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浅谈

​郭小琴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实验小学,343700

摘要: 在小学开展小古文教学,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有感悟的积极性,通过增强文章理解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贯注,促使学生全方位发展语文能力,体现出对古文多元化教学价值的深度挖掘。鉴于此,本文对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策略
DOI:10.12721/ccn.2024.15718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小古文教学要点

1、积累语言

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指出:“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语言构建的初步能力,首先是借助语感,然后逐步走向理性。”因此,学习语言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慢慢地将外部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脑中有材料,口中有语感,才能在实际中做到运用自如。小古文的学习更是如此,小古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它是中国古代人民的语言材料,它承载了中国民族的传统文明,其凝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深刻的内涵决定了它是培养学生语言的重要素材。因此,在小古文的教学中,诵读小古文、背诵小古文是重要的一环。

2、习得方法

课标指出:“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小古文。”换言之,小古文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易小古文的能力。古人亦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不仅指导学生多读多背多积累,促进语感的培养,更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小古文的方法。常见的小古文学习方法:①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章意思;②利用文白对照,疏通古文意思;③查阅资料,解决学习困难;④联系旧知,疏通新知;⑤联系故事发生的背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等,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降低学习小古文的难度。

3、拓展思维

教材中的小古文用词锤炼考究,语言简洁凝练,从其文本内容、思想内涵等都可以成为训练学生思维的素材。因此,教学中要了解作者意图、态度、观点或寓意,由字面的理解水平,提高到结合内容的分析、概括与推理的理解水平,既要通过思维的分析、想象、联想、推理,把字里行间的含义理解具体,又要通过思维的抽象、概括、比较、判断,把具体内容概括地掌握,即“利用自己的内部语言去理解和改造原文”,达到深入理解水平。让学生的思维训练由记忆、理解、应用的初级思维训练,发展为有分析、综合、创造的高阶思维。

4、传承文化

小古文是我国古代思想大家的思想传承,是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小学语文教材中的14篇小古文分别选自《论语》《史记》《韩非子》《孟子》《列子》《吕氏春秋》等我国古代的名著典籍,书中反映了孔子、朱熹、司马迁、韩非子、孟子等我国古代名家先贤的思想意志。小古文不仅是一篇文章或者一篇教材,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二、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策略

1、挖掘趣味元素,激发求知欲望

许多小古文在文字表述过程中与现代汉语语言存在较大差异,就造成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出现畏难情绪,课程参与积极性不强。因此,为了解决这一实践性问题,教师要通过设计古文学习的趣味性环节吸引学生,调动学生课程发言和情感体验的积极性。这样相较于教师与学生相互孤立的古文教学,这种趣味环节能够构建起学生与古文学习之间文化衔接的桥梁,丰富学生对文化魅力的自主感知途径。

例如,教师在教授《杨氏之子》这一课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增强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一名学生扮演小孩,另一名学生扮演孔君平,这样学生通过预习、小组讨论,对于整个文章讲述事情的脉络进行细化理解。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开始对不同角色人物间的对话进行记忆,将古文用日常生活用语进行转换,这样在表现过程中能够突破古文与现代白话文之间的文化鸿沟,引导学生在视觉观看过程中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同时,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享受视觉盛宴,也能迁移扩展,了解其他文化知识,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理清古文结构,梳理文章脉络

小古文的结构是学生理解的主要障碍,因此,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带领学生理清古文结构,并让学生通过对关键词的提炼增强对整篇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逐步克服对古文学习的恐惧心理。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古文学习中制作知识框架,以及提高对文章整体脉络的把握,这样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古文学习的技巧。

例如,教师在教授《古人谈读书第三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整体阅读文章,提炼出作者如何论述古文阅读书籍的三个要点。结合对白话文阅读的训练经验,学生很容易从第三则文章中把握整体结构,以总分总的方式对于古人读书三个要点进行分别阐述。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凝练的文字分别概括三个要点,学生经过认真研读,总结提炼关键词,得出古人读书追求有志、有识、有恒。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读书的目标与古人读书相对比,拉近学生对课文的认知距离,这样学生更愿意在深入研读课文的过程中,通过类比分析找出古今差异。在古文中类比总分总结构进行分段,能使学生理解思路更加系统完整,也可以以此为支架构建起学生论事类文章写作的一般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完善情感构建,提升情感境界

古文在形式上虽然内容短小,但在情感上意味隽永。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融入小古文的情感描写,提高学生对文章情感领悟的境界,这样学生才能够逐步熟悉古人生活的文化环境,并通过类比学习的方式在后期学习到文章情感分析时掌握有效的分析手段。

例如,教师在教授《少年中国说》一课时,可以从作者四字对偶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关注其中蕴含着的情感。教师可以对课文的写作背景进行深入发掘,引导学生了解梁启超先生在写《少年中国说》时所处的历史环境,并从家国情怀和历史发展的角度,告诫学生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生活。以梁启超先生对中国少年的无限期待,作为个人理想的阅读点,同时在背景配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齐声朗“少年强则国强”这一段,从气势上将学生引入作者营造的慷慨激越的环境。之后,教师让学生交流该篇课文学习之后的感悟,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纷纷交流了自己的理想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三、结语

总之,要想让学生爱上小古文,需要老师不断努力,提升古文学习的趣味性,通过多元教学手段,创新小古文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不断润泽、不断吸收,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辉. 小学语文课堂中小古文教学的策略[J]. 语文天地(小教版),2018(8):58-59.

[2] 龚海英.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古文的教学方法[J]. 小学时代(奥妙),2018(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