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高血压疾病相关护理研究进展

徐凤嶙 刘易

重庆市丰都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408200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国民对于临床护理的重视程度也随之增加。在目前的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就是高血压,一般来说,高血压的高发人群为老年人,但近来有年轻化的趋势。高血压疾病对人们的生命安全有着较大隐患,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方式的逐渐转变,生活节奏加快以及快餐文化的出现,使得高血压发病的几率也相应的提升。甚至在目前的城镇人群中,高血压的发病人数也在逐渐的增加,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院针对高血压疾病采取了观察和护理相结合的治疗方式,从而确保高血压疾精可以得到控制。
关键词: 高血压疾病;相关护理;研究进展
DOI:10.12721/ccn.2018.15705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高血压是较为高发的慢性疾病,其主要疗法是口服降压药。经长期、科学的药物治疗后,患者的血压值可维持在正常水平,进而取得较佳预后。但降压药存在不良反应,且反应程度受患者个人体质和服药时间等因素影响。加之部分患者伴有其他慢性病,可能导致不良反应明显,进而降低其用药依从性。为了提高该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中多通过护理干预增强其治疗配合度与自我护理能力,进而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后果发生。

1高血压的概述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并出现相应的后果。本病为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脑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系统、全面而又正确的护理指导,对帮助患者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2高血压疾病相关护理研究进展

2.1血压监测

血压监测有助于了解患者的血压波动状况,从而制定最合适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一般来说,患者的血压呈昼高夜低的规律性变化,2∶00~3∶00处于最低谷,早晨起床活动后逐渐上升,在8∶00~9∶00达到第一高峰,白天基本处于较高水平,在15∶00~19∶00出现第二高峰,之后开始缓慢下降。然而,依据个人不同情况,各个患者的血压具体状况又会有所差异。因此,对患者进行血压监测,了解其血压波峰、波谷出现的时间,即可量体裁衣,进行个性化的药物治疗,调整用药剂量与给药时间,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亦可用来测定药物治疗效果,帮助选择药物。因为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坚持治疗,血压能否有效控制,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所以,护理人员还可指导家属学习血压测量,既有助于患者进行长期血压监测,从而了解血压控制情况,指导具体治疗,同时也可避免“白大衣性高血压”。

2.2健康教育

高血压的临床症状较隐匿,多数患者对其重视程度不高,认为其不会严重威胁身体健康。某项研究中:为109例该病患者发放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多数患者对该病存有认识误区,这使得其对该病的治疗措施存有误解,或治疗依从性明显较低。其中,凭借感觉评估自我血压值的患者为31例,占比28.44%。血压值稍有降低便擅自停药者36例,占比33.03%。认为降压速度越快,值越低,疗效越佳者42例,占比38.53%。忽视个人体质或年龄等信息,单纯追求血压正常值者32例,占比29.36%。仅依靠降压药治疗者57例,占比52.29%,以上误区均会影响到高血压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性。所以,进行疾病知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健康教育可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使其认识到每个人对血压水平具有不同的耐受程度,而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不与血压水平呈正比关系。血压值有效降低后,不可擅自停药,需要继续维持特定剂量,或在医生的科学指导下及时调整药物剂量。降压治疗的原则为持久、慢速与适度,若血压值过快降低,或下降值过多,可能引发患者出现乏力或头晕等反应,甚至会导致脑栓塞等严重后果。患者体质或年龄不同,其脏器功能存在差异,只需将血压降低到适当值即可,不可严格要求血压值达到最低临界值,以免对多脏器造成损伤。高血压的发病因素较多,不可仅靠降压药进行纠正,需要结合运动或饮食等相关指导实现综合治疗,进而达到理想疗效。护理人员应将以上教育内容详细讲解给患者或家属,使其全面掌握疾病知识,并正确进行降压治疗,进而有效控制血压。

2.3用药指导

详细向患者讲解降压药物的分类,所服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还应让患者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服用的注意事项,指导患者正确遵医嘱服药,对部分记忆力较差、容易漏服、错服药物的患者,护士教其自备服药盒,将每日药量分别装入盒中,标明日期和时间,防止漏服、多服、不按时服。还可以用闹钟、手机等定时闹铃提醒或家属电话提醒患者服药。许多降压药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常于坐起、站立时发生,为防止体位性低血压,应用药物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变换体位动作应慢,站立时间不宜过长,如出现症状立即平卧,以免突然倒地发生意外。有些降压药突然停药会引起血压反跳等严重反应,因此要按医嘱逐渐减量;有些降压药可引起水钠潴留,应嘱患者每日测量体重,同时按医嘱应用利尿药物,减轻水钠潴留。还有,临床上常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钙离子拮抗剂。ACEI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刺激性干咳、皮疹、药热、口干,偶见一过性味觉丧失,粒细胞减少和蛋白尿,也可产生首剂现象,出现低血压。因此首次服药时要严密监测血压情况,出现头痛、头晕、面部潮红、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要告诉患者改变体位时动作宜慢,以免发生意外;药物过量时可引起严重低血压,此时应让患者平卧,抬高下肢,并给予其他相应处理。对静脉用药者,密切观察血压变化,严格控制滴速。对加服利尿剂者,要定期复查离子情况,以免造成低钾血症。

2.4合理饮食

饮食结构是影响高血压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但部分患者却只重视药物治疗,完全忽略饮食因素对疾病控制的影响。护理人员应向患者普及饮食护理对血压降低的重要性,使其能自觉调整饮食结构,纠正不良饮食习惯。该病患者应坚持清淡饮食,多食白菜、西红柿、萝卜或芹菜等蔬菜,苹果、山楂等水果。通过水果与蔬菜中的维生素C,促使脂类代谢能力提高,减少血浆中的甘油三酯含量和胆固醇含量,并应少食肥肉或动物油。任海静等提出:该病患者应严格控制每日摄盐量,避免体内潴留过多的钠离子而加重病情。此外,患者需定时进食,禁止暴饮暴食、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减少夜间进食。更应做到不偏食,多饮水,使饮食结构合理且多样。每日清晨可饮用1杯温开水,促进肠道蠕动。罗霰宇等提出:患者应定时排便,最佳时间为早餐后,有便意时应立即如厕,且要精力集中,尽量排净。

2.5心理调护

高血压同其他疾病相比,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及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与高血压的形成密切相关。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情绪激动会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使中枢神经不能正常地调节血压,病情出现反复或加重。因此,对高血压患者,无论病情轻重,选择何种治疗方案,都不应忽视心理护理在整个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只有通过良好的心理护理,才能使患者情绪稳定、精神愉快、安心静养,更好地配合各种治疗,保持血压的相对稳定,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结语

高血压的临床护理并不是一个新课题,但随着高血压护理研究领域的逐渐深入,其护理方法及护理途径会不断改进、日臻完善,这就要求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进步,使高血压的护理工作更加完美,让患者得到更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