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就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即认为诗具有鼓舞人、丰富人、团结人和批评人的作用,直接指出了诗词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要努力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古典诗词中蕴含着民族正气、爱国精神、道德情怀和艺术魅力,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铸魂育人起到很好的作用。正如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先生所说“以孩童鲜活之记忆力,诵古代之典籍,如同将古人积淀的智慧存储入库”。
“双减”背景下的古诗词教学,不能浮于表面,还要探究背后的原因。自“新冠”爆发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在“课程思政”观念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就更是语文学科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实践德育目标的重中之重,古诗词提供了任何体裁课文都替代不了的丰富宝库。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跨越陌生文本、历史时空,去感受诗人借字质、结构、意象等表达出的心与物的感发,激发学生对诗词内容的感发联想,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领悟文化内涵,体悟诗歌生命力呢?我认为适当的作业练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讲说和指点过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育的人多多练习,应是要按规格练习。”叶老的话充分强调了“讲”后之“练”对形成技能的必要性。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文人墨客,笔下千秋,写尽一生平仄。课上的高效课堂是育人理念的指导,课下的趣味练习则是育人实践的延伸。
如课上教学《渔歌子》时,我从声音和情意两方面引导学生走进了文本。但是如何激发学生感发的联想,让学生能情通古人,与词的作者有一种穿越千年的感应和共鸣,从而提升当下的精神品质,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呢?我分三步达成目标:
首先补充拓展《渔歌子》的历史影响。从国内来看,此词一出即被中国的诗人奉为词宗,后世模仿的有很多。从国外来看,流传日本时,当时日本天皇、皇亲国戚、学者名流争相仿效,这首词成了日本词学的开山之作。抛出问题,为什么会口口相诵?引导学生体会音美,景美,情美,自当世所传诵。
其次是观照现实生活。我们常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张志和面对风雨的抉择感动着后人,这就是中华古典诗词的魅力,一代代地传承着。今年是个多灾多难的一年,疫情、洪水、国际局势等都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课件展示“中国面孔”是斜风细雨中坚守的张志和,是一生坎坷却秉持诗心的叶嘉莹,是不惧生死奔赴疫区的“逆行者”,是无惧风雨的子弟兵,也可以是用各种方式共同形塑“中国面孔”的你和我。因为我们以古典诗词为代表的民族传统文化,都在潜移默化中支撑我们在承受中坚守,在坚守中奋进,在奋进中挺直中国人不屈的脊梁。
最后回归本词,在多次的引读、诵读、吟唱中,声情合一,再次品悟能唱的渔歌,能歌的词。
就这样,在课堂上实现了跨越千年的心灵交会。
那么课下的作业设计就应当是围绕着教学重难点,挖掘课程思政因素,通过“声音”和“情意”的延展,实现“以诗教人,使做好人”的目的。
作业一:背诵积累同类垂钓诗词。
垂钓之风,在中国,古已兴,今亦盛。统编语文教材收录了像这样的垂钓诗词还有《小儿垂钓》《淮上渔者》《江雪》等,同类诗词放在一起学习,可以迁移运用课上学习到的方法,在不同季节、不同心境的诗句中,想象描绘的画面,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作业二:跨学科作业。
可以提供跨学科任选作业。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作业,进行不同的研究,通过不同学科的整合,解锁“钓鱼”技能:联系美术课,进行古诗配画,学习国画技法的渲染;联系音乐课,可以认识“平仄”谱子,有感情地吟唱;联系劳技课,和父母一起动手制作鱼竿,学习钓鱼;联系《发现与探索》,学习鱼的种类及习性,了解杨柳青周边渔业;联系《综合实践》,以课题研究形式探索子牙河河道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等。
作业三:艺术再创造。
通过社团活动,可以进行古典诗词的话剧、诗剧创作等。还可以借鉴清华附小的“诗人月”活动,进行以诗人为主题的校园活动探索。
综上所述,对于古诗词的作业设计探索,我归纳如下:
首先应该发挥学生在作业汇报上的自主性。在“诗教精神”的指导、推动、帮助和支持下,自己去搞活动。自己想点子,自己去设计、去介绍、去总结、去创新,学生对这样的作业比较有兴趣。这就是,将诗心建立在童心的基础上。
其次选择适合的训练内容。内容的选择应该贴近少儿,从身边之事入手,由近及远,从小见大,注意真情投入;应该体验为主,诗教的地点从教室延伸到社区、社会,在不断的自主探究中,提高自我认知的水平;应该互动沟通,在不断地交流评价中,生成自主活动所得的真实效果;应该综合渗透,采用少年儿童喜爱的形式,把诗教的目的蕴含其中,从情境入手,寓教于乐;应该出其不意,推陈出新,巧妙设计途径,评价时发现闪光点,追求本真的效果。
最后注意跨学科的整合。要立足主题和现实意义,加强各学科的整合,注意不同内容的分配和落实,时时有诗教,次次有主题,体验皆不同,处处有收获,必将使得古诗词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这就是“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综上所述,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学生优良品德、提升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若能在古诗词教学中,以德育为目标,必将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体会到古诗词中生生不息的力量。又加之信息技术的巧妙运用,令兴发感动做到润物无声,情怀感召真正触动人心。作为教师,也应在有诗心、有感发、有生命力的古诗词教学中,言传身教,与学生一起坚守初心,让诗意流转于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里。
参考文献:
[1]陈晓秋。新理念指导下的古诗教学——试论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04(10);
[2]钱理群。呼唤“诗教传统”归来[J],教育文汇,2005(10);
[3]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李申申。传承的使命: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杨瑞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题——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几点体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
[6]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4-2(3);
[7]何双梅、韩媛媛。中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与机制[J],教育探索,2019(6);
[8]曲天立。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向[J],中国德育,2019(9);
[9]王晓朴。中小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实践活动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20(S1);
[10]苏东霞。从习近平用典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J],教育探索,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