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茶道、茶德文化在小学教学的应用

周俊

贵阳市茶店小学,550001

摘要: 茶文化中的“茶德”一词具有较为广泛的接受度,但对其研究一直有碎片化的倾向。中国人将茶视为物质与精神的复合体,基于每个时代茶的特性,将茶的自然属性和生理效用与人的品德相类似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随着历史与文化的演绎衍生出丰富而深刻的“茶德”精神内涵。从秦汉、魏晋、隋唐至宋元明清,“茶德”精神内涵既呈现出特定时代的共性文化特征,又展示出怡然自得的个体精神境界。基于此,本文将茶道、茶德文化在小学教学的应用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 茶道;茶德;小学教学;应用
DOI:10.12721/ccn.2022.157042
基金资助:本文服务于《川黔古驿站小学巧用茶道茶德文化孚育新人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GYYB20009)
文章地址:

我国是茶叶的起源国家,茶文化在我国经过多年发展,形成完整的文化体系,保持着勃勃生机。优秀茶文化内容是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深入挖掘其价值意义,引导学生树立价值观念,是创新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由于特殊历史使我国丧失文化自信,也使我国出现文化断层危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诸多不足。强化对茶文化作用和价值的深入挖掘,积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茶文化能打破这一现状,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语文教育形式。

一、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传说自神农氏尝百草发现茶以来,中国人便开始饮茶。到了东晋,有了茶艺的雏型,此后不断发展,产生了茶艺及与茶有关的礼俗。唐中期以后,中国人饮茶已成风尚。“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封氏见闻录·卷六》)当时社会还流行茶宴,以茶代酒,品茗赏景。特别是陆羽著《茶经》,奠定了中国茶事活动的基础。“天下益知有茶矣,其后尚茶成风。”(《新唐书·陆羽传》)茶已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逐渐产生了“以茶为礼”的礼俗。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茶道文化也随之发展丰富,茶礼已成为人们日常交往、规范茶事活动的重要内容,不仅兼收并蓄“礼之用,和为贵”为核心的中华礼仪文明,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内涵,同时也能体现出习茶者的个人修养与魅力。茶起源于中国,茶道的源头在中国,茶礼也源自中国。所谓茶礼,即习茶的礼法,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和规范,是习茶人应该懂得并讲究的礼节。礼仪是一个人学识修养、内涵气质、交际能力的外在体现,是为人处世的基本规范。在茶事活动中,习茶人要举止优雅,言语宁和,内敛含蓄,不可存浮躁之心、现粗俗之举。习茶人的坐姿、站姿、行姿、手势及互相之间的交流互动等,都要表现得稳重大方、自然放松、和善友好。茶礼能展示习茶者的茶道修养,并从中体现其文化修养和“和敬俭洁”的茶道精神。通过茶艺礼仪,表现茶艺美感,使人从中获得一种澄心静虑的境界,从而“致清导和,韵高致静”。

二、茶道礼仪的概述

茶道礼仪是习茶者和品茗者文明交流的重要体现。主要的茶道礼仪包括鞠躬礼、伸掌礼、叩指礼、奉茶礼、寓意礼等。鞠躬礼是茶艺中最常见的礼仪,即弯曲身体向尊贵者或者宾客表示敬意。在茶道开始和结束时,主客之间一般行鞠躬礼。根据鞠躬时的弯腰程度可分为真礼、行礼、草礼三种,分别用于不同的场合。真礼弯腰90度,适用于主客之间;行礼弯腰60度,适用于客人之间;草礼弯腰30度,适用于一般寒暄或说话前后。伸掌礼是茶艺活动中用得最多的示意性礼节。当向客人敬奉各种物品时简用此礼,在茶道中常表示“请品茶”“请”“谢谢”的意思。行伸手礼时五指自然并拢,手掌略向内凹,左手或右手从胸前自然向左或向右前伸于敬奉的物品旁,同时欠身点头,欠身、点头、伸手的动作要一气呵成。两人相对时,可均伸右手掌对答表示;两人或多人侧对时,右侧方伸右掌,左侧方伸左掌对答表示。叩指礼即用叩指方式表情达意。主人上茶和续茶时,品饮者用右手指弯曲,在杯旁轻敲桌面三下,以示谢意。此礼由古代的叩头礼简化而来,在现代茶事活动中仍然广泛使用。奉茶礼是向宾客奉茶时的礼仪。奉茶要体现恭敬、安全、卫生的原则,如奉茶最好用托盘而不是直接端杯,奉茶者勿用手接触杯沿,按先客后主、先主宾后次宾、先女士后男士、先长辈后晚辈的顺序奉茶等。寓意礼是指一些带有美好寓意的礼仪动作,无需过多的语言示意,习茶者与宾客之间心领神会。如常见的泡茶时“回旋注水”,行茶中“凤凰三点头”,置壶时“壶嘴不对客人”,斟茶“七分满”,续茶“杯不见底”,以及对茶道者鼓掌赞赏、客至和告别时起立迎送、茶别主宾互赠小礼物等。

三、茶德的萌芽:“以茶示俭”理念的确立

唐以前的茶书更多关注茶的天然属性及生理效用。如东汉的华佗在《食论》中说“苦茶久食,益意思”,认为长期饮茶可以促进人的思维。三国时张辑所著《广雅》说“其饮,酒醒,令人不眠”,开始用茶来解酒、提神。西晋杜育在《荈赋》写道:“调神和内,倦解慵除。”说的是饮茶后神清气爽,困倦顿消,慵懒尽除。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叶开始成为贡品、商品、祭祀品、酒的替代品。当时很多名士大儒由于政治上的失落和压抑,常通过放荡不羁、酗酒放达等行为发泄愤懑。茶醒脑提神既有生理效用又符合人们的心理追求,人们开始关注它除了醒酒、提神等生理效用之外的精神慰藉作用。如中国南朝宋时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中就记录了不少当时文人的茶事活动,展示了当时的文人游离于规范之外的风雅,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茶的精神慰藉作用。这一时期也是中国茶德形成的萌芽期,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价值为人所用,开始进入精神领域,并产生一定的社会功能。虽然还未出现关于茶德的具体理论阐述,但“以茶示俭”的理念已经通过生动具体的历史故事被确立起来。

四、结论

从异彩纷呈的茶礼和茶俗中,不仅可以领略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茶道文化,还能感悟茶俗茶礼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感受中国茶道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奠定基础的阶段,需要一些教育工作者带领学生深入挖掘才能深入感知。

参考文献:

[1]王旭烽.中国茶德:伦理学视域下的儒家精神[J].茶叶,2019,(1):5.

[2]杨东甫,杨骥.茶学全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巩志.宋大儒朱熹的茶道人生[J].福建茶叶,2010,(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