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浅谈退火工艺对深冷轧制6061铝合金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姜吉伟

邹平宏发铝业科技有限公司,256209

摘要: 深冷轧制技术是新时代所研发的创新式制备晶粒金属板材的根本措施手段,其优势特点通常体现为改变轧制产品组织均匀性、降低轧机负荷量等等,此技术主要对冷轧或热轧材料开展多道次轧制处理,防止轧制阶段中的高密度位错情况,进而形成亚晶或超细晶材料。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退火工艺对深冷轧制6061铝合金显微组织、力学性能等带来的影响展开深入分析与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 退火工艺;深冷轧制;显微组织;力学性能
DOI:10.12721/ccn.2023.15711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铝材行业凭借自身优势特点及社会发展的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对铝合金材料的性能、质量等提出更多标准需求。根据具体生产工艺来看,退火工艺对材料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其展开科学实验及结果分析凸显出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为推动我国铝工业发展及技术优化提供更多有力保障与支持。

一、实验流程

相关人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科学筛选实验材料,一般情况下,需要优先筛选厚度为10mm左右的热轧态6061铝合金原材料。在具体实验开展期间,工作人员需要将实验原材料放置于专业设备当中展开全面加热处理,并在保温120min后对其展开高频率热轧处理,直至其体现为5mm左右后,将其作为深冷轧制的原料,并在520℃及保温120min状态下开展一系列固溶处理。将完成固溶处理后的样品进行区分实验处理,分比位深冷轧制和室温轧制,确保两种实验模式共同轧制11道次,整体变形量维持在85%左右,深冷轧制每道次轧前需要将样品提前进行浸泡处理,深冷轧制完成后将样品放置于150、175、200和225℃进行退火处理1h左右,随后进行空冷处理直至其达到室内温度条件。

实验人员需要将轧后的样品进行切割处理,确保其呈现为10×10mm的方块,并采用不同规格的砂纸完成水磨处理后,将粒度体现为1的金刚石研磨膏粗抛,随后在鹿皮表层运用氧化镁精抛除相应的痕迹,运用0.5%氢氟酸浸泡4min左右,以此来开展腐蚀处理,运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等全面观测样品的整体结构和微观组织。在开展电镜观测工作前,需要积极运用多样化规格大小的砂纸加以研磨,当其研磨到70μm期间,及时采用切片机械设备将其切割为直径为3mm的小圆片,并运用电解双喷减薄仪器展开科学化处理,最后采用透射电镜加以观察探究,最后需要在标准室内温度条件下运用电子万能试验机械设备对其展开全面化拉伸试验处理[1]

二、实验成果及深入探究

(一)显微组织影响

经过一系列实验处理的样品,其内部晶粒已经改变原始所具备的等轴态,晶粒凸显出压扁拉长等变化趋势,位错密度显著增加,晶粒尺寸也不够均匀,局部位置出现细长状、层次状超细晶结构。当退火时间维持在60min期间,组织内部产生众多形核和等轴晶粒,与此同时,其他部分仍然存在细长晶粒。在退火120min期间,部分晶粒产生粗化现象,随着退火时间的增加,晶粒尺寸规格不断降低,并在此前提条件下出现再结晶小晶粒。从整体视角来看,退火120min与5min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退火15、30和60min彼此间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可以直观观察到轧制带与剪切带的具体位置,而且整体晶粒相对较为细小。

(二)EBSD微观组织

据相关试验研究可以看出,拉长的晶粒不均匀分布于组织结构当中,部分区域产生细长型晶粒。一般情况下,部分区域当中凸显出众多小角晶界,与位错亚结构协调统一,高密度位错始终存在于多样化退火工艺组织结构内部,一些位错重组排列后可以转化为清晰度较高的亚晶。随着退火工艺温度系数的不断提升,当T=225℃、t=30、60min期间,变形晶粒之间会出现部分再结晶现象,部分区域板条的宽度在5-10μm过程中,退火时间一旦延长,便会促使晶粒出现细化状态。在退火工艺实际运用期间,定向形核与定向长大会在相同时间范围内加以实施,还可以观察到晶粒取向的变化趋势。

铝合金的变形及断裂往往在根本上与变形晶粒取向差存在较大关联性。随着晶粒取向差的增大,界面能增大且晶界能随之增高,在根本上制约了裂纹问题的进一步拓宽。与此同时,大角度晶界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裂纹的拓展路径发生改变更加容易,随着数量增长,可以全面阻碍裂纹的延伸及拓宽。

(三)透射电镜观察

在实施深冷多道次轧制处理后,样品的晶粒不断拉长。低温退火工艺促使样品产生不同等级和层次的再结晶现象,在透射电镜的支持下可以帮助试验工作者及时观察强变形亚晶照片。变形在根本上促使位错产生于材料的内部结构当中,并凸显出不均匀的分布状态,还会在外界应力方向的变化影响下出现重排和位错缠结等情况。在变形效果下,位错实现多次重组聚集,并在此前提下缠结为胞状亚结构,随着变形的深入进行,胞状结构数量持续增加、尺寸规格降低,晶界位向差也不断提高,进而形成亚晶。对深冷轧制样品处于不同温度并加以处理60min后采用透射电镜加以观测夸夸你出,不同温度状态下TEM形貌凸显出不均匀位错缠结合圆形析出物质,在150℃状态下开展低温退火处理期间,位错数量不断降低,晶界也逐步转化为完善的亚晶墙。在175℃高效退火问题情况下,位错密度不断降低,且出现少量等轴亚晶,然而部分晶粒当中仍然存在相应的位错密度。在200℃退火处理过程中,众多晶粒呈现出等轴态,尺寸维持在200nm左右。在225℃退火期间,微观组织结构中的位错数量不断减少,发生再结晶的部分数量增多,尺寸体现为400nm[2]

(四)对样品力学性能产生的影响

据相关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在实验结束后,样品屈服强度会根据退火时间的增加体现出先高后低等发展趋势,在退火30min或1h期间,样品屈服强度达到了最高数值,提下为内强度427MPa、伸长率8.2%。当退货时间增加至2h期间,样品所具备的屈服强度不断降低,最低数值体现为394MPa、伸长率10.5%。然而当退火时间维持在30-60min范围内期间,其通常维持在回复初期阶段中,主要体现为空位扩散,材料整体强度变化幅度相对较小。随着空位扩散至晶界和亚晶界期间,空位凸显出全面消除等状态。当退火时间在60-120min期间,位错在此情况下出现一系列运动动作,正负位错出现相互抵消等情况,亚晶界也因此而产生。在退火时间不断增加情况下,原子运动随之愈加强烈,并在此前提下出现再结晶现象,强度秉持着持续降低等趋势。经过15、30min和60min退火工艺的样品,强度往往超过5及120min的样品。经过5min退火处理后,因退火时间相对较短,所提供的的能量偏低,基本中位错无法获取完善能量维持自身移动,所以整体强度相对较低。经过120min退火处理的样品,其内部结构科出现晶粒粗化现象的概率较高,其自身性能也会随之降低。

结论:综上所述,本文从理论和实验证明等方面探讨退火工艺对深冷轧制6061铝合金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可以在根本上降低生产成本并获取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我国铝行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保磊,王俊峰,李麟. 退火工艺对新型DH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J]. 上海金属,2022,44(06):48-54.

[2]吴红艳,杨丽娟,高秀华. 退火工艺对深冷轧制6061铝合金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J]. 材料热处理学报,2020,41(05):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