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饮食文化》是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主要内容是详细阐述西方的饮食文化,并从东方视角进行对比研究。从该书的框架体系来看,该书以中国人的视角,而且是以中国饮食的研究者视角为主,通过各方面的内容来引导人们逐渐地了解西方饮食的方方面面,是一部十分有意义的学术作品。在本书的基本思路上,其纲领为西方文化,涉及文献典籍、饮食科学、饮食文化、烹饪技艺等等,进而全面深入地探索与论述西方的饮食文化,为读者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
一、跨文化视域中外宣翻译的基本原则
翻译的本质是传播。外部翻译的基本任务是传播信息。外文翻译具有对外传播和文化输出的意义,学者郑海霞认为具体了解内外差异;突出核心,翻译和做某事;经济、物理和物理;包括不披露和掌握政策的原则[1]。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必须充分考虑到意识形态、价值观、文化背景等因素。不同国家的不同受众,避免特殊禁忌,突出核心信息的转换和传递,努力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流畅的信息,同时确保审美信息的传递和通信翻译的离散翻译,以实现翻译和受众的效果。
二、问题的提出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也跟上时代步伐,加快了中国文化传播的步伐近年来,中国地方粮食文化研究引起了中国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产生了大量相关研究成果。在国内食品文化英语翻译的整个研究过程中,主要围绕着两个方面:第一,某些理论下的地方食品文化英语翻译,如文化假期视角下的福建特色小吃英语翻译研究;国外文化视野下广西民间小吃名称的英译策略;文化翻译门槛下贵州苗族特色食品文化汉英翻译研究的外部传播;第二,对菜名的英语翻译进行了研究,如“中国菜名的英语翻译比较研究”、“尤卡伊食谱的英语翻译研究”、“谈中国菜单的英语翻译”等。研究表明,很少有学者研究将粮食文化的具体语言现象翻译成英文,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粮食词汇和粮食文化的负载词上,例如《中国粮食文化负载词英译实践报告》本文只是分析食品文化的英语逻辑翻译策略,分析中英食品文化的差异,提出中国食品文化英语逻辑翻译的主要策略,希望能给以后的食品文化英语翻译带来一定的启示。
三、中国特色饮食翻译
首先,中国特色食品翻译的文化出口是新时期文化间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一进程应强调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并考虑到文化距离对中国特色食品翻译文化出口的影响。以川菜中的“麻婆陀”为例,豆腐是亚洲比较常见的成分,基于亚洲语言习惯的相似性,“麻婆豆腐”的文化出口在亚洲有强烈的认同感。但是,对于饮食文化差异较大的欧美国家来说,有必要选择另一种表达方式:将豆腐浸在热辣辣酱中,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距离显然是中国饮食文化翻译的关键。关于文化翻译的第十一节从层次上概述了翻译之间的距离。文化距离对文化翻译的影响更为深刻,需要一种适应文化出口过程中文化差异和文化观念等诸多因素影响的翻译战略。其次,文化翻译的角度表达了中国特色食品翻译的多元文化输出形式。长期以来,中国特色食品翻译的文化出口主要依靠文化交流、跨国旅游和人才培养。尽管特色食品翻译的文化出口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但有效性还需要例如,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开发手机应用程序的国外版本,或者通过利用移动媒体平台制作中国特色饮食翻译的文化翻译来实现。第四部分文化翻译介绍多元主义的翻译与美。其中,文化形式被提及为关键内容,中国食品翻译的文化输出在内容和形式上并不独一无二,相反,中国食品文化的融合促进了文化输出。在美国使用中国餐馆网上订购系统——是翻译多元文化输出的重要体现。
四、饮食文化外宣翻译质量提升策略
(一)准确表现传统制作手法
根据国家旅游局出版的《中国菜单英译》一书中概述的翻译原则和基本公式,该公式可在湘西饮食外译中逐案适用。例如,糯米团块是糯米面条和面筋的比例混合,与适量的盐和胡椒混合,装满袋状胡椒,胡椒灌溉用辣椒代替胶状米饭+分开的胡椒团块,因此不能直接翻译成中文通过 根据本书所述汤和配料中使用in和with介词的原则,主要材料浸在汤或配料中时使用in连接; 如果汤或配料与主配料分离或倒入主盘中,请使用“with”连接,该连接可以翻译为“sticky rice in pepper”。
(二)多重逻辑关系英译
《出埃及记》4:自己上桌。原文逻辑解读1:菜先上,后自己吃。原文逻辑解读2:既然菜已经上齐了,那就请自己用餐吧。翻译:灾难有备而来,尽情享受。翻译2:既然灾难是可以接近的,现在请享用你的晚餐。(由作者翻译)例4的两个译本通过补偿逻辑关系词“和”与“与”分别形成并列关系和条件关系,使得英文翻译逻辑清晰,可以根据不同的饮食情况选择相应的翻译。《出埃及记》5:原文:桂花酒香气幽幽,有点像日本清酒。逻辑解读1:桂花酒有淡淡的香味,像日本清酒。逻辑解读2:桂花酒香气幽幽,口感像日本清酒。翻译1:桂花酒,淡淡的香气,笑起来像萨基。翻译2:桂花酒有淡淡的香气,味道像萨基。(作者翻译)由于汉语的意合性,词与词之间的逻辑更懒于情境。换句话说,汉语是一种高语境语言,需要结合语境来确定和选择逻辑关系。因此,在处理逻辑关系和解释多种饮食文化时,我们应该注意语境的结合,以获得合理的英语翻译。
(三)重视文化差异,凸显核心、译有所为
翻译菜名,即传达菜名的主要材料、加工方法和文化内涵,同时刺激外国游客的审美品味和厌恶感,是一项非常困难的翻译活动。译者必须充分利用他的主观能动性来翻译某事为了获得有效的翻译,有必要明确表达中国重量与意志之间的隐含逻辑关系。根据突出核心原则,外部翻译必须根据情况进行缩减或转换。
结束语
中国食品文化的语言逻辑往往看不见,英语逻辑一般看得很清楚,汉英食品文化翻译中的不可见逻辑突出时,要注意源语言的逻辑解释和凸显,明确翻译阶段的难点在具体的英语翻译实践中,源语言的逻辑必须根据食物场景和英语表达习惯,根据原逻辑的含义加以保留或调整,以便使翻译符合所翻译语言的语言规范,更好地促进中国食物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李玉婷.河西走廊特色饮食外宣英译探析[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9,26(05):128-130.
[2]曹予谦.目的论指导下的北京饮食名称公式化翻译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3]杨黎.中国饮食文化翻译知识在高职旅游专业英语学习中的教学技巧探析[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9,10(01):31-34.
[4]李逢源,柏云彩.《红楼梦》中饮食名称翻译的优选论分析[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9(01):81-83.
[5]王伟,胡静.目的论视角下的衢州地区特色饮食及其翻译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1):239+242.
姓名:林玲 1990.9,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浙江金华,职务职称:秘书,研究实习员,学历:本科,专业:外国语言文学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单位邮编:54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