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认知语义学视窗理论浅析《尤利西斯》两译本事件框架及翻译

郭怡汭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省徐州市,221000

摘要: 《尤利西斯》一经出版,就以其独特的意识流写作风格在文学界引起了轰动。这样一部好的作品必定会被翻译成其他的语言供来自不同文化,使用不同语言的读者分享。文学作品不仅仅只是书面文字的表达,其也作者内在思想,内在思维的一种反映,而《尤利西斯》更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可以由此探讨尤利西斯的翻译问题。翻译活动一直以来被视为是分析作者思想,再现原文表达形式的活动。从作品意识的再现来说,对尤利西斯翻译文本的研究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选取国内的较为著名的,广为大众所接受的译本,即萧乾,文杰若夫妇的译本,以及金堤先生的译本来作为研究《尤利西斯》翻译的文本。这两个译本也是国内比较有代表性,较为成熟的译本。国内对这两个译本的研究层出不穷,从意识流、典故翻译、文本注释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例如,沈英丽、孙至立等人从叙事的角度对小说进行了研究,其文章主要阐释了《尤里西斯》这部小说使用了不同的人物视角和旁观者视角来进行叙事。
本文试从语言学下的分支,认知语义学为切入点,并以该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伦纳德·泰尔米的注意图式系统中的视窗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两个译本的不同之处,并探讨译者所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以及其译文所取得的效果。
关键词: 《尤利西斯》;翻译;认知语义学;注意窗口;伦纳德·泰尔米
DOI:10.12721/ccn.2024.15721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1 简述认知语义学及视窗理论

1.1 认知语义学

认知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下的两个分支的其中之一,另一个分支是认知语法。认知语义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其主要的研究内容为语言内在意义。关于语言意义的研究,语言学上有很多不同的理论,如指称理论,思维理论,意义理论,使用理论等等。据语义学的研究来说,语言是个人内在思想转化为语言形式的一种表达,这种表达用来形容和解释人们所处的客观世界。因此,认知语义学的研究就包含了语义的构建,概念的结构以及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等。认知语义学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有拉考夫,郎扎克,泰尔米,费尔莫等等。

1.2 视窗图示理论

视窗图示理论是伦纳德·泰尔米提出的一种图式系统。作为认知语义学的代表之一,泰尔米认为语义是对概念内容和概念内容在语言中所呈现的组织形式的研究。概念结构系统主要强调语言呈现的关于概念结构的表达形式。因此,认知语义学从概念视角开始,分析研究语法结构的功能及其所形成的概念结构,然后将这些研究发现与心理学相结合,去研究分析概念内容所激活的头脑中的认知过程。在泰尔米的《认知语义学(卷I):概念结构系统》一书中,泰尔米首先提出语言的基本结构就是其以两个子系统构成,“这两个子系统具有截然不同的语义功能,两者互相补充,缺一不可”[1]。两个子系统, 一个是封闭系统,主要用来建构语法框架;另一个是开放系统,主要用来填充语法框架内的词汇意义内容。这两个不同的系统在接受者的头脑中激活不同的认知结构。决定语言框架的语法系统在概念的构建中就像是“骨骼”,而决定概念内容的词汇系统则可以被看作是“血肉”。因此,语法系统所构成的框架就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图式。“语法概念在特定的概念范畴内形成模式。这些概念范畴可被称为图式范畴(schematic categories)。进而,图式范畴在更为广泛、完整的概念结构系统中类聚,这些系统叫做图式系统(schematic systems)(之前称为“意象系统”(imaging systems)” [2]。在此理论基础上,泰尔米着重提出了四大图式系统:构型图式系统,注意图示系统,视窗图式系统以及力动态图示系统。构型图式系统主要以语言表达形式的虚构运动以及“感思”为主要研究内容。虚构运动描述了在静止实物上所发生的一种虚构的运动的语言表达形式,在对此进行阐释的过程中,泰尔米对不同发射路径也进行了分类。“感思”指的是“感觉”和“认知”的结合。视角图示系统主要用来描述人们在构建语言概念时所采取的视角点的不同,从而构成了不同的语言形式。力动态图式系统主要研究在语言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所存在的一种力的交互关系,其不仅对在客观世界静止或者运动实体所产生力在语言形式表达上进行研究,也对人思维内部意志力这样的力的表达进行分析。注意图式系统则主要研究注意的分配。“本研究运用认知语义学的视角及方法提出一种认知系统:在该系统中,语言通过对一部分连续所指场景的显化,把该部分置于注意的前景位置,而通过隐现其余部分将其置于注意的背景位置。 ”[3]人们会使用不同的言语表达形式来表现不同的注意力分配。此研究主要建立在对不同事件框架的结构研究上进行。在一个固定的场景之中的一系列概念成分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一个事件框架。在事件框架之内,被前置的事件部分叫做“视窗开启”,而被看作背景的那部分事件叫做“视窗闭合”。在此基础上,泰尔米提出了五种事件框架。

第一种,路径事件框架,视窗开启这里被称作路径视窗开启。路径视窗又可以被分为三种类型。开放路径,指实物在一段时间内的真实移动,移动的开始结点和结束结点处在整个事件中的不同位置,也就是说,两个点在同一个空间的不同位置上。封闭路径与开放路径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开始结点和结束结点处在一个空间的同一个位置上;虚构路径则指的是在具体空间内由人的注意力所发射出来的一条“射线”从这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

第二种,因果事件框架,此事件中的视窗被称为因果关系视窗。在因果关系视窗中一个事件的发生可能归因于不同相互关联的“子事件”和事件所造成的后果相联系。当这件事情是由一个有意识地人发起的,那么施事人先有意识,希望某件事情发生,然后他将其付诸为实际行动,即激活身体的某一部分或整体实施行为,行为最终导致最后的结果发生。所有的这些相互关联的子事件都发生在因果关系事件框架之中,而对事件不同部分的重点关注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语言形式。

第三种,循环事件框架,其由许多不同的阶段构成,初始阶段,中间阶段以及末尾阶段,这三个阶段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切分,但它们却一起构成了整个循环事件。而对其中不同阶段的语言重点显现叫做相位视窗开启。

第四种,参与者互动事件框架。此类事件框架情景较为复杂,其包含两个部分,“一个主要场景,在(至少)两个场合与此主要场景互动的参与者。”[4]在参与者互动框架中,语言形式会根据不同的参与者来确定其表达所呈现的视角点,从一个互动者的视角出发去看待这个事情和另一个参与者相较是完全不同的。

第五种,事件框架为相互关系事件框架。相互事件框架认为处在框架内的所有事件都有内在的联系,一件事情的出现可以引起另一个事情的发生。事件相互关系框架主要分为两种,一个是焦点与背景的相互关系;另一个是事实与虚拟的相互关系。焦点与背景的相互关系包含一个实体,以及一个背景,即凸显实体运动的背景参照物。这种框架叫做运动事件框架。事实和虚拟的相互关系中强调的是一种对立关系。语言的表达形式决定了它只能呈现事实或者虚拟中的一种。但是不管对哪一种事件的陈述都会将注意力引向与其对立的另一种事件,他们彼此蕴含。而对其中任意一个方面的显现都可以被叫做事实性视窗开启。

2 《尤利西斯》两译本事件框架研究

文本和认知有着极大的联系,一方面在于语言表达是研究认知思维的一大主要方式;另一方面,认知思维也是文本的主要内容。因此,以认知语义学中的视窗图式系统为理论基础去研究文本中所蕴含的事件框架,能够为今后翻译事业提供新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评价标准。本文章主要选取《尤利西斯》第二章中的部分句子为研究内容去对比分析两译本,从视窗角度的分析去研究译者不同翻译所传递的不同的效果。

例1:原文:The boy’s blank face asked the blank window.

萧译本:孩子那张茫然的脸向那扇茫然地窗户去讨教。

金译本:孩子的茫茫然的脸转过去问白茫茫的窗户。

原文本中这句话中体现了因果视窗框架,这句话的完整框架表达应该为“The boy asked the blank window by turning his blank face to it”。孩子在这句话中是施事者,他意识到了自己的意图并且想要转动自己的头去询问些什么东西。然后,自己思维的控制引起了身体的一部分发出实际反应,即头部的转动,最终导致孩子的视线落在窗户上,完成了他意志的实现。原文本忽略了身体上的动作,身体上的动作才是导致视线变化的原因。

萧在其译本之中将身体运动这一部分给省略了,与原文本使用了一样的框架结构。而金的译本将身体移动这一部分补充了进去,使得整个因果关系事件框架呈现的更加完整。这样读者们能够更加清楚的理解整个句子含义及句子结构。

例2:原文:Aristotle’s phrase formed itself within the gabbled verses and floated out into the studious silence of the library of Saint Genevieve where he had read, sheltered from the sin of Paris, night by night.

萧译本:亚里士多德的名言自行出现了,飘进圣热内维艾芙图书馆那勤学幽静的气氛中:他曾一夜一夜地隐退在此研读。

金译本:亚里士多德的论断形成了,飘出教室,飘进圣日内维也符内的勤奋、肃静的空气中。

这句话属于开放路径事件框架中的结果视窗开启结构。句子中包含一个真实的运动,这个句子中的运动实体应该为“phrase”,“论断/名言”虽然并不是能触碰到的实际物体,而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但在这句话中,它作为抽象主语名词承担了运动。这个实体从一个地方飘到了另一个地方,这是一个真实的运动。在这个事件以整个世界作为背景空间,实物运动的初始点和结束点也落在这个空间中的不同的地方也不在同一个地方,从原文本中可以看出来“classroom”是起始点,而结束点是“Saint Genevieve”。原文本只描述了路径的结尾部分而没有呈现起始部分和中间部分。整个事件的完整视窗框架应该是“the phrase floated out the classroom into the studious silence of Saint Genevieve through the air ”。

在萧的译本中,其所呈现的框架和原文本一样,仅仅只有结尾部分而没有初始和中间部分。然而在金的译本中,他将路径框架中的初始部分呈现了出来,论断从教室里飘了出来飘进了图书馆勤奋、肃静的空气中。

例3:原文:A stick struck the door and a voice in the corridor called:

萧译本:一根棍子敲了敲门,又有个嗓门在走廊里吆唤着:

金译本:门外有人用棍子敲门,同时在走廊里喊:

例三这句话属于因果事件框架,且为最终结果视窗子事件开启。事件中的使动者想要制造出一些声音能够让教室里的人听到,所以他用一根木棍去敲门,敲门的这个行为发出了声响。然而,在原文本中,作者仅仅描述了用木棍敲击门这个行为。木棍是一个物体,它不能主动去碰撞门,只有在人的身体运动的结果下它才能碰撞到门,并产生声音。这个句子中所包含的完整的事件框架应该是“a person makes some noise by using a stick with his hand to struck the door”。原文作者将使动者,身体的运动作为背景,而只呈现了最终的诱因事件和结果。

萧和原文作者一样,突出了使动者,忽略了意图,意志行为,以及使动者所产生的效果。金在其译本中采用的也是一样的策略。但是他多增添了一个使动者,即“一个人”在他的译本中,而“用棍子敲门”这个行为正是由使动者的意图,以及这个意图所引起的身体运动引发的,最终导致产生声音,以及声音被人听到这个结果。

例4:原文: But for her the race of the world would have trampled him under foot, a squashed boneless snail.

萧译本:倘非有她,在这谁也不然谁的世间,他早就被脚踩得烂成一摊无骨的蜗牛浆了。

金译本:要不是有她,他早就被你争我夺的社会踩在脚下,变成一摊稀烂的蜗牛泥了。

例四这句话属于相互关系事件框架。在原文本中,短语“But for her”意味着在这个短语之后的定语从句是一个描述虚拟的语法结构,陈述了一个并没有发生的事情。但是这个并没有发生的事件引起了对已经发生的事实的回想。这个句子中描述的是一个非真实的事件,而实际上确实对真实的事件的强调,这个呈现出来的虚拟事件在句子中作为背景。在这个句子中,原文作者想要通过这种语法结构更加突出对真实发生事件的渴望。

对于这种事件框架结构,萧和金都采用了和作者一样的视窗策略。通过对虚构事件的描述能够勾起读者对真实已发生事件的认知思考。这样的表达能够增强文本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即这个女人的存在对于这个孩子的幸存有极大的意义。

例5:原文: A sovereign fell, bright and new, on the soft pile of the tablecloth.

萧译本:一枚金币,锃亮而崭新,落在厚实柔软的桌布上。

金译本:在台面呢地柔软绒面上,落下一枚崭新的金镑,亮晶晶的。

例五包含了一个开放路径事件框架的最终视窗开启表达结构。和前文中所分析的句子结构相似,物质实体“金币”经历了实际的运动,从某个地方掉下来落在了桌布上。原文作者忽略了路径事件中的初始和中间部分,整个事件框架表达应该为“一枚金币从一个地方划过空气落在了桌布上。”萧和金一样都在这个句子的翻译中采用了和作者一样的视窗结构,他们并没有补充任何信息去填充这个路径事件框架结构。通过对原文本的事件框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原文本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呈现一个完整的事件框架。在路径事件框架中,原文本表达大多采用一种将初始和中间部分当作背景的表达方式。在因果关系事件框架中,原文将意图,意志行为以及身体运动处理做背景信息,并直接陈述导致最终事件的直接因素,这种事件框架结构叫做结果与直接原因的视窗开启。而在相互关系事件框架之中,原文本着重于对没有发生的非事实事件进行描述从而去引起读者对真实事件的认知,从而达到一种特殊的文本表达效果。在对原文分析的基础上,对两个不同译本的分析,能够看出金堤通常情况下采用在事件框架中补充一部分事件内容这样的翻译策略来进行翻译,完善自己的文本。而萧乾的翻译则与原文所构成的事件框架保持一致,不增添内容。以奈达的对等理论为基础来看,萧乾的翻译更多遵循形式对等的原则,忠于原文形式,用一样的事件结构传达和原文一样数量的信息。而金堤的翻译则遵循动态对等的原则,在他的翻译中,他会通过增加内容来创造一个相对于原文来说更为完整的事件框架,从而使语义更加清晰。金堤的翻译可以说是以读者为中心的,因为他更多的去考虑了语义是否能够被读者理解的问题,他在自己的翻译文本中增添内容使译文读者更加理解原文的内容。因此从交际的是视角上来说,金堤的翻译比萧乾的翻译要稍好一些。

3 结语

作为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相较于其他文本来说更难翻译一些。在文章中我们从认知语义学的视角对文本和译本进行分析,从中能够看到,认知语义学作为一种比较前沿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其也能够被应用在翻译领域之中,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标准和分析评价方式。认知语义学着重研究思维和语言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因此对认知语义学的学习能够提供给我们一个新的思路去研究中英文之间的差异,并以此为翻译活动打下一个更坚实的基础。在从认知语义学中的视窗理论着手,能够让译者更加清楚的了解到原文作者在构建文本信息时的头脑认知活动。与此同时,对于思维建构的分析过程能够给予译者以新的视角来创作出更好的翻译。当前中国不断走出亚洲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我们更要关注语言信息的沟通和交流问题。因此对于翻译的研究也更应该不断加深,不断加强,从翻译入手,加强国家文化自信,促进国家文化交流。

引用:[1] Talmy, leonard.认知语义学:概念构建系统(卷I)[M].李福印, 等, 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3.

[2] Talmy, leonard, 20.

[3] Talmy, leonard, 226.

[4] Talmy, leonard, 248.

参考文献:

[1] Lakoff, George. Metaphor We Live By[M].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M]. New York: Routledge, 2016.

[3] Nida, Eugene A.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Netherlands: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 1982.

[4] Talmy, Leonard.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ume I): 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2.

[5] Talmy, Leonard.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ume II): Typology and Process in Concept Structuring[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2.

[6] 李福印. 认知语言学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7] 李福印. 认知语言学(卷I)概念构建系统[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8] 李福印. 认知语言学(卷II)概念构建的类型和过程[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9] 王青,刘莉.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词汇型式化在《尤利西斯》汉译本中的体现[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4(02):66-70.

[10] 许钧. 文学翻译批评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2.  

[11] 余晶荷.框架语义学角度下的翻译研究[J].中国俄语教学,2008(03):54-57.

作者简介:郭怡汭(1998),女,汉,河南洛阳,硕士研究生,英语语言文学,江苏师范大学,江苏省徐州市,221000。