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富含多种营养,且做法多样,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要想将其产量和质量进行提升,并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推动农业的发展,就必须对相关的栽植技术进行研究,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方式对小麦栽培工艺进行优化,并找出影响其生长和高产的主要因素,对病虫害问题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理,从根本上提升种植收益。
1.小麦的栽培技术
1.1品种的选择
在小麦的栽培技术中对品种的选择是相当重要的一项工作,应当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根据不同品种的生长特点,选择适用性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这样不仅能实现发芽率的提升,还为日后的丰产和优产提供了有利保障。在品种的选择上,应当对当地气候条件、温度情况、土壤性质以及光照时间和降水量等进行充分考虑,选择更能适应当前环境的麦种,从而保证栽植的效率和质量。
1.2对种子的处理
在进行播种之前应当对种子进行妥善处理,这样不仅能提升发芽率,还能提升幼苗的生长质量,由于农民预留的种子大多存在形状上的不一致,甚至还掺杂一些其他品种或带病的种子,在播种之前应当对其进行筛选,这样才能保证种子的质量,为更好的出苗奠定基础。在播种之前还要对种子进行充分晾晒,这样不仅能防止发霉、生虫,还可以唤醒种子的休眠期,是发芽率得到提升,更有利于小麦作物后期的生长。
1.3小麦的播种
小麦的播种首先应当注意对播种时间的选择,小麦的种类不同其最佳的播种时机也有所不同,通常冬小麦在每件的9、10月份播种,春小麦在春节过后播种最佳。其次要注意播种的密度,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密植,是提升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关键,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一般情况下每亩地播种的麦种在9千克左右为最佳,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对于分蘖能力较弱的小麦以及土壤干旱且养分较低,要将播种量适当增加;对于分蘖强且土地比较肥沃的区域可以适当减少。另外对于播种的方式,通常选择机械式分条播种,将行距控制在20厘米左右,并且控制好播种的深度,保证小麦的生长效果。结合多年小麦种植经验可以看出,在普通肥力的土壤种植时,播种深度应当控制在3-5厘米为宜;在土壤肥力较差,不能提供足够的生长条件,或播种时间较晚,应当采取浅播的方式进行;如果土壤肥力较好,生长条件充足,播种时机恰当,应当进行适当的深播,但要注意的是不能够超过最大深度。
1.4对田间土壤的处理
为提高小麦的产量,播种前需对田间土壤进行处理。一方面,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为小麦的生长做准备;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去除田间杂草,促进小麦对营养的吸收。在播种前,可用拖拉机或其他农业工具进行耕地,控制耕地深度在25厘米左右,保证土地软绵、平整。
1.5进行合理的施肥
合理有效的施肥对小麦的生长至关重要。小麦对大量元素的吸收,随着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生长状况而变化。产量要求越高,吸收养分的总量也随之增多。一般栽培条件下,每形成100kg的小麦籽粒,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素3kg左右,五氧化二磷1-1.5kg,氧化钾2-4kg,氮、磷、钾的比例约为3:1:3。
1.6收获时机的把握
小麦的最佳收获期是蜡熟末期,收获过早或过晚,均会导致千粒重和产量降低。蜡熟末期的标准为植株茎秆全部变黄,叶片枯黄,茎秆尚有弹性,籽粒内部呈蜡质状,含水率30%左右,颜色接近本品种固有光泽,用力能被手指甲切断。据调查,小麦完熟期收获的比蜡熟末期收获的千粒重一般降低2.4克,每亩减产小麦13~15公斤。
2.小麦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理
2.1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2.1.1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利用害虫对物理因素的反应而达到预防害虫的目的,如利用光照、高温、湿度、红外线、超声波等驱逐或杀死害虫,其好处是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保证小麦不受病虫害威胁。
2.1.2化学防治
通常的化学防治是指使用农药和杀虫剂来实现对病虫害的控制。将农药喷洒在小麦田上方,或将药剂拌入小麦种子内,起到预防和治疗小麦病虫害的作用。化学防治是小麦病虫害防治最主要的措施,能防治绝大多数的病虫害。
2.1.3生物防治
主要是指采用生物治理的方法,在小麦田间形成一条生物链,用对小麦有益的生物抑制另一种对小麦有害的生物,进而保护小麦的生长发育。生物防治的好处是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无污染。
2.2小麦各主要生长期的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2.2.1播种期
播种期的小麦病害主要以条锈病、白粉病、雪霉叶枯病和黄矮病为主,同时要防治地下害虫。该时期的小麦刚萌发,物理防治会对苗有一定的损伤,一般以化学防治为主。在前期拌种时,可采用药剂拌种控制苗期地下害虫和蚜虫危害,预防小麦黄矮病的发生。
2.2.2分蘖期
此时期是小麦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期,主要病害以小麦锈病和小麦纹枯病为主,虫害有蝼蛄、金针虫等。该时期病虫害较多,需加强对麦田的监测,防治措施以物理和化学防治相结合,如及时拔除杂草、针对性的喷洒农药等。
2.2.3拔节期
此时期主要以防治白粉病和地下红蜘蛛为主。白粉病主要伤害小麦叶片,在田间要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可采取喷施农药、杀虫剂的化学防治措施。用药量可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红蜘蛛的数量来确定。
2.2.4扬花期
此时期发病率较高,病情最为复杂,常见的有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虫、吸浆虫、雪霉叶枯病等。该时期多实施化学防治措施,根据病情,有针对性的使用农药或杀虫剂。同时,可在喷施叶面肥时掺混农药起预防作用。
结语:要想实现小麦的高质高产,就必须不断更新科学的栽培技术和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在小麦生长的整个周期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管理的最佳时机。小麦的高质高产关系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还需进行深入研究,以期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实现小麦的高质高产。
参考文献:
[1]潘永翠.小麦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5,(22):67.
[2]张连胜.小麦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5(08):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