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班主任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领航者”,除了要完成课程知识的教学任务外,还要负责班级管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作为班级管理的执行者,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的理念直接影响到班级管理的水平。因此,初中班主任应当顺应教育改革的新形势,积极创新班级管理策略,运用有效手段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引导初中阶段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帮助初中生在班级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2 初中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班级管理以班主任为主要践行者,因此班主任班级管理能力以及班主任自身的道德素养、班级管理方式等都将对班级管理形成影响。良好的班级管理模式能够为学校和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促进中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班级管理中,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特殊性、复杂心理因素,学生家长教育方式不尽合理,班主任教师同样存在着管理理念滞后、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等问题。在进行班级管理中,一些班主任把学习当成了管理的关键,片面强调学生学习对学生的道德素养以及价值观念等无视。班主任对学生成绩的关注过多,班级管理中成绩第一,没有仔细观察过学生在学校中的种种表现,没有及时正确地引导学生价值观念,影响着学生全面发展,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班主任管理中也难以做到一视同仁。另外,由于家长和学校对于学困生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部分学生家长对学困生的期望值过高,造成了他们自身不良心理问题的出现。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尽管班主任已经认识到学困生在班级整体管理效果中所起的作用,但是,工作中并没有正确的引导学困生,所采用的管理方式不够科学,影响班级整体管理气氛。而学困生由于自身特点,容易产生消极、自卑等负面情绪,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自卑感强烈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班集体建设和发展。因此,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时候,班主任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制定符合班级管理要求的策略,保证每一个班级都能实现健康和谐发展。
3 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
3.1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在班主任教师管理中采取的管理方式上可以见得,以往采取的传统教育管理方法主张班主任管理需要认真、严肃,这样才能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但事实并非如此。假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一味地要求学生严格,只会扼杀了学生的天性。而且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班主任过于苛刻的态度,非但无法让学生们所接受,还会引起学生的反叛心理。显而易见这样的管理方式是行不通的。因此,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时,班主任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特点,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对他们予以正确对待。实际上在班级管理中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都应该用积极的心态去感化学生,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温和和民主,使学生主动地听教师指导和管理,在管理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在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中,班主任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主要工作,让学生的综合性素养不断提升。不但有利于提高课堂气氛,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集体荣誉感,还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互助的良好氛围。在实际管理中班主任应关注学生的发展并给予更多的鼓励,对学生要多一份信任,特别是班级规章制度的建立,班主任要多听取学生意见,使其参与进来,使其真正体会班主任对自己的期待,在课堂上体会民主班级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对班级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唯有建立平等、自由、友好的师生关系模式,才能更好的取得同学们的信赖,调动学生课堂活动积极性,增强班级管理整体成效。
3.2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际班级管理当中,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核心位置,这样才能顺利的进行班级管理工作。初中阶段作为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学校和教师给予充分的重视,做好初中阶段班级管理工作。班级管理工作虽由班主任来承担,但是班级是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个共同集体,所以,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时,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班级事务中来,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等。比如为了让班级管理更加具备实效,笔者在一次班会引导同学们对班级管理措施提出自己的建议,一名学生说希望大家保障课堂上课不迟到、不扰乱课堂秩序,在这名同学的带头之下,班级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时笔者引导学生将这些建议写下来,并整理出来,贴在班级中。在后续学习中,学生们都自觉遵守自己定下的班级制度,班级氛围更好了。因此班主任需要认识到如同学们对班级规定不予承认,将使班级规定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在制定条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建议,通过在课堂上交流和讨论,健全班级管理制度,把学生吸引到班级事务管理中来,增强学生与规范规则之间的合作程度。此外,班主任还可以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来增强班级管理效果。教室布置属于显性教育,更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重点内容。班主任应该在班级布置中体现出人文关怀和育人功能,营造和谐、温馨的学习气氛。班主任可以设计与其班名有关的文化墙,可张贴美文,出示同学们的好作业、可开辟“你追我赶”专栏,全方位地进行评比,培养竞争意识、可安排图书角,让同学们尽情地读、也可安排书画园地,使学生美术作品能出现在舞台上,以多种形式凸显学生核心地位,以此让班级管理工作得以取得实际效果。
3.3 建立奖惩机制
初中阶段的学生其行为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的,主要有学生的内在动力以及学校的规章与奖惩制度等。其中学校的奖惩制度则是一种良好的强化学生行为的机制。良好的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班主任教师可以通过构建奖惩机制对学生的行为加以约束。初中阶段作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初中生进行有效的奖惩机制建设尤为重要。由于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其生活经历尚尚不丰富,因此实际生活容易产生共性错误和疑问,因此教师在构建奖惩机制时可以从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出发,列举学生学习生活中易产生的一些问题,细化班级管理规定奖惩,让学生受班级管理规定制约,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加强班级管理等方面取得成效。班级管理规定,就是班级学生应该自觉遵循的规范,而有些同学有不认可甚至是不遵守的行为,教师则可以通过适当的奖励与惩罚制度让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的积极性自然得以提高。
简言之,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教师需要优化管理方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核心位置,引导学生参与到管理中,通过构建奖惩机制让管理落实,提高班级管理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斌元.新时代下初中班主任管理策略探究[J]. 学周刊,2021(35):175-176.
[2] 石玉慧.新课改下初中班主任高效管理工作的策略探究[J].学周刊,2021(34):167-168.
[3] 许爽.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