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病毒感染免疫检验的研究进展

汤海美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杭州,310000

摘要: 医院临床数据中大多数疾病为病毒感染引起,病毒的繁殖速度较快,且易在繁殖期间出现变异现象,导致疾病进一步发展,因此,做好病毒感染检验工作十分必要。结合病毒感染有关免疫检验结果能评定患者疾病类型和病情严重度,为开展进一步诊疗发挥指导作用。本文综述了病毒感染有关免疫检验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开展病毒感染检测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病毒;感染;免疫检验;检验方法
DOI:10.12721/ccn.2022.15915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较多疾病出现和病毒感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病毒寄生于细胞中,繁殖迅速,变异的机率较高。因此,尽早检测出病毒感染对早期治疗、控制患者病情、改善其预后有着重要意义。以往常规检验方法常常无法满足临床对各类病毒所致疾病的诊断需求。伴随免疫检验技术日益成熟,病毒感染的检测准确度也有了相应提高。免疫检验是指经检测参加免疫应答有关免疫细胞功能和数量以评定疾病的方式,其对疾病诊断、发病机理、免疫治疗和预防接种效果评估等具备重要价值。因免疫检验法能够迅速检测出待检物中的病毒,同时能测定出部分特定抗体浓度和类型,在病毒早期诊断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1]。本文围绕病毒感染有关免疫检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内容如下:

1病毒所致机体免疫受损及其作用机制

病毒颗粒较小,且结构较为简单,在宿主细胞中严格寄生,可引起宿主细胞功能受损,产生免疫病理变化。细胞被病毒感染后,会减少免疫分子有关表达合成,进而使得机体的免疫应答降低;宿主细胞发生病毒感染后可使机体产生病理性免疫应答,若这类应答对非免疫组织产生作用,会引起器官免疫受损,造成组织以及器官损伤。有研究提出[2],病毒所致免疫受损的主要作用机制包含:(1)免疫系统抑制:于宿主中出现慢性和多重性感染;(2)经病毒合成蛋白质表达于细胞表面,于细胞介导细胞毒性作用、补体激活作用下,导致细胞损伤,特异性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能识别出该类膜抗原,增强杀伤力;(3)病毒抗原以及抗体复合物在具有滤过功能的基膜和血流缓慢区域沉积,引起损害;(4)免疫应答期间,激活补体,导致炎症反应,可直接杀伤细胞;(5)具备和病毒同样表面抗原的组织、器官以及细胞,受交叉免疫反应影响于免疫应答期间受到损伤。

2病毒感染早期免疫检验技术

2.1酶联免疫法

酶联免疫法源自于酶联吸附试验,是将免疫反应的特异性与酶催化放大作用充分结合的一类分析方法,主要有间接方法、捕获方法、双位一步方法、双抗体方法以及竞争方法,其中双抗体方法为病毒抗原早期检测的常用方法。病毒感染的检验工作中,酶联免疫法是蓝舌病和猪伪狂犬病等疾病的一项标准检验技术。马震原[3]等将酶联免疫法应用到猪伪狂犬病的诊断中,发现该检测方法与中和试验之间的阳性符合率为94.00%,阴性符合率为96.92%,总体符合率为96.11%。

2.2放射免疫法

放射免疫法来自于1960年德国科学家建立的放射免疫分析有关技术,其原理是被同位素标记抗原与未被标记抗原和抗体之间发生竞争抑制,属于一类体外微量分析技术。该类方法有着简便、灵敏性高、特异性好和采样量较少等优势,但因测试的样品内含放射性物质,会一定程度影响研究者机体,同时可能产生假阳性反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以及发生交叉反应等。当前,病毒感染的免疫检验方式,放射免疫法常被应用到乙肝病毒分类检测中。颜晓芳[4]通过放射免疫法对确诊的共100例乙肝患者开展乙肝5项检测,为临床早期诊断乙肝提供准确参考依据。

2.3免疫荧光法

免疫荧光法可分为荧光抗原方法和荧光抗体方法,因荧光色素能和抗体球蛋白相结合,因此被使用到定位以及抗原测定中,也能和蛋白质相结合,被使用到定位以及抗体检测中。该类方法有着较高的特异度、敏感度和高效性,然而检测结果缺乏客观性,同时检测技术比较复杂。李革[5]等将免疫荧光法应用到上呼吸道微生物感染患儿的检验工作中,在400例患儿中共检出345例病毒抗原阳性,检出率为86.25%。其中流感病毒占比56.52%,腺病毒占比18.84%,呼吸道合胞病毒占比9.86%,副流感病毒占比7.25%,肠道病毒占比3.48%,间质肺病毒与其他占比2.03%,结果显示通过免疫荧光法能较快速检测出上呼吸道感染者病毒抗原阳性,并可协助临床鉴别出感染的病毒类型,对于疾病诊断及治疗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2.4中和试验法

中和试验方法即标准试验法,有定血清、定病毒两种稀释法,其将检测到病毒感染力作为基础,比较病毒经过免疫血清中和后的残留感染力作为依据,评定免疫血清对病毒的抑制能力。当前,临床多将该类方法应用于鉴定病毒株类型以及病毒抗原性分析等工作中。吴雅楠[6]等将中和试验应用到群体血清样本脊髓灰质炎有关病毒检测中,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假病毒存在型特异性,同时和脊灰病毒电镜形态相似,制备出的脊灰假病毒可以满足群体血清内抗体水平检测要求。孔筱筱[7]等将微量中和试验作为金标准,积极建立起新冠病毒有关中和抗体的高通量检测技术,结果显示具备较强可行性以及科学性,为新冠疫情的常态化防控带来重要技术手段。

2.5血细胞凝集法

据有关实验表明[8],部分病毒存在促使动物红细胞聚集的能力,这一能力又被称为血凝。血细胞凝集法是利用该类特性设计而成。此外,结合病毒的血细胞凝聚能力可被对应抗体抑制的特性,设计得到血凝抑制试验。血细胞凝集的方法通常被应用到梅毒螺旋体的检测工作中,但该类方法仅仅可以确诊梅毒,不适用于疗效检测[9]

2.6免疫电泳法

免疫电泳法通过抗原抗体附带电的特性,于外部增加1个电场,采用带电物体于该作用力作用下完成运动,经观察物质运动数量多少以及运动速度,从而对病毒的种类做出鉴别。

2.7其他方法

除以上各类检验技术之外,其他检验技术包含沉淀方法、扩散方法以及对流电泳方法等,在病毒感染免疫检测过程中也发挥着一定作用。

3病毒感染新型免疫检验技术

3.1胶体金技术

胶体金技术是以胶体金作为示踪物应用于抗原抗体实验过程的一种新型免疫技术。胶体金是一类小型金颗粒,和蛋白质相结合后可影响生物特性。该检测技术方便且有着较高敏感度以及特异度,同时安全性较高。临床常将这类检测方法应用在流感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病毒检测中,还可用于检测血清内甲胎蛋白含量。杨慧[10]等将胶体金技术应用到流感病毒检测中,结果显示该技术和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之间有着较高一致性,且具备较好灵敏度和特异度。胶体金法是一类可靠辅助诊断技术,应用于甲型、乙型流感快速诊断中,可最大程度协助临床尽早采取药物开展对症治疗。对于临床症状和流感较为相似,然而胶体金法检测结果为阴性者,建议结合其临床表现,在必要情况下开展进一步PCR检测以明确诊断,防止发生漏诊情况。董莉[11]分别通过胶体金法、酶联免疫法开展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结果显示,胶体金法检测疾病有着更高的敏感度以及特异度,而酶联免疫法有着更高的诊断符合率,于实际检测过程中,对于高度怀疑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患者,可将这类检测方式联合应用,为临床诊断带来更加可靠的依据。

3.2重组免疫实验

重组免疫实验当前主要被应用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以及丙肝病毒抗体检测中,和酶联免疫法相比较,该方法通过横线式排列不同类型的抗原,后结合于硝酸以及纤维素横条内,再放置在长条的凹槽反应盘中,和底物显色之后可针对性提示血清内抗原。李姗珊[12]等将重组免疫印迹应用于论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有关抗体不确定情况中,结果显示女性经重组免疫印迹确定抗体不确定带型多为gp160、gp160与gp41以及p24,于有限条件下能够优先对高转阳率带型(即gp160以及gp41)、高转阳率人群(即老年人)强化随访工作。张鸿[13]等将重组免疫法应用于丙肝病毒检测中,最终得出结论如下:有必要对所有酶联免疫法显示阳性的标本开展重组免疫法确证,尤其是在阳性酶联免疫结果和低危人群当中,酶联免疫检测的吸光度数值能够提供更充足的信息。

3.3发光免疫检测

发光免疫检测是通过将发光系统以及免疫反应二者充分结合,应用于抗原抗体检测中的一项新技术,该方法具有较高灵敏度以及特异度,同时该检测方式的标志物为发光剂,稳定且不容易分解,不存在任何的毒性作用,不会对操作人员健康产生影响,有着较高性能。除此之外,发光免疫检测较早期方法相比检测时间显著缩短,能在更短时间内对患者做出诊断,因而更快到达治疗阶段。发光免疫检测属于病毒感染现代检测技术中极具优势的测定方式,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李虎虎[14]等将多重荧光PCR法、免疫荧光法应用到呼吸道急性病毒感染的检测中,结果显示,前者对于病毒的检出率较后者更高,说明多重荧光PCR对于呼吸道的病毒感染有着更高检测价值。张立[15]等将实时荧光定量PCR应用到儿童EB病毒感染中,结果显示:958例疑似EB病毒感染的患儿中共有577例确定存在感染,这类检测方式有着迅速以及早期等优点,在临床上具备广泛的应用价值。

4小结

病毒感染会给机体带来较为严重的损害,其侵犯人体,在细胞中寄生,使得机体的免疫力降低,造成免疫受损。伴随医学技术不断进步,以往病毒感染有关检验技术正日益被新兴技术代替,更多高效、便捷、安全且特异的技术被实验人员接受。虽然如此,临床在病毒感染免疫检测过程中依旧存在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根源是生物学差异性和受检对象自身差异性。此外,这些问题还和技术误差以及方法误差有关。从主观方面而言,不当测量方式、混乱实验秩序、浓度超标、无效实验底物、实验污染以及抑制因子错误引入等可引起实验结果偏差;从客观方面而言,标本收集时间、来源和方法不当,实验底物特异性缺乏和多重感染等也能增加检验误差。因上述因素影响,检验结果可能出现假阳性。因此,对病毒感染的免疫检验,还需有一个更为客观的判断和认识。

参考文献

[1]康旭丽,崔菲菲.儿童EB病毒感染免疫学及炎症感染检测指标分析[J].国际病毒学杂志,2019,26(1):34-37.

[2]孙捷.新生儿细菌与病毒感染免疫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变化[J].中国妇幼保健,2019,34(2):342-344.

[3]马震原,王淑娟,闫若潜,等.猪伪狂犬病病毒gB蛋白抗体竞争化学发光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J].畜牧兽医学报,2020,51(3):574-583.

[4]颜晓芳.乙肝五项、PreS1Ag及HBV-DNA联合检测对乙型肝炎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科学,2021,11(9):175-178.

[5]李革,余怡如,陈放.免疫荧光法应用于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微生物快速检验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1,17(24):94-97.

[6]吴雅楠,朱文勇,周健,等.脊髓灰质炎病毒假病毒中和试验测定血清中和抗体滴度的研究[J].病毒学报,2020,36(5):802-808.

[7]孔筱筱,张诗晗,李志锋,等.基于微量中和试验的新冠感染者血清样本中和抗体高通量检测方法评价[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1,36(3):306-310.

[8]左迪,刘小杰,吴东蕾,等.维生素C对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侵染后红螯光壳螯虾血淋巴免疫机能的影响[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1,36(6):943-951.

[9]陈亚娟.不同检验方法筛查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价值比较[J].河南医学研究,2021,31(18):3427-3429.

[10]杨慧,程娟,潘秋辉.胶体金技术检测流感病毒的应用评价[J].国际病毒学杂志,2019,26(6):423-426.

[11]董莉.在临床疑似艾滋病血清HIV检测中ELISA法与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法的检测效果分析[J].黑龙江中医药,2021,50(3):440-441.

[12]李姗珊,朱丹,高钰双,等.737例HIV抗体重组免疫印记的不确定情况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20,47(23):4340-4343,4399.

[13]张鸿,苏兴利,刘晓兰,等.重组免疫印迹实验在HCV感染诊断中的价值[J].陕西医学杂志,2007,36(3):314-315.

[14]李虎虎,王宝强,王原媛,等.多重荧光PCR法和免疫荧光法诊断常见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一致性研究[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21,29(9):1528-1531,1563.

[15]张立,王景胜,林洁.PCR检测对儿童EB病毒感染的临床价值探析[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8,29(8):49-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