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但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核心局限于对学生低阶思维的知识及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思维模式固化,思考能力弱化,思维惰性增大,知识停留在了浅层次的认知层面,导致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层次思维,从而激发学生深层次思维,转变其思维模式,拓展其思维深度。
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特征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通常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包括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等主要内容,且是集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与其他学科课程教学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特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开展是促进非英语母语国家实现国际交流、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有效路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影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较多。当前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其中包含教育观念、师资队伍、生源质量等因素,又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建设等。一些教学结果也会影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还有校园文化、班风等教学环境因素。第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存在教学环境复杂性的特征。学校学风和社会环境共同组成教学环境,且学风又包含学生学习风气,以及学校学术风气、治学风气等。在学风建设和发展中学风作为一种群体风气,关系着道德问题,也与学校历史沉淀、管理体系、文化传统之间存在很大关系。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英语能力和应用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传统课堂教学本来可以通过大学英语教学成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但是随着社会各种大学英语培训机构和快餐式教学方式的出现,导致传统大学英语重视基础、重视内涵的教学方法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并影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在这些复杂的教学环境影响下,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也带来很大影响。第三,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学生基础存在差异性特征。大学生因为受地域、中学阶段英语教学条件、个人学习水平差异的影响,所以在英语课堂学习中呈现出较大差距,英语学习能力也参差不齐。第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过程具有系统性特征。由于大学英语教学具有较强的系统工程特点,所以学校应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从而才能更好地实施英语教学课程要求,不断实现英语课程教学提出的教学目标。尤其是教务处和学工部更应该积极与大学英语教学之间互动和联系,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提供保障。第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具有实践性特征。教学过程中英语课程属于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在具体教学和实施中主要停留在课堂,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主要场所也是课堂,又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和控制学生情感因素、协调学生英语学习行为的地方。以上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含义和特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一定知识的传授,更需要运用活泼和比较真实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加强语言学习主体和学生之间的大量交流、交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路径探究
(一)提高对英语学习与创新思维关系的认知
英语教学不仅需要重视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发展,也需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但在教学中,创新思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主要源自于教师未充分考虑到英语学习与创新思维之间的紧密关系,因此需要提高对两者关系的认知。一方面,创新思维需要逻辑思维的有力支撑,英语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的学习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英语强调各个语法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强调主语与谓语在单复数以及语义上的一致关系,强调词与词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连接词的使用,侧重逻辑思维。学习与分析英语中的词汇语义关系、短语搭配关系、句子结构成分等,不仅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资源,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可以运用语言的创造性,使用新颖的语言,描述事物、环境、生活、观点或思想等,培养创新思维。
(二)教学理念创新
创新教育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大学英语课程不仅具有语言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要使大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大学英语教学需要体现通识教育精神。通识教育强调把受教育者作为一个主体性的、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的教育,是关注受教育者的生活、道德、情感和理智和谐发展的教育。通识教育注重知识的整体化和综合化,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考能力、批判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以语言能力训练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需要重新建构。教是为了不教,老师能给学生以启蒙教育,教他们学会思考,然后用他们自己的创造思维去学习并终身学习。大学英语教师必须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主动适应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新要求,适应信息化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除掌握学科专业理论和知识外,要具备课程建设的意识、选择教学内容的能力、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能力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意识、教学改革的意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等。要确立终身学习、做学习型教师的理念,将更新教学观念、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素养、研究教学方法作为教师自身发展的主要内容,把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效结合起来
(三)联系生活,发展比较思维
比较思维也称对比思维,就是通过对两种相近或相反的事物进行对比,寻找其中的异同或本质联系。比较思维存在于一切思维活动中,它可以让学习从表面走向本质。阅读是读者获取文本信息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具有主观能动性,会根据自己的已有认知和潜在需要去提取、整合信息,然后将其对比内化后转化成自身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这就要求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而教材文本是客观存在的,阅读活动的设计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学情出发,让学生能够快速理解文本,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思维的碰撞中进行比较,发展学生的比较思维。
结语
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也需要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需要不断提高对英语学习与创新思维的认知,重视英语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层面的创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更好地发挥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石眉,张勇.例析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J].英语教师,2021(24).
[2]陈善聪.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指向思维品质的问题链设计探究[J].求知导刊,2021(47).
[3]魏筠.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研究——以Unit4SectionAReading教学为例[J].英语教师,20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