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

宁秋红

陕西省勉县第四中学,陕西,723003

摘要: 古诗词对青少年的成长意义重大,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我主要从三方面来做,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指导学生的朗读,从而引导学生在品味、欣赏古诗过程中,锻炼理解、思维能力,得到美的熏陶,自然就提高了农村初中古诗歌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兴趣;想象力;诵读
DOI:10.12721/ccn.2021.15704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古典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由于语言生动凝炼,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家园。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学好古诗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思维能力、文化素质都很有裨益。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也有规定:“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而传统的特别是我们农村古诗歌教学中,长久以来由于受到条件的制约,习惯走模式化道路,学生没有从古诗歌教学中体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也没有从中受到民族文化的情感熏陶。而今由于时代的发展,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改变,教学方式的改革,我们能够做好古诗词教学,下面是我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一点尝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鼓励学生多诵读、多积累

充分利用古诗词朗朗上口、押韵、对仗等特点,以及学生记忆力强的优势,鼓励他们利用晨读,课外时间诵读、积累。教师利用阅读指导课时间采用形式多样的考察办法,评选出古诗词诵读、积累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让他们成为带头人,带动更多的学生去主动诵读,积累古诗词,热爱古诗词学习。

2、运用信息技术,营造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1) 动手画画,激发兴趣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词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在教学中教师将抽象凝练的语言化为栩栩如生的画面,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人对六月的西湖景致做了极力的渲染,表达了自己的赞叹之情,教学时,引导学生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或用笔画下来,深入体会古诗词的意境。

2) 音乐激趣

古诗词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韵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诗词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奔放流畅的二胡曲《良宵》,表现一代文豪豁达超逸,乐观向上的宽广胸怀。

3) 补充拓展资料,激发兴趣

优美的诗词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密切相关,教师采用多媒体手段提供有关的时代背景的音像资料,能够生动形象的展现当时的历史状况、社会动态,为教学传递信息、铺垫知识又使学生更好地贴近作者理解作者。

4) 为学生搭建古诗词运用展示的平台

学校积极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结合学校的各种活动,开展班级诵读比赛,可以让学生个人、自由组成小组等多种参与形式朗诵、背诵古诗,评选“诗书班级”、“小诗人”等,以活动激起学生的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农村里,对一些新鲜事物接触少,所以在课堂上往往缺少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差。因此往往对古诗的形象、意境感受肤浅。在这种情形之下,多媒体技术则能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体的视觉画面,丰富学生感知,拓宽生活见闻,实现“情境教学”,从而顺利地再现诗中的画面,便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意境、主旨。比如,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诗中流露出的诗人身在异乡孤独、寂寞、思念家乡、挂念亲人的感情,就是成年人也难以领悟,更不用说学生。教学这首诗时,在学生理解诗意后,让学生边诵读边想象,然后再以多媒体出现这样的画面:深秋的黄昏,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冷飕飕的西风,在荒凉的古道上踽踽前行。缠满枯藤的老树,几只即将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再往前走,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面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我的又是一个思乡的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同时配上

凄婉的古典乐曲和低沉的古诗朗诵。学生借助多媒体的帮助自然会入情入境,与诗人同忧同愁。

三、指导诵读

今天的教学,特别重视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朗读教学。但在古诗的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古诗的诵读,而侧重于字斟句酌、条分缕析,或只是按如今的音和调来朗读,因而忽略了古诗的诵读美感,也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为此,我认为:教学古诗歌时,不要忽视了诵读。
所谓“诵读”,其实也不仅是记忆,而且有理解,在抑扬顿挫中理解古诗歌。    首先,诵读要注重节奏。古诗的诵读节奏的划分,通常有两种依据,或按音节划分,或按语意划分,也就是说在朗读时停顿的单位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意义。例如:“城阙辅三秦”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城阙/辅/三秦”;依意义可划分为“城阙/辅三秦”。一般来说,诗歌中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有/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 “晓镜/但愁/云鬓/改”。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其次,要注意诵读的音乐美。幼年和少年时的直感能力强,记忆力也强,若以唱歌的方法教孩子古诗,他们不仅很快熟记成诵,而且会有很大的兴趣,若老师善于引导,他们就会在毫不费力的情况下学习了。

再者,读出情感。朗诵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如果学生没有从文本中唤起内心的情感驱动,仅靠朗读技巧无异于走马观花。只有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相互一致时,才能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大凡文章,都是有感而发,言辞的音节长短,声调的高低疾徐,感情的沉郁奔放,自然而然的在心之统摄下融为一体。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在品味、欣赏古诗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得到美的熏陶,自然就提高了农村初中古诗歌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