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吟诵教学节律

​黄海平

分宜三中,336600

摘要: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有一定难度,古诗词教学中借助古人创作时使用的古典吟诵在,可以通过音声高低起伏准确把握情感,同时结合经典赏析加深主旨认识,掌握诗词创作艺术,进一步营造诗词创作环境,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创造性吸收。通过部编本初中教材古诗词的举例分析,探讨提升语文鉴赏素养的难点及突破建议。
关键词: 诗词教学; 古典吟诵;中学语文
DOI:10.12721/ccn.2024.15719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课外古诗词诵读的类型多样,选取灵活科学,设置有助于学生对传统古典文学产生更全面的认知,提升艺术赏析能力,需要中学语文老师更加重视节律,现根据古典诗词吟诵就这部分的教学提一点建议。

一、平仄押韵,吟诵强化诗感

吟诵的“诵”,早期指的是“背诵”,它与“读”“歌”“咏”“吟”等发声关系密切。吟诵是一种综合艺术,腔调有比较大的随意性,节拍的快慢和字音高低都可以灵活处理。而中小学教育的特点是课程内容和方式方法要适应儿童及青少年的认知阶段,零基础的情况下你让他去琢磨,去感受,只会造成混乱。因此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就尤为重要。在中学阶段的诗词教学中,参见经典教学案例基本都涉及到平仄和押韵知识,学生可以简单区分诗歌类型、律诗的特点、词的艺术风格等等。相对写景诗歌来说,七年级课外诵读中李商隐《贾生》这类咏史诗对于学生来讲不仅背起来吃力,通过朗读来体味诗心效果也弱。了解典故和写作技巧是基础,学会古人诗词创作和鉴赏的吟诵,也可以帮助音声更进诗意一步。在学生简单区别平仄的基础上,讲清楚“平短仄长”的发音方式,

宣室求贤访逐臣,平仄平平仄仄平

贾生才调更无伦。仄平平仄仄平平

可怜夜半虚前席,仄平仄仄平平仄

不问苍生问鬼神。仄仄平平仄仄平

古人在诗歌创作中通过反复在口中吟诵来选词造句,平声悠长较低,仄声则高昂短促,起到强调效果。平仄的规律配搭可以产生音乐的美感,熟读成诵就是此意。诗词内蕴丰厚,最忌直抒和点破,所以诗歌是不好讲明白的,能够传递的多是写作技巧,达不到文学艺术的体悟。想要领悟深意,就要学生逐步自己读通读懂。在这首诗中在了解典故基础上,重点读仄声的“逐”“更”“夜半”“不问”“问”,感受作者与古人共通的愤懑。对于这首诗,古人评价道:“纯用议论矣,却以唱叹出之,不见议论之迹。”这种处理咏史诗的办法“唱叹”之感,通过平仄长短反复品味就能感受“唱”“叹”的区别。

二、音声相和,体会情景交融

通过吟诵,具体可以怎么样更深入地学习古典诗词?首先现有诗词一些押韵,韵字凭借口耳已经很难辨别,这是古今音演变的情况。现在的流行歌曲中单押等概念很流行,这是为了方便记忆增强音乐效果的规律,学生们也很喜欢这样的方式,但流行音乐歌词往往简单甚至还有一些媚俗的趋向,需要重视采用适当方式去引导。而古人的诗歌平仄押韵的精心搭配,是为了营造和诗词主旨契合的特定腔调,比如李商隐的《无题》用韵是平声韵、偶句用韵、一韵到底。这其中“别”“觉”“为”是去声,“探”也是去声,而“看”是平声。两个“难”字是复词重言手法,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美感。诗歌本身对仗严谨再加上精巧的用韵,朗朗上口意味深长,呼应了无题系列千古难辨的主题,产生这样的语感是建立在对词语反复吟诵基础上。除了押韵,吟诵的联系还有助于中小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调平仄”,诗词的悦耳美听主要是有意识地配合安排平仄,如白居易《琵琶行》经典描写声音的名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连用六个舌齿摩擦音来模拟声音的短促迅速,而入声的“落”字读起来也更有钝重感。这就是知道其好,还要知道为什么好。实际懂平仄对古体诗的学习有帮助,可以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写作能力的体现不仅是书面语,好的文章是可以通过视觉转换为听觉的,就是同样的一件事,有的学生可以写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不干瘪。优秀的文学作品选词造句也有声音的功劳,讲究搭配可以美听,呈现自我风格,留下良好印象。

三、委曲达意,贯彻读写一体

单纯通过诗词平仄的长短轻重去诵读激发情感,不够准确掌握诗歌的核心。吟诵时还要结合名家的权威判断加深理解。王国维在论词的《人间词话》中提出过“隔”的概念,“隔”的概念指出了诗词委婉抒情达意的艺术需要,但诗词的理解需要学生打破这层“隔”,突破时间和空间和表达的限制。如讲解《使至塞上》时,经典教案侧重的是分析它呈现的三个美:构图美、线条美、色彩美。这是艺术创作技巧直观评价。在八年级诗词中课内还有一首李清照的《渔家傲》也是学生反馈背诵有一定难度,中学教学中一般都是要求讲授之前背诵,所以被学生评价为“不好背”的主要基于理解难度。这首词展现了一位婉约词人的多面风格,女性身份的束缚迷茫与豪放让作者形象可亲可感,更多了一份社会身份的深思。李清照的这首词有点哲学意味,写得比较“隔”,有一种意识流的感觉。梦中的意境,与天帝的对话和浪漫主义结尾都突破了传统的明显线索。从吟诵来说,词的平仄押韵比诗歌更加严格,词前身本身就是歌辞,所以音声更加讲究,高低亢坠间更好理解浑成大雅的艺术特征。《渔家傲》词牌:“词风豪健而又悲慨,最能体现此调特色。此调为重头曲,每段实由仄仄平平平仄仄与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式重叠,第三句下嵌入一个三字句平仄仄句式组成;每句用韵,与仄韵诗迥异。其基本句式为七字句,因仄声韵密集,故于流畅中有低沉压抑之声情。宋人用此调者甚众,继范仲淹之后李清照之词亦为名篇”。不同词牌通过平仄表达情感也有差别,作者的情感与所选词牌的节律密切相关。七年级选鲁迅先生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其中有一段对寿镜吾先生诵读的描写:“‘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描述中有“呢”“噫”等叹词,这都是调的体现,作者感受的老先生读书的快乐也是源自听觉,可以产生艺术赏读的快感。作为一种源自心灵的情感共鸣,这样的快乐离不开长期的教养,深厚的积累加上主观的感觉,是感悟艺术、激发创作的理想途径。

结论:发挥吟诵在课内外古诗文诵读中的作用,其实是借助节律加强记忆、提升鉴赏能力的一个方式。认清现代社会并不缺少诗词文化的创作土壤和传播基础,中学语文教学就是要充分认识到古典文化具体实践形式的价值,优选诗词引导体悟,掌握技巧融汇古今。把握好提升公民素养的关键时期,做好诗词创作的基础工作,等待我们的将不再是四不像的古风歌词。

参考文献:

[1]何爱玉.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吟诵提升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12):91-93.

[2]黄慧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 新课程导学,2020,(30):58-59.

[3]周江.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古诗词学习建议[J]. 读写算,2020,(23):169.

[4]张建平,刘虎. 初中古诗词趣化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J]. 新课程,202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