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吴莺评

福建宁化城东中学,365400

摘要: 作为九年义务教育课程,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在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其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其中,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与实际生活先联系,能有效地改变人生。
关键词: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DOI:10.12721/ccn.2021.15704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九年级正处于一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道德和法治教育的重要阶段。为培养适应社会、生活、民族需要的健康人才,必须加强教学与生活的统一。在九年级学生的道德与法制课程中,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内容。教学模式下,要使德育与法制教育更加贴近生活,使得教学水平逐渐提高。

1.道德教育与生活结合的重要性

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通过与生活相联系,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从而实现教育目标。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必须符合社会基本标准,以便通过这类课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学生,实践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最便捷途径。实践是检验知识和成绩的关键,创造课堂生活是实践的重要基础。过去的教学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教师在讲解知识时,都忽略了如何交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使学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往往不知所措。初中是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价值观念还未成熟,对社会影响很敏感。假如没有有效的指导,学生就会转变为一些极端的行为或不可逆转的状况。所以,道德教育与生活的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既能教会学生有效地使用所学知识,又是指导学生行动的重要基准,也有助于确立正确的三观,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未来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2.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原则

2.1教学内容生活化

每个教育单元都有其独特的教育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教学要点,修正教材所传达的道德基准和观念,找出与教育内容有关的生活材料,增加教育内容,启发学生的思维,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相应的道德和法治教育[1]。举例来说,在讲述父母对孩子的爱,课堂教学中引入典型的案例介绍,在上课前,可以看一些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录像,如在2008年四川大地震,就越能体现父母的爱。从播放的教育视频中,一对母女在废墟下被挖出,在地震发生时,母亲用胳膊紧紧保护着孩子,用肉眼和血肉支撑着孩子再生的空间,阻止建筑倒塌,这个孩子在母亲的怀里活了下来,但母亲已无法支撑起脊梁。虽然只有几分钟的视频,几张图片的教育效果,是许多语言无法解释的笔触,故事虽简单,却能让学生感受到家长对孩子的爱。将教学内容放在日常生活的具体实际内容上,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表现,对学生的共鸣也会增强,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2教学目标生活化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行为的终极目标。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心理成长,都会产生一定的变化,九年级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世界和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逐渐从自身性格中独立出来,但这些学生并非完全真正地独立于社会,学生对世界和社会的认识并非全面,而是完全错误的,九年级的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阶段,如果强迫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教育,学生很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在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可以以典型的社会事件传达正确的思想,实现道德教育目标对生活琐事的要求,以精益求精的方式实现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律素养,及时修正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比如,对于9年级的学生要求学习“核心社会主义价值”这一教育目标,老师并不要求学生把答案写得很好,而是要求学生高举旗帜,认真贯彻执行。

3.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相关策略

3.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整个课程进行整体调整和导入十分重要,导言是课程的第一部分,是做好课程的前提。如无特殊情况,教师要避免引入无聊词汇,按照教学方法和生活多样化的原则,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同时也要抓住九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课程介绍方法,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已经实现了教育机构数字化建设,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教师必须事先准备好与教育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等电子材料。老师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活动,适时予以介绍。

3.2巧妙地设置生动的情景

指导性策略是指以适应学生在特定指导状态下的需要为前提,实现指导目标的指导行为。新课程改革,主张教育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并结合问题要求进行与实际情况一致的教育,这实际上需要在教育过程中解决。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可以更有效地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学习。依据教材的内容,教师可引出课堂上的可能性,设置生动的情境,将课堂中的主角变成学生,创造合适的问题环境[3]。通过对问题事件的推测和角色扮演,学生能够了解对问题的想法和感受,并通过解决问题得到深刻的理解。在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以便观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分析学生的问题,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3.3把实际和时事热点带进课堂

认识源于生活,教育有助于生活,尤其是道德和法律课程,与实际生活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这不只是基础知识,更是人生经验和准则。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确保其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建立科学人才的培养体系,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国家。同时,这里也是一个崇尚法制、优质公民的社会,将现实活动和时事热点引入课堂,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和讨论的兴趣,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理解与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渗透,促使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从这一问题出发讨论学生,使学生树立内心的道德标准,在面对生活中同样的问题时,能够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偏离正确的法律路径。通过对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有效地结合教师所设置的指导情境,在课堂教学中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于法治的知识。举例来说,在讲解“我的责任”这一课时,为使学生参与到事件中来,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举出相关的热点,如2018年10月,《重庆公交坠江事件》,教师向学生提问,提出了“责任”这个主题词语。指导学生进行磋商,要使学生明确概念,明确责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责任的意义。

结语

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就是把课本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使学生易于理解,从而实现教育目标。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去探索与道德法治相关的现实事件,要使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感受到课堂知识的魅力,体验生命的激情,教师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教导学生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李泓皓.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读写算,2020(28):161-162.

[2]李新村.关于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中),2019(0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