器材通过传感器连接到电路上。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去连接传感器并记录下实验现象。接着教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铁锤会将弹簧秤的指针打到左边?”通过实验现象可以看出弹簧秤的指针向左偏移是由于铁锤将弹簧秤的指针打到左边而造成的。通过传感器对实验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能够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设计传感器实验,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传感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利用传感器进行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设计传感器实验时,教师需要考虑到传感器的使用范围、使用时间等因素,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传感器可以应用于很多物理实验中,如物理课中的“光的折射”、“电流强度”等实验都可以使用传感器来完成。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传感器的作用,并让学生了解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在进行实验时,教师应该保证学生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此外,教师还应该重视传感器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光的折射”一课中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圆形玻璃板在桌面上摆成一定角度后会看到一个像三角形一样的凸透镜。通过观察凸透镜,可以看到光经过圆形玻璃板后发生折射。
四、利用传感器实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传感器实验来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方法。例如,在学习《能量守恒》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能量守恒的原因,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传感器来记录实验过程,通过传感器来观察实验现象。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能量守恒定律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索能量守恒定律背后的原理。例如,教师可以将一块木板放在地上,然后用两个相同长度的木棒作为杠杆来推动木板。如果木板下面有一个金属块作为支点,那么就说明木棒与木块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通过传感器来观察这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情况。教师让学生利用杠杆和杠杆模型进行实验探究能量守恒定律背后的原理。通过传感器可以观察到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情况,同时也能观察到木棒与木板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力。
五、结合传感器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注重个人发展,忽略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因此,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加入传感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实验中,了解物理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例如在“浮力”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传感器实验。首先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小盒子,然后在里面装上几块浮板和一个浮力计,将浮在水面上的小球放入小盒子中。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你观察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在回答问题时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观察结果。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利用传感器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讲解的方式来给学生讲解知识,而很少涉及实验教学。但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需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课堂上加入传感器,可以让学生用传感器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然后通过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例如在讲“焦耳定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为了验证“焦耳定律”的正确性,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一个大钢球和一根长木棒,用胶带将长木棒固定在钢球上。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站在两个不同的位置对钢球进行观察和记录。观察发现当钢球转动时,会发出很大的声音,但当钢球静止时却没有声音。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学生可能会认为是钢球转动时发出的声音干扰了他们的注意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演示。在实验中将一个小钢球放在一根木棒上,让学生将木棒固定在钢球上进行观察。通过实验现象和教师的讲解发现小钢球转动时发出的声音并不是来自于木棒。通过传感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教师应该通过实验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七、运用传感器技术使实验过程可视化,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
首先,传感器所涉及的知识基础主要有热敏电阻、光敏电阻的特性、结构及其工作原理,还有与光电效应有关的外光电效应、内光电效应和光生伏特效应。此外,还会涉及红外线、霍尔效应及霍尔元件等,而传感器所涉及的技术手段一般就是数字电路。在物理实验的教学过程中,传感器的特性可以应用于很多的知识讲解中。比如,在讲“电流”这一课的时候,可以利用传感器让小灯泡变亮来让学生体会电流的存在;在学习“电磁感应”这一章节时还可以用传感器的作用让学生在物理实验课上自己动手实验,从而对电磁感应现象有一个直观而又深刻的理解。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切概念、规律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物理实验教学的成功经验表明,让学生“看到现象”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当传统的实验难以呈现相关的物理现象与过程时,运用传感器技术使实验过程可见化,有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例如:,在简谐运动过程中相对应的物理规律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很难同时观察到回复力、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四个物理量在运动过程中的大小变化和方向。我们采用了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采集运动数据,在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叠加合成图像,帮助学生建立起简谐运动完整的物理图景。具体做法是:在弹簧振子振动的实验中,直接将运动发射传感器作为振子固定在演示装置上并与位移接收传感器位置相对,使之水平振动,就可以观察到振动“位移‐时间”图像。再把力的传感器连接在弹簧上,就可以的到振动时“力‐时间”图像。再通过线性拟合、叠加等信息手段,帮助学生“看到”物理现象,总结物理规律,理解物理概念。
结语
传感器是将物理量转化为电信号的装置,是现代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仪器。传感器在教学中能够运用于实验教学、探究活动、生活实践等各个方面,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使物理课堂更加生动形象。教师在进行传感器教学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传感器是通过转换器将物理量转化为电信号的装置,因此教师在进行传感器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理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实验现象,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教师可以将传感器与传统仪器进行整合,将其作为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教具,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孔小军.高中物理传统实验与传感器实验的优化整合研究[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023中西部地区教育创新与发展论坛论文集(二).陕西省宝鸡市凤翔中学;,2023:2.DOI:10.26914/c.cnkihy.2023.044404.
[2] 屈琦.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的教与学[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0,46(2):94-96.
[3] 汤跃明.传感器技术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育,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