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新课程下初中美术国画欣赏课的教学研究

​骆健凝

阳西县方正中学,广东阳西,529800

摘要: 国画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其特有的民族艺术性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绘画形式。顺应时代对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初中国画鉴赏课在弘扬传统文化上的价值不断被重视和挖掘。因此,提高学生对国画的学习能力和引导学生对国画的欣赏能力成为初级中学美术课程中的又一重点发展方向,也是对学生开展美育教育主要手段。在世界的绘画行列中,我国的绘画艺术以其悠久的历史一直以来就占有很高的地位。初级中学美术老师应将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和欣赏我国传统美术作为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体会到我国传统国学绘画艺术的独特价值并从中有所得,保证我国民族绘画艺术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有效融合发展。因此,本文在新课程教学的背景下,对开展初中美术画欣赏课程做出了积极探索。
关键词: 新课程;初中;美术;国画欣赏课;教学
DOI:10.12721/ccn.2022.157010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作为我国民族艺术的宝贵财产,国画承担着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民族艺术的重要责任,初中美术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国画鉴赏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欣赏国画的兴趣,合理的对国画艺术课进行课程安排,在实现对学生审美素质有利培养的同时,将我国的国画艺术发扬光大。美术老师要有意识地将国画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方式进行创新,同时,也要将欣赏国画相关课程进行更为科学有效的安排,吸引并鼓励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到国画相关的教学活动中去,持续丰富自身国画欣赏的知识与技能,促使学生们的美术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如此一来,才能培养出更多牢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热爱我国特色民间艺术的好儿郎。

1.国画概述

国画作为东方传统绘画艺术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内容博大精深、意蕴深远绵长。国画在古时期,也被称之为丹青,是一种卷轴画,主要画在纸上和绢布上经过精美的装裱之后再流传于世。而发展到现代社会,为了区别于西方绘画,国画的原名直接为“中国画”,到后期慢慢被简化为“国画”,是用一些国画颜料、毛笔等相关的绘画工具和材料,根据长期来的艺术规律和表现形式而进行创作的一种绘画方式。可以根据其不同的分类标准,将其做更为细化的分类。例如:以材料和表现形式做为分类标准,国画可分为:白描画、水墨画等;若是根据创作题材作为划分标准,则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等等。从艺术和思想创作方面进行分析,国画可以反映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绘画作者的审美与性格,也可以反映出国人对于自然和哲学、道德与精神追求等各个领域的感受。国画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民族特征、个性化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是我国传统艺术发展中的瑰宝,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国画凝聚了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精神魅力、性格特征等,不管是中华特色,还是华夏风格的体现,国画的盛誉遍布世界各地,与我国的中医药、京剧齐名列为我国三大国粹。对成长在关键时期的青少年学生而言,引导他们对国画进行品鉴欣赏,对提高他们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综合文化素质都有很大的帮助。

2.国画欣赏课开展的实际意义

提升青少年学生审美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国画欣赏课程的开展,它也是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们对国画进行品鉴欣赏,并对国画欣赏相关的课程进行科学合理地安排,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其一,能够加强学生们体验形式美。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国画、欣赏国画,学生们要先以外在形式切入点,对国画中的点、线、面的曲折变化有更深入的认知与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也能从中感受到笔墨丹青的组合之美、各种水墨机构和组合、国风形态的和谐统一之美等等,从而进一步优化鉴赏体验,为后期可能的绘画创造奠定基础。其二,对学生们体会国画的意境之美也有很大助益。国画作为一种古典美学,对于其审美认知的核心就是意境之美,这门艺术既有独特的形式之美 、又有深远而丰富的意境之美,能够吸引人们走进更为深远的审美意境。青少年学生们通过欣赏国画等相关的教学活动,能够对国画意蕴深远的意境之美有更为深入地了解,从而使其审美境界提到有效提升。其三,可以提高青少年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国画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多彩,画匠名师人才辈出、藏龙卧虎,其传统艺术体现的民族精神等诸多因素,促使其在我国文化体系中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教师们在引导青少年学生们欣赏品鉴国画的时候,可以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的对青少年学生们进行文化艺术熏陶,让学生们在学习国画艺术海洋里自由驰骋,用心感受我国传统国画艺术特色的魅力,从而进一步提升民族的自豪感,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此同时,对于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也是一大助力。

3.国画欣赏课的改革和发展策略

3.传授青少年学生欣赏国画的相关技巧

随着近些年来新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学校和老师们对于国画欣赏课程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具体表现为改革和创新了国画欣赏课程。一些青少年学生欣赏国画的技巧有所欠缺,在其中很难得到实质性的进展。这就要求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技巧方面的引导,让青少年学生们体会到国画的独特魅力。青少年学生在对国画进行欣赏的时候,既要对其画面进行欣赏与观察,也要将其中的内涵和意境通过所学技巧品味和分析出来。所以老师们可以给青少年学生一些欣赏技巧方面的相关指导。其一,是对国画在画工方面的欣赏。画工也就是一幅国画立于画面上的形象,也是最能够体现国画质量的核心。欣赏画工,主要是要对画家的绘画功力进行欣赏,对其笔墨和线条的艺术运用进行分析,进而发现其笔下作品的独特之处。其二,是对国画在书法方面的欣赏。区别于西方的绘画,我国的画家通常会在画作中加入一些诗词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国画整体的质量也会很大程度上受到这些诗词、书法质量的影响。其三,是对国画在印章上的欣赏。通常国画中都会有画家的印玺,或是题字词者的个人私章,在国画的品鉴欣赏中也不要忽视这一细节,青少年学生们可以通过印章上的雕工标印等,体会出其画家们独特的审美意趣。

3.2结合信息技术欣赏国画

老师们在设计开展国画欣赏课及后期的实际教学中,可以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强大的教学辅助工具,促使学生们的国画欣赏学习更为简单有趣、生动盎然,从而大大提高青少年学生欣赏国画的热情,为他们的审美能力、艺术和综合素养的提高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老师们应该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运用于在国画欣赏课程的不同环节,使学生们的欣赏需求得以充分满足。在青少年学生对国画的色彩进行欣赏品鉴的时候,老师们在讲解中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加一些相关的说明。如:国画《寿桃 镜心》,是张大千的作品之一,在引导学生们进行欣赏的时候,老师们可以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对该国画作品的色彩观念以及特征辅以解释说明,促使青少年学生更为生动直观的对作品的画面感和色彩有全新的认知和理解。与此同时,在构图方面,老师可以有效运用多媒体工具,促使青少年学生对该作品的构图技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3.3补充作者信息、时代背景欣赏国画

青少年学生由于年龄、阅历、文化底蕴方面的限制,对于国画的欣赏在眼界与认知上也可能会存在局限性,很难保证欣赏品鉴国画作品时的实效和深度。所以,老师们在国画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为青少年学生说明国画作品创作者相关的信息以及创作该作品时的时代背景、人文环境等,如此一来,对学生欣赏品鉴国画作品是一大助益,有助于使青少年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和情绪有更深入的观察与理解。当然,老师们可以将作者信息、时代背景、人文环境等这些与国画作品相关的资料交由学生们自己去完成,如此一来,也能使学生们对于国画作品的画风、艺术性、内涵和意蕴有更为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如:1937年徐悲鸿的国画作品《风雨鸡鸣》,表面上的画面呈现的是一只雄鸡站在岩石上鸣叫,但它实质的含义是徐悲鸿想通过此图鼓励中华儿女参加抗日活动,体现了徐悲鸿的爱国、爱和平的情怀与向往。

3.4结合古诘词欣赏国画

国画欣赏如若过于单一,可能会让青少年学生们失去欣赏的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从而限制和影响开展国画欣赏课程的实效性。对此,老们师们在安排国画欣赏课程时,要注意创新,可以将古诗词与国画欣赏有效结合,如此一来,既能减少学生们对国画内涵理解上的难度,又能促使学生们更进一步地理解国画的意境,使青少年学生在诗意的氛围中欣赏国画陶醉其中、乐此不疲。如:在欣赏顾恺之的国画作品《洛神赋图》的时候,为了促使学生们对该画作中的内涵与意境之美,有更深入的理解,老师们可以将古代曹植的诗词《洛神赋》与该国画作品进行有效联结,凭借对古诗词的分析,促使青少年学生对于国画作品中的诗意、内涵与意境之美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在欣赏国画课程临近尾声时,老师们也可以提供关联性较强的古诗词,鼓励青少年学生们自己配上合情、合理、合适的国画作品,从而验证国画欣赏课程的最终成果,并使青少年学生的审美和综合文化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5融合音乐欣赏国画

美术与音乐艺术之间有着自然而又紧密的关系。老师在青少年学生欣赏国画的过程中辅以音乐,既能营造诗意宽松的教学氛围,又对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国画作品的意境与内涵是一大助力。音乐的优势在于有较强的情感调动、情感渲染的作用,而欣赏美术作品,包括国画,都离不开对欣赏者情绪的调动。不带情感色彩的欣赏很难有欣赏的实效性,对青少年学生的国画欣赏的体验有很大影响,会极大地削弱学生们对于国画的认知与理解效果。所以,老师们可以在国画欣赏的相关教学活动中,结合音乐为学生们欣赏国画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如:老师在对国画的本质特征进行讲解的时候,为了增加生动趣味性,可以在学生们欣赏国画之时播放合适的音乐或相关的视频,让青少年学生有更为生动而直观的体验,既能感受其中的音乐之美,又于无形中再现艺术形象之美,从而促使青少年学生升华情感、创新思路、提高对国画作品内涵与意境美的认知和理解,继而进一步推动国画欣赏课程的创新和发展。

4.结语

随着这些年来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初中美术课的改革也得以有效实施。国画欣赏课的教学方式在新时代的要求下,改变了以往重视教学技巧,忽视学生欣赏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们在国画欣赏中的经验与审美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会加大力度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树立青少年学生们正确的审美观。老师们要在欣赏国画的教学过程中,引导青少年学生传承我国传统的国画艺术,发现其中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魅力,与此同时,加大力度培养学生们参与国画欣赏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通过国画欣赏课程来全面提高学生们的艺术文化和综合素养。与此同时,老师们也要积累和创新教学模式,加强自己本身的国画艺术修养,成为青少年学生的榜样力量和引路人,通过持续优化和创新教学方法,使青少年学生的国画欣赏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 [1]傅冠宇. 初中美术课程加强传统文化体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0.

[2] 刘云.新课程下初中美术国画欣赏课的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140-141.

[3] 蒋爱民.初中美术国画欣赏课设置及教学指导策略分析[J].科普童话,2020(11):65.

[4] 罗世侣.浅谈初中美术课堂中山水画的欣赏[J].美与时代(上),2020(02):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