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一个“根本问题”。2018年10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他再次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同时要求“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针对思政课程进一步指出,“办好思政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根据以上讲话精神,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在高等教育中落实这一文件要求,教育部2020年6月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确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由此可见,课程思政根本任务就是要在每一门课程中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本文拟从教育的根本问题出发,探讨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1. “培养什么人”是课程思政的首要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课程是教育实施的具体手段,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教育的首要问题也是课程的首要问题。课程是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存在的,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人才培养的过程。任何一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就是这门课程要培养什么人。一旦脱离了这个主题,课程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显然,要知道培养什么人,首先要知道有什么样的人。要知道有什么样的人,就要知道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也就说,先要弄清楚的人的定义是什么。根据形式逻辑,定义是逻辑的起点,定义是由内涵和外延所构成的。内涵是所定义对象的本质属性,外延是含有所定义对象本质属性的具体对象[1]。如果把人定义为有智慧的动物,那么有智慧就是人的本质属性,就是人的内涵,外延则是世界上所有具有智慧的动物。既然人是有智慧的动物,有智慧就是人的本质属性,我们就要培养有智慧的人。如果我们把人定义为会使用工具的动物,那么会使用工具就是人的本质属性,我们就要培养会使用工具的人。如果我们把人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的动物,那么会使用语言就是人的本质属性,我们就要培养能够使用语言的人。
从思政的视角来看:第一、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国籍,中国身份是每一个中国公民所具有的一个基本属性,既然是中国人,就应该有中国人的特点,就应该热爱这个国家,因此每门课程都必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第二、爱国就要爱这个国家的文化,就要传承这个国家的文化,就要发扬这个国家的文化,就要传播这个国家的文化,因此每门课程都要把传统文化作为重要思政元素[2],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文化继承人。第三、目前中国最大的现实就是: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每门课程都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第四、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最根本的特征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此每一门课程都必须进行爱党教育,把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实现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作为教育的方向和目标。第五、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社会主义接班人都必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每一门课程都应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核心内容。第六、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初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每一门课程都必须进行服务人民意识教育,把培养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意识,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概而言之,从思政政治的视角来看,每门课程都需要培养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为己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按照中央和教育部文件规定,思想政治教育是每一门课程所必须承担的使命,那么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从思想政治来思考一个人应该具有哪些属性,才能够符合本学科的发展需求,才能够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每一门课程的所共有的任务,因此每一名教师首先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出发,思考人应该有哪些属性,再从课程所需学科的视角出发,思考人应该具有哪些属性,然后找出两者之间的共性,把两者结合起来,就可以回答本课程应该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2. “为谁培养人”是课程思政的立场问题
从国家层面来看,“为谁培养人”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就是为国家繁荣昌盛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为中华民族复兴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专业,每一门课程来说,还有从业领域、行业、单位、区域等问题。比如临床医学专业,不仅仅是为社会注意培养接班人,为民族复兴培养爱国主义者,还要具体到为医疗卫生行业培养高水平的医生,为各个地方培养高素质的生命守护者。而各个医疗单位,各个地区对人才层次和能力的需求是不一样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各个地方社区门诊部需要的是处理常见病的全科医生,北上广深等中心城市的三甲医院需要的是高水平专科医生。是为社区门诊部培养全科医生,还是为各中心城市三甲医院培养专科医生,显然是医学专业各门课程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可见,具体到每一门课程,如果只是思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社会主义培养接班人,为实现共产主义培养坚定的践行者,还是不够的。还要进行更加具体的思考——为党的什么部门育人,为国家的什么地区育才,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什么领域培养接班人。只有落实到具体的行业领域,落实的具体地区,落实到具体部门单位,为社会主义培养接班人的总体目标才能落到实处,这样课程思政才能够落到实处。此外,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在学校课程实施当中,还要在学校课程实施教育之外。思政政治教育要永远在路上,才能保证共产主义的实现。
3.“怎样培养人”是课程思政的关键问题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立德树人、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3],“培养什么人”是课程思政的目标问题,“为谁培养人”是课程思政的立场问题。每门课程首先要准确回答这两个问题,才能够确定课程思政的目标,坚定课程思政的立场。而每门课程只有做到有的放矢,矢志不移,才能够得到有效实施。而如何根据目标,来坚定有力地开展教学活动,则是“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怎样培养人”实际上就是课程思政如何落到实处的问题。无论课程目标多么宏大,立场多么坚定,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法,都是空中楼阁,难以实现。因此“怎样培养人”是课程思政的关键问题。
显然,每一门课程的实施方式不一样,每一次课程由于具体内容也不一样,所面临的学生也可能不一样,因此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每一门课的每一次课都需要具体思考课程思政如何落地的问题。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原则可寻:
第一、总体一致的原则。无论是什么课程,什么时候上课,总体目标、根本目标不能变,都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社会主义培养接班人,为民族复兴培养建设者,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培养践行者。偏离了这个目标,就改变了教育的初衷,改变了教育的方向,这是社会主义中国所不能接受的。因此每一门课程都应该把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爱课程、爱社会主义的思想融入到每一堂课的具体实施当中。
第二、个性融合的原则。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民族复兴的建设者,想要落到实处,就必须融合到每一次课程实施的具体行动中去。由于每一次课的具体内容不一样,融入的方式也应该不一样。应该结合具体的内容,选择个性化的融合方式。医学课程应该有医学课程的融入方式,英语课程应该有英语课程的融入方式。第一单元的课程应该有第一单元的融合方式,第二单元应该有第二单元的融合方式。测试应该有测试的融合方式。作业应该有作业的融合方式。社会实践课应该有社会实践课的融合方式。
第三、长期坚持的原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事业。只有秉持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才能够实现教育的目标。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不是一撮而就的,也不太可能一帆风顺,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一样,要不断面临各种各样的挫折,要不断克服各种各样的苦难,没有持之以恒的坚持,是难以成功的。
第四、注重过程的原则。课程思政落实的关键在于一个“程”字。要想真正落实课程思政就需要把课程思政融入到课程实施的每一个具体的过程或环节当中。首先要融入到课程教学大纲当中,每门课程在制定教学大纲的时候,就要考虑本门课程需要融入哪些思政元素;其次,要融入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计划当中,每门课程在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时候,就要思考每一次课要融入哪些具体的课程思政元素;第三,要融入具体的教案当中,无论是个人备课还是集体备课,都要思考或讨论每一次上课的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具体方法和时机,并写入教案。第四,要融入到课前课后的作业当中,作业是巩固和复习的重要手段,只有平时吧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作业当中,才能够让课程思政元素入心入脑。最后,要融入到课程评估与测试当中,只有把课程思政融入到课程测试和评估当中才能够保证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
4.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教育的三个根本问题,为每一门课程落实课程思政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思维框架和有效的途径。其中培养什么人是课程思政的首要问题,只有明确了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够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为谁培养人是课程思政的立场问题,只有坚定立场,才能够保证我们的教育不偏离方向;怎样培养人是课程思政的关键问题,只有知道如何培养人,才能够把课程思政真正落到实处。因此,任何一门课程在实施课程思政时,都要切实思考这三个根本问题,给出具体的答案。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课程思政取得切实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金岳霖. 形式逻辑(重版)[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2] 杨婧.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 2020, 194(4): 27-31, 5.
[3] 夏文红,何芳.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使命担当[J]. 人民论坛, 2019, 648(30): 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