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葛荣永

山东德州夏津第六中学,253200

摘要: 在初中的语文课程中,古诗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我们璀璨的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不仅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学生在赏析这类作品时,还可以增加历史文化知识、提升审美能力。但是由于古诗词创作的历史悠久,与现在的社会环境有极大的不同,所以学生在进行古诗词的学习时也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古诗词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愈加重要,而古诗词教学方式仍显得有些简单粗放。在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特点出发,为了营造一个趣味性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走进诗意,提高他们的文学欣赏水平,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带领学生“入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体会到古诗词学习的快乐,进而不断提高语文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DOI:10.12721/ccn.2024.15719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初中语文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鉴赏能力。但是针对目前的情况来看,初中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针对古诗词的课程安排相对比较单一。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地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转变古诗词的教学思维以及教学方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

(一)没有带领学生走进诗意

在新课标下,我国人才发展和培养战略得到了一定的完善,更加强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语文诗词是初中教学阶段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措施。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并没有将语文诗词中对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感情等进行积极引导,更没有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传递给学生,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语文诗词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果长时间下去,学生就会失去对初中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方式落后

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正处于个性化发展时期,对一些事物都有自己的见解,以前的古诗词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由于缺少趣味性,导致学生对古文知识的学习效果并不强,不能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影响了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再加上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认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才是关键,对语文诗词教学方式并不重视,这将导致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影响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氛围比较差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并没有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在课堂学生中并不能发挥自己的活跃性和主体性。有的学生甚至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部分教师还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感受,没有从学生的发展特点出发设计教学方案。

二、初中古诗词的有效教学策略分析

(一)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

对于古诗词的教学,需要语文老师具备多方面的能力以及专业素养,比如不仅要能够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还要知道诗人的其他诗作,其个人生平等等。另外,作为老师,更要对古诗词中常用的写作手法有充分的了解,从而在课堂上进行授课时,可以把古诗词层层剖析,给同学们呈现一篇篇立体的古诗词。因此,这就需要老师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以及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古诗词之美传达给学生。这就需要学校要定期地组织语文老师进行培训,让优秀老师进行经验的分享,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例如,在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首诗词中,老师不仅仅要了解这首古诗词本身,还要对于诗人所处的时代进行分析,对于文天祥的整个生平也要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古诗词,在给学生进行讲授时,让其更能体会到文天祥所表达出来的爱国精神,这样就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针对一些蕴含哲理的田园诗以及山水诗,如果仅仅从诗句本身去理解,就很难去精准把握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因此必须联系诗人的生平经历以及写这首诗的背景去理解,这就非常考验老师的综合知识水平以及文学功底了。

(二)引导学生自主预习,调动积极性

一般情况下,初中课堂时间只有短短45分钟,在考虑教学进度的情况下,无法把古诗词相关的方方面面悉数教授给学生,所以老师一般来说会有侧重点地进行教学,所以为了更好地把握古诗词的主旨,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自主预习是非常关键的。因此,老师在上节课结束的时候,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预习,对于预习的内容,也要有目的、有方向。首先,要了解古诗词的作者,了解其生活的年代、人生境遇以及写本首诗所处的环境;其次,在课堂前,要多通读古诗词,在通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营造的情境,同时在读的时候要尝试进行理解,对于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然后在课堂正式进行的时候,因为已经做了初步的了解,所以听课的时候就可以积极地参与讨论,对于预习时所标记的不懂的地方进行着重的听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比如,对于初中的古诗词名篇李白的《行路难(其一)》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进行课堂预习时,首先要对李白的生平、生活的朝代以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进行充分的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全篇的通读,在诗句中感受李白的心境;然后,试着进行理解,找出一些重点的词句,用自己的理解尝试着对全篇进行翻译。再接着标记一下自己暂时没有理解的地方,例如,这首诗李白想要传递什么样的感情,又用到了哪些写作手法,等等,只有做好课堂前的预习,才能在课堂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文化传承留“古味”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是不容小觑的。古诗词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今人以现代的眼光去体味古诗词,往往很难捉摸到古诗词的精髓,对古诗词的理解往往也只是隔靴搔痒。对初中古诗词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增加诗词格律、古风古俗、文史常识等方面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还能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等方面的理解。以《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为例,诗中“登高”是古代“重阳节”的一个风俗,“重阳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在古代,重阳节往往有登高赏菊、插茱萸、放纸鹞、饮菊酒、吃重阳糕等风俗,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亲友相聚、吃喝玩乐也是古时重阳节的主题。王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表现的就是作者在重阳节的思乡之情。了解至此,学生对“重阳”这一传统节日有了丰富的认识。教师再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学生就会发现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这样学生透过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能加深对本诗的理解。

结语:总之,在新课改下,要想满足初中学生发展的要求,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要加强对语文诗词教学的重视,为学生营造趣味性强的学习环境,构建诗词意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语文诗词教学中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进而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康婷.浅析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意境教学[J].文学教育(下),2019(12):90-91.

[2]曹年国.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文学教育(下),2018(11):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